7月20日
我们昨天把不净观的文念了一遍,若是想要学习不净观,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面这不净观的文,我感觉比较完善一点,就是完备一点,比其他的地方说得圆满一点。可以常常地读,把它背下来更好。你常常的这样子修习、常常静坐,常常这样子练习、思惟、观察,久了,它就会有作用。自己的贪欲心生起的时候,用它来对治。就像人练拳,练少林拳或者是什么拳,你练得特别熟悉的时候,贼来了的时候,你能抵抗他。这里说贼,就是自己心里面的贼,贪欲心就是贼。你就用不净观,可以对付它,心就会清净了。如果没有这种不净观,这个贪欲的大贼来了的时候,怎么办呢?这是很不容易。
《法华经》上〈普门品〉:若多贪欲,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,便得离欲。念观世音菩萨比修不净观要容易了,因此不修不净观了,就念观世音菩萨,也是可以。
我感觉很多静坐的人,欢喜静坐本来是很好,可是,有一个共同的习惯、共同的毛病,就是第六意识很懒。初开始静坐,妄想很多,很不容易调伏,但是有多少理智,要求自己勉强地静坐;时间久了,就会有多少功效,这妄想不多了,虽然有,但是不多。一天静坐几个钟头,多数还是能寂静住的。照理说,这时侯应该修观。但是,第六意识懒,它就不修,就愿意寂静住,很多静坐的人有这个问题。可是,从经论上看,从佛菩萨的法语来说,不修观,这问题是不能解决的。修止、修定,似乎是世界太平了,但是是暂时的,不能够究竟地解决问题,所以一定要修观的。
修观,你常常地修观,你的根性就利。你只是修止而不修观,根性钝。利钝就是从这里分别的。有的人在佛法里面,有的人根性利,他先得初果,先得圣道。有的人根性钝,他就不能得圣道,先得定,先得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色界定。得了定以后,再学习般若波罗蜜修观,得圣道。利根、钝根都是能得圣道,但是有先后的不同。所以一定是要修观的。
修了不净观,若是成功了,我昨天说过,你的感觉不同。虽然没得圣道,但是感觉上不同。得了不净观,白骨观容易现前的时候,修四念处也比较容易。
云何慈愍所缘?谓或于亲品、或于怨品、或于中品,平等安住利益意乐,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。
「云何慈愍所缘?谓或于亲品、或于怨品、或于中品,平等安住利益意乐,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。」前面是不净观,破这贪欲心。这底下是慈愍观,就是破瞋心,能够清净瞋烦恼。有的人贪欲心不大,瞋恨心很大,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,就说这样的法门来对治。
怎么叫做慈愍所缘呢?慈愍的所缘境是什么呢?「谓或于亲品」,这底下就解释。「云何慈愍所缘」,这是问,这底下解释。这个所缘就是或于亲品、怨品、中品,这三品是所缘境。亲、怨、中,就是和你或者有恩的人,或者有感情的人,这都是亲。或是父母、师长、兄弟、姊妹、朋友,一切的有感情的朋友,这都是亲品。「或于怨品」,就是彼此间有过利害的纠纷,结成怨恨了,这一类的人。「中品」就是没有亲,也没有怨的人,叫中品。这是三品人。亲也分三品,怨也分三品,再加上中品,就是七品。七周行慈就是这么回事。
「平等安住利益意乐」,对这三品人和自己的关系是不一样的,但是,现在修慈愍观的时候,是平等地安住在利益意乐上面。「意乐」就是意愿,你的意愿就是要利益这三种人。所以,亲品也利益他,怨品、中品,都能平等地利益他们。你的心安住在平等的意乐上来利益他们,这就叫做慈愍所缘。
「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」,利益他们什么呢?用什么利益他们呢?就用下中上品的快乐来利益他们。利益的意乐,你有这样的动机,它就能够引发,能引出来下品的快乐、中品的快乐、上品的快乐,用这样的快乐来利益那三品人。这个下中上品的快乐,这个快乐是什么?是定地。「定地」就是得定的境界。这里边若说定呢,那么就是色界是定,后边有解释,有欲界、有色界,这二个世界的快乐,来利益这上中下品的人,到后边再说。
胜解是什么呢?定地的胜解,「胜解」就是有力量的认识,认识得很深刻、很有力量,就叫做胜解。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,比如说我想我的母亲,我一下子就把我母亲的相貌想起来了,很容易就想起来。但是我若是想佛像,我们没有特别修行,我要想这佛像,想老半天也想不上来。这表示什么呢?就是对佛像的胜解没有力量,你对你母亲的胜解有力量。有力量,它就容易现出来。比如说我们想要静坐,使令内心能够明静而住,但是它就是不能明静而住,就是那个胜解不够力量,力量不够。
说定地,实在就是你内心的认识有力量,那就叫做定。你没有那个力量,定就是没有的。还说一样事,比如说是得到色界定的人,譬如说有一堆土,得了这个定的人,他说这个土是黄金,那它就是黄金,就是他内心的认识力量,那个观想的力量就是有力量,境随心转。我们没得色界定的人,得欲界定不行,得未到地定也不行,这个力量不够。所以,「解」也就包括了想,也是思想的意思,也是想象的意思。
「定地胜解」,有定地的胜解,就引出来下中上品的快乐。用这样下中上品的快乐,平等地利益那三种人,这就叫做慈愍所缘。
当知此中亲品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。
「当知此中亲品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」,这是慈愍心所缘的境界。
利益意乐、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。
「利益意乐、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」,平等利益,平等安住在利益意乐,这个利益的意乐就是利益的意愿,就是你心愿意利益这三种人。「能引快乐」,因为你有这样的心,就是引发出来定地的快乐来利益他们。
「利益意乐、能引快乐定地胜解」,这二种。「利益意乐」就是慈愍心,慈愍心要加上一个「能引快乐定地胜解」,不然,你若是没有这个,利益什么呢?用什么利益人家呢?所以还要有一个定地的胜解,这个胜解是能引快乐的。「是为能缘」,这二种是能缘所缘境的。
所缘能缘总略为一,说名慈愍所缘。
「所缘能缘总略为一」,总起来,统一起来,「说名慈愍所缘」。慈愍所缘的大意就是这样子,这一段是总说。
若经说言慈俱心者,此即显示于亲、怨、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。
「若经说言慈俱心者」,「若经说言」,这底下引经上,就是《阿含经》里有这个话,用经里边的话来解释慈愍所缘这件事。经上说「慈俱心者,此即显示于亲、怨、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」。经上说慈俱心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「此即显示」,这底下解释这句话。「慈俱心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我们的心是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、不同的功能,每一种不同的情况都给它一个名字。这是慈、这是悲、这是喜、这是贪、这是瞋、这是懈怠、这是精进、这是昏沉、这是掉举,每一个情形都给它一个名字,最后就是心了。心是什么呢?这么多的心,就是所谓心所了,心所有善心所、有恶心所,有各式各样的心所,那么心就变成无记的了,心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了。
现在把这么多差别的境界这样分析了以后,现在说到慈愍所缘这个法门的时候,经上说「慈俱心」,就是慈和你心在一起,叫慈俱心。比如说贪俱心、瞋俱心、喜俱心,就是各式各样的。现在说慈俱心,就譬如说你和一个好人做朋友,或者和一个坏人做朋友,大家在一起活动,可以这样譬喻。慈俱心是什么意思呢?「此即显示于亲、怨、中」,这就表示亲品、怨品、中品,这三品是你所缘的。「利益意乐」,就是你内心缘这三品人,发出来利益他们的意愿,这就叫做慈俱心。你想要对他们好,使令他们得到利益,你有这样的心念,这就叫做慈俱心。令他们得到快乐,你有这样的动机,你要做这件事,那就叫做慈俱心。
经上说慈俱心,「此即显示于亲、怨、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」,这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作者说的话,他解释经上的慈俱心。
若复说言无怨无敌无损害者,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。
「若复说言无怨无敌无损害者」,若是经上又说,慈俱心,无怨无敌无损害,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呢?「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」,这是表示你那个慈俱心有三种相貌,有三个相貌:无怨是一个,无敌、无损害,这三个相貌。
由无怨故,名为增上利益意乐。
「由无怨故,名为增上利益意乐」,由于这个修慈愍观的人,你本身要没有怨,没有这个怨恨,那么你做这件事的时候,修慈愍观,叫做增上的利益意乐。「增上」就是强有力,有力量的意思,力量强大。有强大的意乐要利益那三种人,强大的利益意乐,强大的慈愍心。你若没有怨,就能做到这一点。
此无怨性二句所显;谓无敌对故、无损恼故。
「此无怨性二句所显」,这个「无怨」这句话究竟怎么讲呢?「二句所显」,用二句话来显示无怨的相貌。
那二句话呢?「谓无敌对故,无损恼故」,这是三句。无怨就是总说的,无敌对、无损害是别说的,用别来解释总,这个意思。没有敌对故、没有损恼故,那就叫做无怨。若是与人有敌对,与敌人对立起来,心里面想要损害他,那就是有怨了。
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,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。
「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」,现在先解释「无敌对」,「无敌对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不欲相违诤义」,就是不想和他冲突,不想和他起冲突,这就叫做无敌对的意思。
「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」,就是不想要不饶益,不愿意不饶益他。饶益就是多多的利益他。不愿意不饶益,叫做无损害。是这样意思,这么解释。
我说另外一件事,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有一件事,就是我们比丘、…
《五停心观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