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2

  7月20日

  

  我們昨天把不淨觀的文念了一遍,若是想要學習不淨觀,《瑜伽師地論》上面這不淨觀的文,我感覺比較完善一點,就是完備一點,比其他的地方說得圓滿一點。可以常常地讀,把它背下來更好。你常常的這樣子修習、常常靜坐,常常這樣子練習、思惟、觀察,久了,它就會有作用。自己的貪欲心生起的時候,用它來對治。就像人練拳,練少林拳或者是什麼拳,你練得特別熟悉的時候,賊來了的時候,你能抵抗他。這裏說賊,就是自己心裏面的賊,貪欲心就是賊。你就用不淨觀,可以對付它,心就會清淨了。如果沒有這種不淨觀,這個貪欲的大賊來了的時候,怎麼辦呢?這是很不容易。

  

  《法華經》上〈普門品〉:若多貪欲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欲。念觀世音菩薩比修不淨觀要容易了,因此不修不淨觀了,就念觀世音菩薩,也是可以。

  

  我感覺很多靜坐的人,歡喜靜坐本來是很好,可是,有一個共同的習慣、共同的毛病,就是第六意識很懶。初開始靜坐,妄想很多,很不容易調伏,但是有多少理智,要求自己勉強地靜坐;時間久了,就會有多少功效,這妄想不多了,雖然有,但是不多。一天靜坐幾個鍾頭,多數還是能寂靜住的。照理說,這時侯應該修觀。但是,第六意識懶,它就不修,就願意寂靜住,很多靜坐的人有這個問題。可是,從經論上看,從佛菩薩的法語來說,不修觀,這問題是不能解決的。修止、修定,似乎是世界太平了,但是是暫時的,不能夠究竟地解決問題,所以一定要修觀的。

  

  修觀,你常常地修觀,你的根性就利。你只是修止而不修觀,根性鈍。利鈍就是從這裏分別的。有的人在佛法裏面,有的人根性利,他先得初果,先得聖道。有的人根性鈍,他就不能得聖道,先得定,先得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色界定。得了定以後,再學習般若波羅蜜修觀,得聖道。利根、鈍根都是能得聖道,但是有先後的不同。所以一定是要修觀的。

  

  修了不淨觀,若是成功了,我昨天說過,你的感覺不同。雖然沒得聖道,但是感覺上不同。得了不淨觀,白骨觀容易現前的時候,修四念處也比較容易。

  

  雲何慈愍所緣?謂或于親品、或于怨品、或于中品,平等安住利益意樂,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。

  

  「雲何慈愍所緣?謂或于親品、或于怨品、或于中品,平等安住利益意樂,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。」前面是不淨觀,破這貪欲心。這底下是慈愍觀,就是破瞋心,能夠清淨瞋煩惱。有的人貪欲心不大,瞋恨心很大,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,就說這樣的法門來對治。

  

  怎麼叫做慈愍所緣呢?慈愍的所緣境是什麼呢?「謂或于親品」,這底下就解釋。「雲何慈愍所緣」,這是問,這底下解釋。這個所緣就是或于親品、怨品、中品,這叁品是所緣境。親、怨、中,就是和你或者有恩的人,或者有感情的人,這都是親。或是父母、師長、兄弟、姊妹、朋友,一切的有感情的朋友,這都是親品。「或于怨品」,就是彼此間有過利害的糾紛,結成怨恨了,這一類的人。「中品」就是沒有親,也沒有怨的人,叫中品。這是叁品人。親也分叁品,怨也分叁品,再加上中品,就是七品。七周行慈就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「平等安住利益意樂」,對這叁品人和自己的關系是不一樣的,但是,現在修慈愍觀的時候,是平等地安住在利益意樂上面。「意樂」就是意願,你的意願就是要利益這叁種人。所以,親品也利益他,怨品、中品,都能平等地利益他們。你的心安住在平等的意樂上來利益他們,這就叫做慈愍所緣。

  

  「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」,利益他們什麼呢?用什麼利益他們呢?就用下中上品的快樂來利益他們。利益的意樂,你有這樣的動機,它就能夠引發,能引出來下品的快樂、中品的快樂、上品的快樂,用這樣的快樂來利益那叁品人。這個下中上品的快樂,這個快樂是什麼?是定地。「定地」就是得定的境界。這裏邊若說定呢,那麼就是色界是定,後邊有解釋,有欲界、有色界,這二個世界的快樂,來利益這上中下品的人,到後邊再說。

  

  勝解是什麼呢?定地的勝解,「勝解」就是有力量的認識,認識得很深刻、很有力量,就叫做勝解。比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我想我的母親,我一下子就把我母親的相貌想起來了,很容易就想起來。但是我若是想佛像,我們沒有特別修行,我要想這佛像,想老半天也想不上來。這表示什麼呢?就是對佛像的勝解沒有力量,你對你母親的勝解有力量。有力量,它就容易現出來。比如說我們想要靜坐,使令內心能夠明靜而住,但是它就是不能明靜而住,就是那個勝解不夠力量,力量不夠。

  

  說定地,實在就是你內心的認識有力量,那就叫做定。你沒有那個力量,定就是沒有的。還說一樣事,比如說是得到色界定的人,譬如說有一堆土,得了這個定的人,他說這個土是黃金,那它就是黃金,就是他內心的認識力量,那個觀想的力量就是有力量,境隨心轉。我們沒得色界定的人,得欲界定不行,得未到地定也不行,這個力量不夠。所以,「解」也就包括了想,也是思想的意思,也是想象的意思。

  

  「定地勝解」,有定地的勝解,就引出來下中上品的快樂。用這樣下中上品的快樂,平等地利益那叁種人,這就叫做慈愍所緣。

  

  當知此中親品、怨品及以中品是爲所緣。

  

  「當知此中親品、怨品及以中品是爲所緣」,這是慈愍心所緣的境界。

  

  利益意樂、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爲能緣。

  

  「利益意樂、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爲能緣」,平等利益,平等安住在利益意樂,這個利益的意樂就是利益的意願,就是你心願意利益這叁種人。「能引快樂」,因爲你有這樣的心,就是引發出來定地的快樂來利益他們。

  

  「利益意樂、能引快樂定地勝解」,這二種。「利益意樂」就是慈愍心,慈愍心要加上一個「能引快樂定地勝解」,不然,你若是沒有這個,利益什麼呢?用什麼利益人家呢?所以還要有一個定地的勝解,這個勝解是能引快樂的。「是爲能緣」,這二種是能緣所緣境的。

  

  所緣能緣總略爲一,說名慈愍所緣。

  

  「所緣能緣總略爲一」,總起來,統一起來,「說名慈愍所緣」。慈愍所緣的大意就是這樣子,這一段是總說。

  

  若經說言慈俱心者,此即顯示于親、怨、中叁品所緣利益意樂。

  

  「若經說言慈俱心者」,「若經說言」,這底下引經上,就是《阿含經》裏有這個話,用經裏邊的話來解釋慈愍所緣這件事。經上說「慈俱心者,此即顯示于親、怨、中叁品所緣利益意樂」。經上說慈俱心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「此即顯示」,這底下解釋這句話。「慈俱心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我們的心是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況、不同的功能,每一種不同的情況都給它一個名字。這是慈、這是悲、這是喜、這是貪、這是瞋、這是懈怠、這是精進、這是昏沈、這是掉舉,每一個情形都給它一個名字,最後就是心了。心是什麼呢?這麼多的心,就是所謂心所了,心所有善心所、有惡心所,有各式各樣的心所,那麼心就變成無記的了,心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惡了。

  

  現在把這麼多差別的境界這樣分析了以後,現在說到慈愍所緣這個法門的時候,經上說「慈俱心」,就是慈和你心在一起,叫慈俱心。比如說貪俱心、瞋俱心、喜俱心,就是各式各樣的。現在說慈俱心,就譬如說你和一個好人做朋友,或者和一個壞人做朋友,大家在一起活動,可以這樣譬喻。慈俱心是什麼意思呢?「此即顯示于親、怨、中」,這就表示親品、怨品、中品,這叁品是你所緣的。「利益意樂」,就是你內心緣這叁品人,發出來利益他們的意願,這就叫做慈俱心。你想要對他們好,使令他們得到利益,你有這樣的心念,這就叫做慈俱心。令他們得到快樂,你有這樣的動機,你要做這件事,那就叫做慈俱心。

  

  經上說慈俱心,「此即顯示于親、怨、中叁品所緣利益意樂」,這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作者說的話,他解釋經上的慈俱心。

  

  若複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,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叁種相。

  

  「若複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」,若是經上又說,慈俱心,無怨無敵無損害,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呢?「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叁種相」,這是表示你那個慈俱心有叁種相貌,有叁個相貌:無怨是一個,無敵、無損害,這叁個相貌。

  

  由無怨故,名爲增上利益意樂。

  

  「由無怨故,名爲增上利益意樂」,由于這個修慈愍觀的人,你本身要沒有怨,沒有這個怨恨,那麼你做這件事的時候,修慈愍觀,叫做增上的利益意樂。「增上」就是強有力,有力量的意思,力量強大。有強大的意樂要利益那叁種人,強大的利益意樂,強大的慈愍心。你若沒有怨,就能做到這一點。

  

  此無怨性二句所顯;謂無敵對故、無損惱故。

  

  「此無怨性二句所顯」,這個「無怨」這句話究竟怎麼講呢?「二句所顯」,用二句話來顯示無怨的相貌。

  

  那二句話呢?「謂無敵對故,無損惱故」,這是叁句。無怨就是總說的,無敵對、無損害是別說的,用別來解釋總,這個意思。沒有敵對故、沒有損惱故,那就叫做無怨。若是與人有敵對,與敵人對立起來,心裏面想要損害他,那就是有怨了。

  

  不欲相違诤義是無敵對,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。

  

  「不欲相違诤義是無敵對」,現在先解釋「無敵對」,「無敵對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不欲相違诤義」,就是不想和他沖突,不想和他起沖突,這就叫做無敵對的意思。

  

  「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」,就是不想要不饒益,不願意不饒益他。饒益就是多多的利益他。不願意不饒益,叫做無損害。是這樣意思,這麼解釋。

  

  我說另外一件事,就是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有一件事,就是我們比丘、…

《五停心觀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3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