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五停心观 2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又提起来,修五停心怎么样修法还有点模糊。我想再简单重说几句。律里面说到收徒弟的事情,收徒弟,那上面说,你收沙弥,大概可以收二个沙弥,就说到这里。出了家、受了戒,当然也是要修行。在印度的佛教,如果是正法住世的时候,应该这个剃度师父也就是他的戒和尚,受沙弥戒、比丘戒,都是这个人。教他怎么样修行,也是这个人。在我们中国,现在就是不一样了。

  

  我从这里感觉到一样事,假设他就收一个沙弥,他这个沙弥,教他修不净观,就是二个人对面这样讲。如果说是几十人、几百人来讲,这其中有多少不同。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二个人对面讲话,那个听话的人会容易摄心一点,他有可能心不乱,他这个注意力可能会强一点。就对你讲,他的注意力强一点,他会听到,会听得比较清楚一点。当然也可能会打妄想,也不是说不能。可是若是对几十人、或者几百人讲,当然也会有人听得很清楚,有些人会专注一心不乱的听,也有可能你虽然专注,还没有听清楚,可能有这个问题。所以,我刚才说还要重复再讲,这个问题就在这里。

  

  

  假设是修不净观也好,你修慈愍观也好、修缘起观也好。应该是先修止,应该是把座位预备好坐得舒舒服服的,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静坐,不要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静坐,不行,要空气新鲜的地方坐。也先走一走,经行,然后坐下来。坐下来,先修止,就是六个妙门前三个都是止。数、随、止,这三个都是止。或者是用数的方法,或者是用随的方法,或者是用止的方法,把这个心叫它明静而住,叫它住一个时候,能尽量的多住,或者最少住一刻钟。若是你能够住一个钟头也好,叫它寂静住一个钟头以后,然后再修不净观,或者修慈愍观、或者修缘起观。要先修止,而后修观。止的时间尽量的多一点,尽量让它多一点,观的时间不要太多。

  

  如果你能止一个钟头的话,你的观修十分钟、十五分钟就好了,然后再修止。观的时间少一点,止的时间多一点。这样会有什么问题呢?会感觉到舒服。止的时间多,观的时间少,你会感觉到舒服,这是一个好处。第二个好处,因为止的时间多,这个观会来得有力量,力量会强一点。如果完全不修止,你去修观,观的力量会弱一点。所以,止能帮助观的,所以应该这样处理,止的时间多一点,观的时间要少,就是这样修。

  

  这样修,初开始不感觉到什么,但时间久了,它就有用,它就会发生作用的。我们若是不修的话,你又没有其他的法门。我昨天说过,这内心里面,贪心来了的时候没有办法处理,你没有办法来对付它。你若有不净观的修习,你有办法处理。你这不净观一现前,贪心就灭了。贪心一灭了,你很自在。如果你不修不净观,又没有别的办法,这个贪心若是很大的话、很重的话,就很苦恼的,所以应该修不净观。

  

  数、随、止,这个止可以止在一处,叫做止。或者止在肚脐这也可以。把这个心就是注意这个肚脐,也可以。注意丹田也可以,或者是住在地面上也可以。《清净道论》上它另外有一个方法,它有一个方法,当然也是很好。但是,我在想,另外有一个方法。就是如果你坐的是一个凳子,这样的禅凳,不是坐在地面上,你可以用一个大的碗,碗里面放上水,你把它看得清清楚楚的。如果是夜间,把灯完全关掉当然屋子是黑的,你用一个手电筒把手电筒打开,光就照在这一碗水里面,水里面就会现出一个圆光出来。你把这个相取在心里面,取清楚了,然后就把它拿掉不要了,然后你坐下来的时候修止,你就想这禅凳的下面有这一碗水,水里面有一个圆光,就这样修,就把心安住在那里叫它不动,也是好。本来是把这一念心来注意脐,这是不错的,是可以,注意丹田也很好。但是有的人有问题,你住在丹田那里,肚子疼,肚子会痛,也可能会有其他的问题,所以又不可以。所以,另外用一个方法也是可以。还有说是观脚心的,也可以。或者是你注意这个大拇指,也是可以。心就注意在那里,其他的杂念都停下来,这样子使令心安住不动。

  

  那一天,我说「念佛是谁」这样子,我听那些大禅师和虚云老和尚的开示录上说,「念佛是谁」,一开始「念佛是谁」是四个字,后来,三个字都不要,就是「谁」。自己舌头不动,你念这个「谁」字的时候,心就注意这个「谁」,这其实就是修止,这样等于是修止。这样修止,当然也是不错。但是我说一件事你听听。

  

  有一位法师,他在天童寺住了多少年,宁波天童寺住了多少年,后来在狮子岭什么地方也住了多少年,就是他出家以来,他就是在禅宗的道场修禅,但是这个人没有读过什么书,所以就是在禅宗道场就这么修行。那么,我就问他修行的经过、修行的成就。他说:这样用功,「念佛是谁」,「谁」长一点,或者「谁」这样子,偶然的会有几支香心里面不动,没有一切杂念心里面不动,能有这个境界。有这个境界,实在这个境界,若按如来禅来说,这个是欲界定的境界,也算不容易了。能有二支香一心不乱,也是不容易的。但是有个后遗症,什么是后遗症呢?几天精神就疲倦,要多少天才恢复过来,要经过多少天精神才正常。有过这么一次的特别经验,感觉到很好了,结果是多少天的疲倦,要经过多少天才能恢复过来,还有这个问题。也可能不完全这样子,单独他这样子。

  

  不过,从修止观的体验上看,是有一个问题。有什么问题呢?你心里面提「念佛是谁」、「谁」,你这个注意力就是在头部。如果禅师、或者首座和尚、或者是堂主开示叫你这样修行,结果你就是打妄想,根本不修行,反倒什么事也没有。如果你真是依教奉行,这样子修,你的注意力…,假设是打禅七,一天有七、八个钟头,十几个钟头的静坐,你真能这样坐,你的头就会有问题,或者喉咙痛、或者眼睛疼、或者是吐血,就可能会有这个事,就可能有这个问题。如果你按如来禅这个止来说,或者《清净道论》它说的那个办法,我认为都好。

  

  智者大师说到那些止,他就提到,安心在脐轮使令你舒服,你能够一心不乱地明静而住,他心里很舒服。假设你能够一坐五个钟头,一心不乱坐在那里不动,然后你又出定放了腿子,精神特别好,精神是更好,不会说是几天疲倦,没有这个事情。它是什么呢?它就是地水火风,在你这样修行的时候,它在调和,它调和。你这个注意力放在头部,这不得了,这地水火风就不调和了,这火大加多了,在头部的火大加多了,火大加多就受不了。少时间的加多可以,时间久了就不行,就是不可以的。所以这里面还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现在说是数、随、止,这三个方法都是止。你用数的方法、或者是用随的方法、或者用止的方法,你先用这个方法叫心寂静住,住一个时期,然后就修观,就是这样修。这个事情,我感觉不是很难,并不是很难的事情,应该是容易办到的。

  

  现在说缘性缘起所缘。缘性缘起所缘明白一点说,就是观察十二缘起。「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」。我们看《佛本行集经》,还有其他的经上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,就是观缘起,观缘起而得无上菩提。可见,这个观缘起是个成佛的法门,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。

  

  缘性缘起,这样子加个缘性,这里面是一个义,观缘起里面的义。虽然都是缘,但是缘与缘不一样,有差别性。观缘起所缘,所缘就是或者叫十二因缘,或者叫十二缘起。观十二缘起,怎么观法呢?我稍微解释一下。观缘起,分二个办法,分二种观法:一个是顺生死流、一个是逆生死流。有顺、逆二种观法。顺,就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这是顺。若是逆,就是无明灭则行灭、行灭则识灭,这就是逆。

  

  「无明缘行」,「无明」这个地方,什么叫做「无明」呢?在《瑜伽师地论》分别十二缘起那个地方,说得非常多、说得非常广。「无明」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佛、法、僧,不知道,不信佛法僧,不知道苦集灭道,不知道因、不知道果,不知道有过去世的因果,现在世、未来世的因果,不知道,很多很多的佛法都不明白,很多很多世出世间的事情都不知道,都不明白,这就叫做无明。但是,这个不知道这件事,这个人可能还是非常有学问的人,他只是对于佛法不明白,也不相信而已。

  

  可是这里边也还有一点分别,有个什么分别呢?我们说无明是从那里来的?这是一个问题,无明从何处来的?经上说:从不如理作意来的。你不合道理的分别,那就会有无明。不如理作意和无明,有什么分别呢?当然,我们可以说无明是所生的,不如理作意是能生起的,能生起无明的。其中还有个分别,在不如理作意的时候,能引起无明的那个不如理作意,那个不如理作意的时候还不是染污性,它是向于染污还没有染污,无明就是染污了。经论上有这样解释的。这就是分别出来不如理作意和无明的界线。

  

  可是,无明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很多事情的,也包含了很多事。在我们众生的生死流转里面,很复杂的关系里面,佛的大智慧的观察,观察出来中间的一个线索,中间的一个次第,分出来十二个次第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无明缘行」,这个「行」或者是善行,或者是福行、罪行、不动行。我们做善业,那就是福行。做种种的恶事,就是罪行。如果修禅定,不是佛教徒修禅定,它就是不动行。这个「行」是要待无明才能生起。可见无明这个地方,说是无明,实在无明里面有一个欲的,就是有一个希望心在里面的。比如,为什么他要修禅定,他想要得三昧乐,想要生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他感觉到人生是苦,他感觉到欲是苦,所以要离欲。离欲怎么办呢?就是要修禅定,修禅定可以离欲。或者说我愿意得人天福报,我相信善恶果报,我不想造罪,这时侯要做善事,他心里有这样的思想,才可以做…

《五停心观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观 3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