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就是初开始,比如说这个欲界定,初开始,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九心住,初开始是内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,一共有九个住,都叫做欲界定。但是从内住到最后的等持,也是很长一大段的。初开始的时候,不能说是遍满具足住,到最后才是胜解遍满具足住。未到地定也是这样子。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也都是,就是初开始只是成就了一部分,你要继续地修行,逐渐地你才能遍满具足住,你那个胜解才遍满具足住,才能圆满了,是这样意思。此则显示能引发快乐的定地的胜解的相貌,是遍满具足住的。
又此胜解,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。
「又此胜解,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」,这个地方又加上一个意思。「又此胜解」,这遍满具足住的胜解,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的胜解作意俱行。
用快乐来利益那三品人,你这个心情,叫做「增上意乐」。而这个「胜解」和它是「所摄」,和它是相关连的,就是和那个增上意乐是相关连的,所以叫做所摄。
「胜解作意俱行」,这个「快乐利益增上意乐」是属于慈悲心,慈愍心的。「胜解作意」是禅定的境界,这是二回事。「俱行」就是在一起活动,所以叫做俱行。「又此胜解,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」,就是这二件事和合在一起活动,才能成为慈愍所缘的,才叫做慈愍所缘。如果你只是有利益增上意乐,而没有胜解作意,还不能名之为慈愍所缘的。你有了胜解作意,但是没有利益增上意乐,也不能名之为慈愍所缘的,还不能。一定是俱行,它们二个在一起活动,这才可以,才能名之为慈愍所缘。
若于无苦无乐、亲怨中三品有情,平等欲与其乐,当知是慈。
「若于无苦无乐、亲怨中三品有情,平等欲与其乐,当知是慈」,前面是把慈愍所缘和经上说的慈愍所缘相配合一下,也就是解释经上讲的慈愍所缘。这以下,「若于无苦无乐」这底下是说慈、悲、喜这三种心情的差别,三种心情还不一样。
「若于无苦无乐、亲怨中三品有情」,「无苦无乐」是说所缘的众生。所缘的众生有三类,一类是无苦也无乐,他没有什么痛苦,也没有什么快乐,这是三品众生其中的一品。无苦无乐的亲怨中三品有情,「平等欲与其乐」,一样地,与我有亲的,我欲与其乐,与我有怨的,我也一样地欲与其乐,这就叫平等。中品的也是平等地欲与其乐。「当知是慈」,你应该知道这是慈所缘,慈愍心所缘的境界。慈能与乐,这样意思。
若于有苦、或于有乐,亲怨中三品有情,平等欲拔其苦、欲庆其乐,当知是悲是喜。
前面就说出来一类的众生──无苦无乐的众生。这底下是「若于有苦」的众生,这个众生他有很多的苦恼。「或于有乐」,或者是对于那个有快乐的众生,他没有苦,他有快乐。所以在众生里面,有这三种差别:一个是无苦无乐的,一个是有苦,一个是有乐,众生就是分这三种。
有苦的亲怨中三品的有情,「欲拔其苦,当知是悲」,这就是悲心所缘。若是有快乐的亲怨中三品有情,「欲庆其乐」,想要庆慰他:你很好,你有快乐,你没有苦恼。「当知是喜」,这是喜心所缘境。慈所缘的众生,是无苦无乐的。悲所缘的是有苦,悲能拔苦。喜是缘有乐的众生,这个人有快乐,我心里很欢喜,不是嫉妒他。
有苦有情是悲所缘,有乐有情是喜所缘。是名慈愍所缘。
「有苦有情是悲所缘,有乐有情是喜所缘。是名慈愍所缘」,这加起来,总起来说,这叫做慈愍所缘。
四无量心,后面还有一个舍,这个「舍」在这里不提了,不提那个舍。因为现在是对治瞋心。亲怨中,他们是有苦、或者有乐、或者无苦无乐,我用慈悲喜三种心情来饶益他们,就不说那个舍。
若有瞋行补特伽罗,于诸有情修习慈愍,令(今)瞋微薄,名于瞋恚心得清净。
「若有瞋行补特伽罗,于诸有情修习慈愍,今瞋微薄,名于瞋恚心得清净」,这底下结束这段文。「若有瞋行」,若是一个修行人,他心里面有瞋恨的活动,心里面瞋怒,这样的补特伽罗,这样的人。「于诸有情修习慈愍」,他应该怎么办呢?应该对于一切有情修慈愍的法门,这样常常地思惟。「今瞋微薄」,这个「今」在别的本子上是个「令」,如果是「令」比较好一点。「令瞋微薄」,就使令你的瞋心逐渐地就微小、就薄弱了,就不那么强了,它就不会障道了。这个瞋心太大能障道,贪心特别大,它也是能障道,障碍你修行的,所以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它,使令它微薄不障道。「名于瞋恚心得清净」,这就是使令你的瞋恚心,渐渐地不瞋恚了,就清净了。
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
云何缘性缘起所缘?谓于三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堕正道理。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。
「云何缘性缘起所缘?谓于三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堕正道理」,这底下是多愚痴的众生修缘起观。这个名字叫做缘性缘起所缘,「缘性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看这个文的意思,「缘性」就是缘的差别性,叫做缘性。「缘起」呢?就是差别的缘性所生起的一切法。缘性,缘的差别性,就是不同的因缘。比如我们通常说因缘、次第缘、缘缘、增上缘。因缘、等无间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,这四种缘就叫做缘性。缘起,就是这四种缘所生起的一切法,叫做缘起。十二因缘,也叫十二缘起,那么十二因缘就叫做缘起。但是你仔细去观察它,「无明缘行,行缘识」,无明为行作缘,它是作什么缘?应该说是增上缘。「无明缘行,行缘识」,行缘识也是增上缘。在这上面来分别,叫做缘性。缘性、缘起,它的所缘境是什么呢?就是十二缘起。用缘性、缘起来观察十二因缘。
「云何缘性缘起所缘」,这是一个问话,提出一个问题,这底下就回答这个问题。
「谓于三世」,「三世」就是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「唯行」,「唯行」是什么呢?这个「行」就是一切有为法,都名之为行,这个「行」就是原来是没有,有因缘的时候有了,有了以后又散灭了,又归于无了,属于这个范围内的都叫做行,这一切有为法都是这样子,这就叫做行。
「谓于三世唯行」,就是过去的一切法,现在、未来的一切法,就是个行而已,都是无常的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唯法」,经论上说唯法是什么意思呢?「法」是对我说的,我执、法执,就表示只是一切因缘生法,而是没有我可得的,只是一切的因缘生法,因也是法,果也是法,果又是因,果以后又有因,因以后又有果,只是因果的变异而已,就是这样的法,并没有我在这里没有什么事情的,所以叫做唯法。
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到这个地方,我认为说得也很有意思。外道认为是有我、也有法;我们佛教徒只是法,而没有我,唯法而没有我的,于是乎二方面辩论。辩论的时候,外道就说出个道理来成立他的我,他等于是说出个譬喻来。他说:譬如说有一个大将军率领军队去打仗,将军能对军队下命令,从这里攻击、从那里打仗,但是将军的上面还有一个国王,国王对将军下令,然后将军得到命令以后,才对军队下令,这样子这件事就做好了。
这是一个譬喻,譬喻什么呢?我们人的身体享受五欲,做种种的事情,然后去种种的享受这些事,一定是要有心的。这个觉知性的心,它去指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,指挥这个身体去做种种事,去享受。但是,心的后面还有一个我,这个我来指挥心,由这个心再指挥这个身去享受,这样子就像那个总司令后面还有一个国王。所以,有心,另外还要有一个我的,就像不能够没有国王,只是有个大将军,这事是不成的。所以,不只是法,还要有我。这是外道这样成立他的我。
龙树菩萨就反驳他,龙树菩萨说:心能指挥身体做种种事,去享受五欲,心后面还要有一个我来指挥这个心,若这样的话,这个我后面,还应该再有一个我,我后面再有一个我,一直地推到无穷无尽,应该这样。如果说只有一个我,另外没有我了,也应该只有心,根本没有我,应该这样才对的。外道当然不承认这件事。不承认这件事,龙树菩萨就说出个道理来:我来指挥这个心,心来指挥这个身,那么我问问你,这个我它怎么样来指挥这个心?这个我是有知觉、是没有知觉?如果我是没有知觉的,我的本身没有知觉,它怎么样去指挥这个心活动呢?它没有知觉,它像木头似的,像个石头似的,它怎么能够有指挥的能力呢?说是它有心,这个我的本身是有智慧的、有觉知性的,《俱舍论》的〈破我品〉好像也有这个意思。说我本身有觉知性,所以它去指挥心,若是这样的话,那又何必有我呢,就是心就是有觉知性,它就去指挥就好了,还需要另外有个觉知的我做什么呢?这一下子,外道没有话说了。《智度论》上有这么一段文。
所以,《智度论》后来结束这段文就说,其实在就是第六意根,只是第六意根接触到一切法的时候,然后有第六意识生起,只是这么回事。但是,第六意根非常的微细,外道搞不清楚,所以就虚妄分别出来有一个我,我来指挥心。实在只是第六意根而已。这样说,只是色受想行识的法而已,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法而已,没有我,所以叫做「唯法」,是这个意思。阿弥陀佛!就讲到这里。
7月21日
云何缘性缘起所缘?谓于三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堕正道理。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。
「云何缘性缘起所缘?谓于三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堕正道理。谓观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证成道理、法尔道理」,前面的不净观和慈愍观,这二个修行的法门说过了。现在是第三个,缘性缘起所缘,就是观察十二缘起。
今天小参的时候,有的法师…
《五停心观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