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就是初開始,比如說這個欲界定,初開始,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九心住,初開始是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,一共有九個住,都叫做欲界定。但是從內住到最後的等持,也是很長一大段的。初開始的時候,不能說是遍滿具足住,到最後才是勝解遍滿具足住。未到地定也是這樣子。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也都是,就是初開始只是成就了一部分,你要繼續地修行,逐漸地你才能遍滿具足住,你那個勝解才遍滿具足住,才能圓滿了,是這樣意思。此則顯示能引發快樂的定地的勝解的相貌,是遍滿具足住的。
又此勝解,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作意俱行。
「又此勝解,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作意俱行」,這個地方又加上一個意思。「又此勝解」,這遍滿具足住的勝解,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的勝解作意俱行。
用快樂來利益那叁品人,你這個心情,叫做「增上意樂」。而這個「勝解」和它是「所攝」,和它是相關連的,就是和那個增上意樂是相關連的,所以叫做所攝。
「勝解作意俱行」,這個「快樂利益增上意樂」是屬于慈悲心,慈愍心的。「勝解作意」是禅定的境界,這是二回事。「俱行」就是在一起活動,所以叫做俱行。「又此勝解,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作意俱行」,就是這二件事和合在一起活動,才能成爲慈愍所緣的,才叫做慈愍所緣。如果你只是有利益增上意樂,而沒有勝解作意,還不能名之爲慈愍所緣的。你有了勝解作意,但是沒有利益增上意樂,也不能名之爲慈愍所緣的,還不能。一定是俱行,它們二個在一起活動,這才可以,才能名之爲慈愍所緣。
若于無苦無樂、親怨中叁品有情,平等欲與其樂,當知是慈。
「若于無苦無樂、親怨中叁品有情,平等欲與其樂,當知是慈」,前面是把慈愍所緣和經上說的慈愍所緣相配合一下,也就是解釋經上講的慈愍所緣。這以下,「若于無苦無樂」這底下是說慈、悲、喜這叁種心情的差別,叁種心情還不一樣。
「若于無苦無樂、親怨中叁品有情」,「無苦無樂」是說所緣的衆生。所緣的衆生有叁類,一類是無苦也無樂,他沒有什麼痛苦,也沒有什麼快樂,這是叁品衆生其中的一品。無苦無樂的親怨中叁品有情,「平等欲與其樂」,一樣地,與我有親的,我欲與其樂,與我有怨的,我也一樣地欲與其樂,這就叫平等。中品的也是平等地欲與其樂。「當知是慈」,你應該知道這是慈所緣,慈愍心所緣的境界。慈能與樂,這樣意思。
若于有苦、或于有樂,親怨中叁品有情,平等欲拔其苦、欲慶其樂,當知是悲是喜。
前面就說出來一類的衆生──無苦無樂的衆生。這底下是「若于有苦」的衆生,這個衆生他有很多的苦惱。「或于有樂」,或者是對于那個有快樂的衆生,他沒有苦,他有快樂。所以在衆生裏面,有這叁種差別:一個是無苦無樂的,一個是有苦,一個是有樂,衆生就是分這叁種。
有苦的親怨中叁品的有情,「欲拔其苦,當知是悲」,這就是悲心所緣。若是有快樂的親怨中叁品有情,「欲慶其樂」,想要慶慰他:你很好,你有快樂,你沒有苦惱。「當知是喜」,這是喜心所緣境。慈所緣的衆生,是無苦無樂的。悲所緣的是有苦,悲能拔苦。喜是緣有樂的衆生,這個人有快樂,我心裏很歡喜,不是嫉妒他。
有苦有情是悲所緣,有樂有情是喜所緣。是名慈愍所緣。
「有苦有情是悲所緣,有樂有情是喜所緣。是名慈愍所緣」,這加起來,總起來說,這叫做慈愍所緣。
四無量心,後面還有一個舍,這個「舍」在這裏不提了,不提那個舍。因爲現在是對治瞋心。親怨中,他們是有苦、或者有樂、或者無苦無樂,我用慈悲喜叁種心情來饒益他們,就不說那個舍。
若有瞋行補特伽羅,于諸有情修習慈愍,令(今)瞋微薄,名于瞋恚心得清淨。
「若有瞋行補特伽羅,于諸有情修習慈愍,今瞋微薄,名于瞋恚心得清淨」,這底下結束這段文。「若有瞋行」,若是一個修行人,他心裏面有瞋恨的活動,心裏面瞋怒,這樣的補特伽羅,這樣的人。「于諸有情修習慈愍」,他應該怎麼辦呢?應該對于一切有情修慈愍的法門,這樣常常地思惟。「今瞋微薄」,這個「今」在別的本子上是個「令」,如果是「令」比較好一點。「令瞋微薄」,就使令你的瞋心逐漸地就微小、就薄弱了,就不那麼強了,它就不會障道了。這個瞋心太大能障道,貪心特別大,它也是能障道,障礙你修行的,所以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它,使令它微薄不障道。「名于瞋恚心得清淨」,這就是使令你的瞋恚心,漸漸地不瞋恚了,就清淨了。
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
雲何緣性緣起所緣?謂于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墮正道理。謂觀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證成道理、法爾道理。
「雲何緣性緣起所緣?謂于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墮正道理」,這底下是多愚癡的衆生修緣起觀。這個名字叫做緣性緣起所緣,「緣性」這話是什麼意思呢?看這個文的意思,「緣性」就是緣的差別性,叫做緣性。「緣起」呢?就是差別的緣性所生起的一切法。緣性,緣的差別性,就是不同的因緣。比如我們通常說因緣、次第緣、緣緣、增上緣。因緣、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,這四種緣就叫做緣性。緣起,就是這四種緣所生起的一切法,叫做緣起。十二因緣,也叫十二緣起,那麼十二因緣就叫做緣起。但是你仔細去觀察它,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,無明爲行作緣,它是作什麼緣?應該說是增上緣。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,行緣識也是增上緣。在這上面來分別,叫做緣性。緣性、緣起,它的所緣境是什麼呢?就是十二緣起。用緣性、緣起來觀察十二因緣。
「雲何緣性緣起所緣」,這是一個問話,提出一個問題,這底下就回答這個問題。
「謂于叁世」,「叁世」就是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「唯行」,「唯行」是什麼呢?這個「行」就是一切有爲法,都名之爲行,這個「行」就是原來是沒有,有因緣的時候有了,有了以後又散滅了,又歸于無了,屬于這個範圍內的都叫做行,這一切有爲法都是這樣子,這就叫做行。
「謂于叁世唯行」,就是過去的一切法,現在、未來的一切法,就是個行而已,都是無常的,就是這樣意思。「唯法」,經論上說唯法是什麼意思呢?「法」是對我說的,我執、法執,就表示只是一切因緣生法,而是沒有我可得的,只是一切的因緣生法,因也是法,果也是法,果又是因,果以後又有因,因以後又有果,只是因果的變異而已,就是這樣的法,並沒有我在這裏沒有什麼事情的,所以叫做唯法。
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到這個地方,我認爲說得也很有意思。外道認爲是有我、也有法;我們佛教徒只是法,而沒有我,唯法而沒有我的,于是乎二方面辯論。辯論的時候,外道就說出個道理來成立他的我,他等于是說出個譬喻來。他說:譬如說有一個大將軍率領軍隊去打仗,將軍能對軍隊下命令,從這裏攻擊、從那裏打仗,但是將軍的上面還有一個國王,國王對將軍下令,然後將軍得到命令以後,才對軍隊下令,這樣子這件事就做好了。
這是一個譬喻,譬喻什麼呢?我們人的身體享受五欲,做種種的事情,然後去種種的享受這些事,一定是要有心的。這個覺知性的心,它去指揮我們的眼耳鼻舌身,指揮這個身體去做種種事,去享受。但是,心的後面還有一個我,這個我來指揮心,由這個心再指揮這個身去享受,這樣子就像那個總司令後面還有一個國王。所以,有心,另外還要有一個我的,就像不能夠沒有國王,只是有個大將軍,這事是不成的。所以,不只是法,還要有我。這是外道這樣成立他的我。
龍樹菩薩就反駁他,龍樹菩薩說:心能指揮身體做種種事,去享受五欲,心後面還要有一個我來指揮這個心,若這樣的話,這個我後面,還應該再有一個我,我後面再有一個我,一直地推到無窮無盡,應該這樣。如果說只有一個我,另外沒有我了,也應該只有心,根本沒有我,應該這樣才對的。外道當然不承認這件事。不承認這件事,龍樹菩薩就說出個道理來:我來指揮這個心,心來指揮這個身,那麼我問問你,這個我它怎麼樣來指揮這個心?這個我是有知覺、是沒有知覺?如果我是沒有知覺的,我的本身沒有知覺,它怎麼樣去指揮這個心活動呢?它沒有知覺,它像木頭似的,像個石頭似的,它怎麼能夠有指揮的能力呢?說是它有心,這個我的本身是有智慧的、有覺知性的,《俱舍論》的〈破我品〉好像也有這個意思。說我本身有覺知性,所以它去指揮心,若是這樣的話,那又何必有我呢,就是心就是有覺知性,它就去指揮就好了,還需要另外有個覺知的我做什麼呢?這一下子,外道沒有話說了。《智度論》上有這麼一段文。
所以,《智度論》後來結束這段文就說,其實在就是第六意根,只是第六意根接觸到一切法的時候,然後有第六意識生起,只是這麼回事。但是,第六意根非常的微細,外道搞不清楚,所以就虛妄分別出來有一個我,我來指揮心。實在只是第六意根而已。這樣說,只是色受想行識的法而已,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法而已,沒有我,所以叫做「唯法」,是這個意思。阿彌陀佛!就講到這裏。
7月21日
雲何緣性緣起所緣?謂于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墮正道理。謂觀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證成道理、法爾道理。
「雲何緣性緣起所緣?謂于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墮正道理。謂觀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證成道理、法爾道理」,前面的不淨觀和慈愍觀,這二個修行的法門說過了。現在是第叁個,緣性緣起所緣,就是觀察十二緣起。
今天小參的時候,有的法師…
《五停心觀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