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或者比丘尼,你的所有物,或者是衣、或者是缽、或者什麼,這個土匪來,搶去了。搶去了的時候,我們出家人怎麼辦呢?你可不可以去把它搶回來呢?你可不可以?佛就說了,佛說:「如果你沒有作念『我不要了!』你沒有這個心情,你沒有生這一念。土匪來搶你的東西搶走了,你不放棄你的所有權,他搶去了,你還可以去把它追回來,去把它要回來是可以的。如果你心裏面作念了:『我不要了,就送給你了!』送完以後,後悔了又再去要,就不可以。如果再去要呢,你也可以就是用錢買回來。如果你若是放棄了所有權以後,你心裏只是這樣作念而已,放棄這所有權,你再去搶回來,叫做賊劫賊,就是你也是賊。他搶你的東西,他是賊,你若是放棄所有權你再去搶,你也是賊,是賊劫賊。」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有這麼一段話。

  

  我看到這裏,我感覺釋迦牟尼佛他說出來這個法真是厲害。你一動念,你心裏一動念了就算數了。我們現在的人,心裏動念不算數,說話也不算數,就是要簽了字才算數。但是,看看我們釋迦牟尼佛立的法,不是這樣,你心裏動念就算數了。那麼他說出來這個法門,你看這個,說我的瞋心很大,就修慈愍觀,我這個貪欲心大,我就修不淨觀。這件事,其實表面上看,看不出來什麼。出家人一天這個事情,現在的出家人,那又是一回事。就說是修慈愍觀、修不淨觀、修四念處,或者你修首楞嚴定也好,就是坐在那裏,或在那裏經行。若從表面上看,這個人在那裏坐著,這個人在那裏走路,看不出來什麼事。可是從實質上來看,這個出家人就是心裏面有事,心裏面在做事。心裏面做這種事,他這個貪心……。

  

  我曾經想過一件事,我的貪心大,我用不淨觀來對付它,常常這麼觀。我的瞋心大,就用慈悲心這麼觀,但是,它的意思就是……,當然這個情形是很複雜,我們就簡單說其中的一種。他應該是先要學習定,然後在定中,你修首楞嚴叁昧也可以,修金剛叁昧也可以,修種種的叁昧,修種種的神通,都是在定裏面才能成就。這表示,定能幫助你的觀做好這件事。現在說慈悲觀,後邊也提到,也是在定裏面做這件事。修不淨觀,也是在定裏面做這件事。原則上就是這樣說。

  

  其中有一個特別的意思,我們散亂心的人,我修不淨觀,想一想,初開始多數和沒修一樣,和你沒修不淨觀是一樣的,貪心還是照樣很大的,瞋心照樣是很大,就是不能夠很快地見到功效,不能。原因就是散亂心沒有力量。若是得了定以後,就很快會有力量,就不同,不一樣的。

  

  可是這裏邊,譬如說我們現在是散亂心,我們沒有定,但是,我們的瞋心很大、貪心也很大,那是怎麼來的呢?就是久遠以來不斷地熏習。這個貪瞋癡,貪心,你不斷地熏習,就熏成了種子。種子生現行、現行熏種子,不斷地這樣熏習,所以力量特別大,力量是特別大。

  

  現在,我們初發心用功修行的人,想要回過頭來,以前是隨順煩惱去活動,現在想要逆,逆這個煩惱,不隨順煩惱,這是一個清淨的緣起,來做這件事,來清除這些煩惱。我們若初開始修定,我們現在的貪瞋癡就障礙我們修定,那麼,我要等修定好了再修不淨觀、再修慈悲觀、慈愍觀,這個事情好像很不順的。所以,我們現在只有不得已,就勉強地修一會兒奢摩他,然後就修慈愍觀,只有這樣辦法。這樣辦法,其中的道理,就和煩惱逐漸地熏習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  

  我對于某一個境界起瞋心,你動一回瞋心,這個瞋心熏習一個種子,本來原來就有種子,你再一動瞋心的時候,原來的種子力量就大一點,你繼續不斷地動瞋心,那個瞋的種子就繼續強大起來。

  

  同樣的道理,我現在修慈悲心,也是這樣子,你修一會兒奢摩他,你就修慈愍觀增長慈悲心,當然這是一個應該說是很勉強的事情。譬如說我和某人不對了,我常常佛法的熏習,就好像也沒有什麼瞋心,但是見著面就不對勁,還是不對,這個瞋心還是起。你若是自己靜坐、不見面,自己靜坐來消滅自己的瞋心,就是這樣慢慢地熏習,慢慢熏習,久了就會有力量。你今天也熏習、明天也熏習,不斷地熏習,你內心的慈悲心力量漸漸地增長。有了力量的時候,瞋心就被製伏了,那個道理是一樣。瞋心由小而大,慈愍心由小而大,那個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,初開始用功的時候,我們沒有定力,就是得要慢慢地、慢慢地忍耐,這麼樣用功修行,它就會有力量。

  

  我剛才說引律上那一段話,就是佛非常地注意自己內心的活動,佛是非常注意這一點的,所以從內心裏面來決定這件事是善、這件事是惡。佛是這麼樣來分別這件事是善、是惡的,和世間法是不一樣的,不是完全相同的。

  

  所以,這裏面「無敵對故、無損惱故。不欲相違诤義是無敵對」,就是先要自己發一個心,我不和他沖突,就是無敵對,不要和他對立。「不欲不饒益義」叫無損害,先要發這個心,先要發起這個心。

  

  另外還有一件事,我們出了家,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禅,倒不是說我是老師,你們是學生,跟我學禅,不是這個意思,我們是共同地在這裏學習禅。現在我們在學習五停心,也是大家共同地學習,並不是我給你們講這件事,不是這個意思。我現在要說什麼話呢?就是我們出家人,我昨天說過,我們信佛、信法、信僧,我們在佛學院裏面學習佛法,有一件事要注意,應該注意,說是那個人不講道理,他來傷害我,我對他或者說是沒有什麼好不好,或者說我對他很好,而對方就來傷害我,非理相加,這時候我這個心也就憤怒,要同他對立,要同他鬥一鬥。我剛才說我是信佛、信法、信僧,我學習佛法的人,在這個地方,不應該這樣子。他對不對是他的事,我心裏面若是動了瞋心,我就是不對,應該這樣認識到這裏。我動了瞋心,我就是不對,應該要認識到這裏。不要說是他不對,是他觸惱我,我沒有得罪他,這已經是十萬八千裏了。我們出家人應該是這樣子,就是我不對,我就是不對,我一動了貪瞋癡,我就是不對,應該要認識到這裏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,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造的,我們就這麼說,它就解釋「不欲相違诤義是無敵對」。你心裏一開始你就是,大家原來是,我是在迷惑,我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,我是迷惑顛倒。現在學習佛法以後,我應該改變我的態度,就是根本上來說,我不和他對立,我不和他沖突,應該有這個動機。「不欲相違诤義是無敵對」。

  

  「不欲不饒益義」,我在迷惑顛倒的時候,哦!你對我不對,我給你一點顔色看看,搞你怎麼怎麼地!現在我是出家人,我要「不欲不饒益」,不歡喜不饒益。我對人我沒有力量……對于別人有事實上的利益人,但是我心裏面還總想辦法利益人,要有這樣的心情。沒有那件事,那是要看因緣了,但是內心要發好心,我要利益人,我不損害人。修慈愍觀,你心裏面要有這樣的心情,要有這樣的心理才可以。我不欲不饒益,不是說表現出來的行動,內心就應該這樣子,我不要傷害任何人,要有這樣的動機才可以。

  

  若複說言廣大無量,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。

  

  「若複說言廣大無量,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」,若複經上又說了,又說什麼呢?「廣大無量」,就是說慈俱心,無怨無敵無損害,廣大無量,經上有這樣的話。那麼「廣大無量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「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」,下品的快樂、中品的快樂、上品的快樂,你能引發出來這樣的快樂。

  

  欲界快樂名廣,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,第叁靜慮地快樂名無量。

  

  「欲界快樂名廣,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,第叁靜慮地快樂名無量」,這「廣大無量」就是叁品快樂,上中下品的叁品快樂。

  

  欲界的快樂叫做廣。欲界的快樂,這上面,這個地方沒有明白地說出來,究竟是什麼快樂呢?當然,或者說是世間上人所欲的這些衣食住,買個好的汽車,或者住個好房子、穿個好衣服、吃的飲食都是很豐美的,說這是快樂,當然也可以說是快樂。或者說欲界定,欲界定也是快樂。得到欲界定的時候,欲界定也是很長一段,應該說是最後一段,最後一段的欲界定也是不錯的。用這樣的快樂來饒益叁品:親品、怨品、中品人,這叫做廣。

  

  「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」,初靜慮、第二靜慮,就是初禅、二禅,這色界四禅的前二個禅,初禅、二禅的快樂,叫做大快樂。欲界定還沒有輕安樂,未到地定是有一點輕安樂了,有輕安樂。到了初禅是更殊勝,那個輕安樂是更殊勝。二禅的快樂,又勝過了初禅,因爲初禅有尋伺二個心所。

  

  修禅的人初開始,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以後,修初禅的時候,用尋伺的方法來滅除欲界的欲,滅除了以後就得初禅了。所以,尋伺是成就初禅的一個方法,也是很重要的,但是他是有尋伺。到了第二禅,由初禅進步到二禅的時候,要把這個尋伺取消它,不願意有尋伺。有尋伺久了,又感覺到尋伺不對勁,不歡喜有尋伺,取消了尋伺以後,第二禅的喜樂是更殊勝,定力也是更深了。所以,初靜慮地的快樂、二靜慮地的快樂,名之爲大,就是大過欲界的快樂。

  

  「第叁靜慮地快樂名無量」,二禅有一個喜,成就二禅的人久了,又不歡喜這個喜,所以他要滅除這個喜以後,就是成就了叁禅離喜妙樂地。在叁界裏面的快樂,最殊勝的就是叁禅,四禅都不如它。這是在樂的立場來說,叁禅的樂是在叁界裏面是最殊勝的了。所以,第叁靜慮地的快樂,名之爲無量。這就叫做叁品快樂,下中上叁品的快樂。用這叁品的快樂饒益那叁種人,叫做廣大無量。

  

  若複說言勝解遍滿具足住者,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。

  

  「若複說言勝解遍滿具足住者,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」,經上又有這樣的話,「勝解遍滿具足住」這個話,這句話是表示什麼意思呢?表示「能引快樂定地勝解」,這個勝解,它是遍滿具足住的…

《五停心觀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3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