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又提起來,修五停心怎麼樣修法還有點模糊。我想再簡單重說幾句。律裏面說到收徒弟的事情,收徒弟,那上面說,你收沙彌,大概可以收二個沙彌,就說到這裏。出了家、受了戒,當然也是要修行。在印度的佛教,如果是正法住世的時候,應該這個剃度師父也就是他的戒和尚,受沙彌戒、比丘戒,都是這個人。教他怎麼樣修行,也是這個人。在我們中國,現在就是不一樣了。
我從這裏感覺到一樣事,假設他就收一個沙彌,他這個沙彌,教他修不淨觀,就是二個人對面這樣講。如果說是幾十人、幾百人來講,這其中有多少不同。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二個人對面講話,那個聽話的人會容易攝心一點,他有可能心不亂,他這個注意力可能會強一點。就對你講,他的注意力強一點,他會聽到,會聽得比較清楚一點。當然也可能會打妄想,也不是說不能。可是若是對幾十人、或者幾百人講,當然也會有人聽得很清楚,有些人會專注一心不亂的聽,也有可能你雖然專注,還沒有聽清楚,可能有這個問題。所以,我剛才說還要重複再講,這個問題就在這裏。
假設是修不淨觀也好,你修慈愍觀也好、修緣起觀也好。應該是先修止,應該是把座位預備好坐得舒舒服服的,在空氣新鮮的地方靜坐,不要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靜坐,不行,要空氣新鮮的地方坐。也先走一走,經行,然後坐下來。坐下來,先修止,就是六個妙門前叁個都是止。數、隨、止,這叁個都是止。或者是用數的方法,或者是用隨的方法,或者是用止的方法,把這個心叫它明靜而住,叫它住一個時候,能盡量的多住,或者最少住一刻鍾。若是你能夠住一個鍾頭也好,叫它寂靜住一個鍾頭以後,然後再修不淨觀,或者修慈愍觀、或者修緣起觀。要先修止,而後修觀。止的時間盡量的多一點,盡量讓它多一點,觀的時間不要太多。
如果你能止一個鍾頭的話,你的觀修十分鍾、十五分鍾就好了,然後再修止。觀的時間少一點,止的時間多一點。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?會感覺到舒服。止的時間多,觀的時間少,你會感覺到舒服,這是一個好處。第二個好處,因爲止的時間多,這個觀會來得有力量,力量會強一點。如果完全不修止,你去修觀,觀的力量會弱一點。所以,止能幫助觀的,所以應該這樣處理,止的時間多一點,觀的時間要少,就是這樣修。
這樣修,初開始不感覺到什麼,但時間久了,它就有用,它就會發生作用的。我們若是不修的話,你又沒有其他的法門。我昨天說過,這內心裏面,貪心來了的時候沒有辦法處理,你沒有辦法來對付它。你若有不淨觀的修習,你有辦法處理。你這不淨觀一現前,貪心就滅了。貪心一滅了,你很自在。如果你不修不淨觀,又沒有別的辦法,這個貪心若是很大的話、很重的話,就很苦惱的,所以應該修不淨觀。
數、隨、止,這個止可以止在一處,叫做止。或者止在肚臍這也可以。把這個心就是注意這個肚臍,也可以。注意丹田也可以,或者是住在地面上也可以。《清淨道論》上它另外有一個方法,它有一個方法,當然也是很好。但是,我在想,另外有一個方法。就是如果你坐的是一個凳子,這樣的禅凳,不是坐在地面上,你可以用一個大的碗,碗裏面放上水,你把它看得清清楚楚的。如果是夜間,把燈完全關掉當然屋子是黑的,你用一個手電筒把手電筒打開,光就照在這一碗水裏面,水裏面就會現出一個圓光出來。你把這個相取在心裏面,取清楚了,然後就把它拿掉不要了,然後你坐下來的時候修止,你就想這禅凳的下面有這一碗水,水裏面有一個圓光,就這樣修,就把心安住在那裏叫它不動,也是好。本來是把這一念心來注意臍,這是不錯的,是可以,注意丹田也很好。但是有的人有問題,你住在丹田那裏,肚子疼,肚子會痛,也可能會有其他的問題,所以又不可以。所以,另外用一個方法也是可以。還有說是觀腳心的,也可以。或者是你注意這個大拇指,也是可以。心就注意在那裏,其他的雜念都停下來,這樣子使令心安住不動。
那一天,我說「念佛是誰」這樣子,我聽那些大禅師和虛雲老和尚的開示錄上說,「念佛是誰」,一開始「念佛是誰」是四個字,後來,叁個字都不要,就是「誰」。自己舌頭不動,你念這個「誰」字的時候,心就注意這個「誰」,這其實就是修止,這樣等于是修止。這樣修止,當然也是不錯。但是我說一件事你聽聽。
有一位法師,他在天童寺住了多少年,甯波天童寺住了多少年,後來在獅子嶺什麼地方也住了多少年,就是他出家以來,他就是在禅宗的道場修禅,但是這個人沒有讀過什麼書,所以就是在禅宗道場就這麼修行。那麼,我就問他修行的經過、修行的成就。他說:這樣用功,「念佛是誰」,「誰」長一點,或者「誰」這樣子,偶然的會有幾支香心裏面不動,沒有一切雜念心裏面不動,能有這個境界。有這個境界,實在這個境界,若按如來禅來說,這個是欲界定的境界,也算不容易了。能有二支香一心不亂,也是不容易的。但是有個後遺症,什麼是後遺症呢?幾天精神就疲倦,要多少天才恢複過來,要經過多少天精神才正常。有過這麼一次的特別經驗,感覺到很好了,結果是多少天的疲倦,要經過多少天才能恢複過來,還有這個問題。也可能不完全這樣子,單獨他這樣子。
不過,從修止觀的體驗上看,是有一個問題。有什麼問題呢?你心裏面提「念佛是誰」、「誰」,你這個注意力就是在頭部。如果禅師、或者首座和尚、或者是堂主開示叫你這樣修行,結果你就是打妄想,根本不修行,反倒什麼事也沒有。如果你真是依教奉行,這樣子修,你的注意力…,假設是打禅七,一天有七、八個鍾頭,十幾個鍾頭的靜坐,你真能這樣坐,你的頭就會有問題,或者喉嚨痛、或者眼睛疼、或者是吐血,就可能會有這個事,就可能有這個問題。如果你按如來禅這個止來說,或者《清淨道論》它說的那個辦法,我認爲都好。
智者大師說到那些止,他就提到,安心在臍輪使令你舒服,你能夠一心不亂地明靜而住,他心裏很舒服。假設你能夠一坐五個鍾頭,一心不亂坐在那裏不動,然後你又出定放了腿子,精神特別好,精神是更好,不會說是幾天疲倦,沒有這個事情。它是什麼呢?它就是地水火風,在你這樣修行的時候,它在調和,它調和。你這個注意力放在頭部,這不得了,這地水火風就不調和了,這火大加多了,在頭部的火大加多了,火大加多就受不了。少時間的加多可以,時間久了就不行,就是不可以的。所以這裏面還有這個問題。
現在說是數、隨、止,這叁個方法都是止。你用數的方法、或者是用隨的方法、或者用止的方法,你先用這個方法叫心寂靜住,住一個時期,然後就修觀,就是這樣修。這個事情,我感覺不是很難,並不是很難的事情,應該是容易辦到的。
現在說緣性緣起所緣。緣性緣起所緣明白一點說,就是觀察十二緣起。「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」。我們看《佛本行集經》,還有其他的經上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,就是觀緣起,觀緣起而得無上菩提。可見,這個觀緣起是個成佛的法門,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。
緣性緣起,這樣子加個緣性,這裏面是一個義,觀緣起裏面的義。雖然都是緣,但是緣與緣不一樣,有差別性。觀緣起所緣,所緣就是或者叫十二因緣,或者叫十二緣起。觀十二緣起,怎麼觀法呢?我稍微解釋一下。觀緣起,分二個辦法,分二種觀法:一個是順生死流、一個是逆生死流。有順、逆二種觀法。順,就是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這是順。若是逆,就是無明滅則行滅、行滅則識滅,這就是逆。
「無明緣行」,「無明」這個地方,什麼叫做「無明」呢?在《瑜伽師地論》分別十二緣起那個地方,說得非常多、說得非常廣。「無明」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做佛、法、僧,不知道,不信佛法僧,不知道苦集滅道,不知道因、不知道果,不知道有過去世的因果,現在世、未來世的因果,不知道,很多很多的佛法都不明白,很多很多世出世間的事情都不知道,都不明白,這就叫做無明。但是,這個不知道這件事,這個人可能還是非常有學問的人,他只是對于佛法不明白,也不相信而已。
可是這裏邊也還有一點分別,有個什麼分別呢?我們說無明是從那裏來的?這是一個問題,無明從何處來的?經上說:從不如理作意來的。你不合道理的分別,那就會有無明。不如理作意和無明,有什麼分別呢?當然,我們可以說無明是所生的,不如理作意是能生起的,能生起無明的。其中還有個分別,在不如理作意的時候,能引起無明的那個不如理作意,那個不如理作意的時候還不是染汙性,它是向于染汙還沒有染汙,無明就是染汙了。經論上有這樣解釋的。這就是分別出來不如理作意和無明的界線。
可是,無明這裏面其實也包含了很多事情的,也包含了很多事。在我們衆生的生死流轉裏面,很複雜的關系裏面,佛的大智慧的觀察,觀察出來中間的一個線索,中間的一個次第,分出來十二個次第,是這樣意思。
「無明緣行」,這個「行」或者是善行,或者是福行、罪行、不動行。我們做善業,那就是福行。做種種的惡事,就是罪行。如果修禅定,不是佛教徒修禅定,它就是不動行。這個「行」是要待無明才能生起。可見無明這個地方,說是無明,實在無明裏面有一個欲的,就是有一個希望心在裏面的。比如,爲什麼他要修禅定,他想要得叁昧樂,想要生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他感覺到人生是苦,他感覺到欲是苦,所以要離欲。離欲怎麼辦呢?就是要修禅定,修禅定可以離欲。或者說我願意得人天福報,我相信善惡果報,我不想造罪,這時侯要做善事,他心裏有這樣的思想,才可以做…
《五停心觀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