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2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善。如果不相信善惡果報,他就造罪做惡事,做惡事可以占別人的便宜,那麼他也有個欲的,所以,無明裏面還有個欲的。

  

  「無明緣行」,行從那兒來的呢?行從無明那裏來。前面說「謂觀待道理」,觀待道理就是這個意思。觀察這一切法的生起,它是有所待,要有所憑借。「行」憑借什麼才能生起呢?要有無明才能生起。不然的話,行不能自己生起。所以,「行」是自性空。「此有故彼有」,就是此無明有無明,才能有行,此有故彼有。「此滅故彼滅」,無明若滅了,行就沒有了。就是觀察出來這件事。

  

  「行緣識」這個「識」,它能夠生種種的分別。或者我們說是去投胎去,這個識說是投胎的識,中陰身去投胎的時候。本來這個人在世間上生存的時候是個男人,但是,這個時候變成女人了,這個識就是用女人的心情去分別事情。這是怎麼回事情呢?行緣識,這個識要依靠那個行,就是業力,這個業力使令他做女人了,他生存的時候是男人,但是業力現在使令他做女人,所以這個識就是女人的心情去分別事情。在生存的時候是女人,但是現在他不,現在他分別的是男人的立場來分別事情。爲何會這樣呢?行緣識,就是他的業力使令他變了,能改變他,行緣識。如果沒有行,識就沒有了。此滅故彼滅,此有故彼有。就是這樣觀察。

  

  「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」。「生緣老死」這個地方,說「愛緣取、取緣有」這個地方還有事情。愛取是煩惱,有是業力。經過愛取的時候,從唯識經論上的解釋,也有道理。由愛取的滋潤,把以前的業力,以前「無明緣行」那個「行」的業力,現在經過愛取的滋潤,這時候,業力的力量就可以得果報了,所以叫做「有」,它將來會有果報,就是有力量得果報了。若沒有愛取的滋潤,還不能得果報。

  

  「有緣生」,「生」是什麼東西呢?「生」就是五蘊,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。若是有滅則生滅。愛取有如果它滅了,生就滅了,就沒有了,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的。有滅則生滅,生滅就不會有老死了。

  

  「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」,這樣觀察。你常常這樣觀察,就會發現一件事,發現什麼事呢?天臺智者大師講「藏通別圓」四教,說藏教和通教,這二教的聖人,他們是一樣地都證悟了真谛的道理,是相同的。但是,通教的利根人……,藏教是鈍根人,通教是利根人。他們在觀察一切法空、無我無我所的時候,這通教的人,現在就是無有少法可得的;藏教的人不是,要無常的時候,滅了的時候,就是愛取有滅了,生老死才滅的,就是有五蘊──色受想行識在的時候還是沒能夠滅,還沒有滅。這還有這麼一點不同的。

  

  但是你常常這樣修觀,那還有一點事情,有什麼事情呢?你今天也這樣觀,明天也這樣觀,時間久了呢,所以我相信阿羅漢,就是藏教的阿羅漢,現在他的內心的境界就是無余涅槃,就能有這個境界,是現在,不要說臭皮囊火化了以後,不是。但是,這個事情是漸漸來的,逐漸地逐漸地來。因爲通教的人聽《般若經》,通教的阿羅漢是聽聞《般若經》而得聖道的。《般若經》是說「色即是空,受想行識即是空」,是這樣講,但是你讀《阿含經》,它不這麼說。《阿含經》:「色是無常的,受想行識是無常的」,是這樣講法。可是在孫陀羅難陀……,這《阿含經》,孫陀羅難陀給五百比丘尼說法的那一個小經,那個經還比較長一點,那裏面可有《般若經》的意味,有《般若經》的味道,也是,你若仔細去觀察思惟,也是「色即是空,受想行識即是空」,也有這種味道,也有這個意思。

  

  所以我說,你常常觀緣起觀,緣性緣起所緣,你觀察「叁世唯行、唯法」,常常這麼觀: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,你就發現現在一切法就是空的,就會發現這件事,就會覺悟到這裏。所以,我在想,佛在世的時候,說《般若經》、說《阿含經》,說了很多的法門,聽經的人當時就得聖道,是有道理的。所以,有的人批評:「你只是嘴巴皮講一講佛法,用筆杆子寫一寫,你沒有坐破十八個蒲團,你沒有修行。」我一聽這種話,這種話說出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,但是,也不是決定有道理。你憑什麼可以這樣講?你若讀讀經論,有的人原來還並不信佛,他就來到法會聽佛說法,聽一坐經,就得初果須沱洹。初果須沱洹在大乘佛法,就是無生法忍。這怎麼講?他沒有坐破蒲團,他就是頂多聽佛說一段經就是了。這個是什麼呢?就是那個人多少有一點靜坐的功夫,他心能靜下來,靜下來的時候,佛說法的時候,他就是真能夠專注聽法,心裏面沒有妄想。

  

  我昨天提到印順老法師,我現在又想到,我有一次見到印老,我問他:「佛在世的時候,那些聽佛說法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乃至到不信佛的人,他們聽佛說法,就聽了一坐經,就得了須沱洹,就得聖道了,爲什麼會這樣子?」印老法師說一句話,他說:「佛說法,就像有人拿著刀,一下子插到你的心裏面似的。」佛說法就像這樣子,他說出那個法語非常的有力量,叫你心驚,你聽見了這個話,你心裏面就驚,是這樣子。所以,加上你本身能夠心不散亂,專注的聽法,當然也要有善根,他就容易悟道,你就容易明白,你就容易悟道。

  

  若是我們自己,當然我們沒有深入地學習佛法,只是把這個字,哦!緣性緣起,緣字怎麼講、性字怎麼講,只是這樣講,那當然是不行的,那當然是很難悟道,很難的,就是不容易。但是我們現在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: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……」那樣背,在我們現在的人這樣背經,我們如果是高攀的話,就是你在聽佛說法嘛!如果說是你背《華嚴經》、背《法華經》、背《大般若經》,你常常這樣子背,就是常常這樣聽佛說法。這件事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的事情,的確是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

  但是現在,按我們的肉眼來看,佛已經滅度了,我們要聽佛說法,那真是不容易。現在說修觀,修觀就是把佛說法的要義,緣性緣起的要義,你把它完全學習,放在心裏面去思惟,這也等于是聽法。等于是聽法的時候,你真是修緣起觀,假設你若是……當然這裏邊要學習這個,把中觀論學一學也好,也是很好,然後你對于緣起性空的道理,你能了解得深一點,然後你再假借奢摩他的幫助,你內心裏面這樣去觀,我認爲,如果你年紀若輕一點,你今生就得無生法忍,我還相信這件事,若我老了是不行了,老了身體差一點,年輕人真是能的,的確是能,這不是隨便說說,不是這個意思,的確是有這個可能。

  

  所以這上面,「雲何緣性緣起所緣,謂于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,你真是這樣觀察這個十二緣起,「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;此無故彼無,此生故彼生」,這一共是四句,這四句是《阿含經》上有的。你這麼一觀察的結果,你就會知道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叁世一切的有爲法。「唯行」,只是由無而有、由有而無而已,只是這樣子,這個就是諸行無常的意思。「唯法」,就像昨天說的,一切法都是無我。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,觀察這一切法是無常的、是無我的,老是在變!無明緣行,行緣識,一直到老死,就是在變,這樣變,都是無常的,只是法的變化而已,其中沒有「我」這件事,是無我的。

  

  「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,這叁句又比前面具體了一點。「事」就是五蘊,就指色受想行識這個事,這個事就是無常的、是無我的。「唯因、唯果」,這個可以十二因緣來說,若照唯識上的解釋,就是生老死是果,前面十個都是因。無明緣行,那幾個是「牽引因」;愛取有是「生起因」。這個因,有這二個差別。

  

  「牽引因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生起來這樣的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,你造了這樣的因的時候,它就能夠牽引你到人間來,或者牽引你到天上去,或者牽引你到地獄去,能牽引你到那裏去。本來人是不能去的,不能去,你造了這個業力的時候,就能牽引你到那裏去,它有這種能力。前面那幾個是牽引因,愛取有叫生起因,就是經過愛取的滋潤的時候,牽引因就變成生起因了。說是能生到人間來,就是它能生起來人間的果報,生起了人間的色受想行識。如果沒有愛取的滋潤,還不能生起的。所以,生起因和牽引因還不同的,是這樣,說是唯因。

  

  「唯果」,這個果分二種。前面「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」,六觸,就是得到了一個人的身體,眼耳鼻舌身意,這叫做「自體果」。有了六根的時候,與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接觸,那叫做「受用境界果」,你所受用的境界果,那就是「依報的果」。一個正報的果,一個依報的果。「唯因、唯果」,就是這個。

  

  「墮正道理」,這樣子是合道理的。「叁世唯行、唯法、唯事、唯因、唯果」,這是合乎道理的。怎麼叫做合乎道理呢?「謂觀待道理、作用道理、證成道理、法爾道理」,就是這四種道理。

  

  「觀待道理」,我剛才講過一下,就是觀察一切法的生滅都是因緣,要假藉因緣的。比如剛才說這個「行」,行怎麼來的呢?由無明來的。這個行要待無明才可以。若沒有無明,行就沒有,所以要待無明。行若滅呢,它也不能自己就滅,要無明滅這個行才能滅,所以要待。其實就是因緣,它的因緣若滅了它就滅了。所生法,它自己不會滅的,一定要因緣滅了,它這個所生法才能滅,不然它不滅。我們的眼睛看見虛空裏頭有花,其實別的人沒看見有花,那麼爲什麼我會看見?因爲我的眼睛有病。但是那個花實在是沒有,但是,我有病的眼睛就是看見有。所以,要滅那個花,你還不能滅,要把眼裏的病消除了花才能滅的,不然它不滅。所以,行是要待無明的,而識是要待行的。如果行若有,一定是要有識的;若有無明,一定會有行的。你若滅了無明,行就滅了。滅了行,識也就滅了,就是這…

《五停心觀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3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