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吗?只要开始向前进,就是好了。我的看法是这样。
所以不妨修四念处,用四念处这样去学习,先学习四念处,然后就按照四念处去修行。假设能够把世间上的杂事能放下一点,能放下,我认为修行它十年、二十年,能有一点意思,这个四念处,就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你说这是小乘,就是小乘也好,我认为还是这样子,它能有一点意思。如果说我们读《大般涅槃经》,狮子吼菩萨、迦叶菩萨和佛说话非常的真实;就是有很多的话,若我们现在的心情去想:唉呀!怎么可以向佛说这种话,对佛没有恭敬!可能会这样想。但是,他们不是这样意思。这表示什么?就是非常的认真,这个态度非常的认真。你读《楞伽经》也会感觉到这里,有问题的时候就真实的说出来,而不是「这个事情不可以说」,要隐藏着。
在《阿含经》里面说到一个小小的故事,《阿含经》说那个故事,是《中阿含》说那个故事。什么故事呢?尼干子外道,他有一个徒弟,有一天到佛那儿去,和佛辩论,当然他输了,他怎么能辩论过佛,他就回来。回来以后,尼干子就问他:「你到那儿去了?」他也就是一五一十地、很坦白地报告了尼干子。报告了尼干子以后,但是这个时候……当时的集会里面有一个优婆离,也是尼干子的弟子,但这个人是个在家人,但是在那个地区是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,不是平常人。这个人就说:「我可以和瞿昙辩论,我一定能胜利。」尼干子说:「好!你去辩论。」这时候,刚才说的那个是出家的外道,尼干子的徒弟,说他不可以去,他若去准是输了,准是有可能信仰都会动摇了。这一段话我们少说。
那么,他就去了!果然,他就被佛度化了,就归依佛了。归依佛了,回来以后,那么就回到家去了。这个人是特别富贵的人,就对看门的人说:「从今天开始,尼干子他若来,来的时候,如果他要同我乞食,你报告我,就给他食,若是其他的事都拒绝,不准他进来。」就是不相信尼干子了。当然这时候…,这是从《中阿含》,这一段经还非常有意思,但是现在没有时间,我不多说。
那么这个时候,尼干子听到他这个优婆离的徒弟很久都没有消息,就是派人去调查一下,果然是听说向瞿昙投降了。那么他就亲自来了。亲自来了,我们还是长话短说。这个时候,优婆离就说一个譬喻。说什么呢?
说是有两夫妇结婚了,结婚了生孩子,还没有生孩子,这太太就对她丈夫说,去买个玩具,要给她将来生的孩子玩。先生就不同意,说生了孩子以后再买嘛,现在还没有生,何必这么着急买呢?就是不同意。太太非要买不可,后来先生只好随顺太太的意思,就买了。买什么玩具呢?要买一个猴子作玩具。买猴子作玩具,说是不能就这样子作玩具,要到那个染房,染衣服的地方,把那猴子染一染,把那颜色染成金色,然后才做玩具。他只好这样做,就拿到染房去染。染房那个服务的人说:「这个东西不可以染的,比如说有什么名贵的衣料,先要捣一捣然后再染,染好了看上去就非常的美妙,你愈捣它,它愈好。这猴子你若一捣它,它就死了,把它的脏腑都捣烂了就死了,臭气熏天了,所以不可以捣。」
那么这时候优婆离就说这个故事,然后就说归正传了:「尼干子!你说的道理,就像用猕猴做玩具要去捣,一捣就臭了,你这种道理经不起智慧人的观察。一看,你就立不住了。佛法的真理是愈捣它愈光明,它非常的伟大,就像真金不怕火炼的意思,你愈炼它愈光明,佛法就是这样。」
我刚才说迦叶菩萨、狮子吼菩萨和佛辩论也是这个意思。佛法的真理,不怕你辩论,你怎么样说什么丑话都不能染污佛法的,都是真实不虚的。我们读经论,你看《般若经》上,须菩提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释提桓因和佛辩论,都是这样子。
所以,我们说学习佛法,修习四念处,它就是非常的圆满。我这里的意思,我还是说出来。从事实上看,我们出了家的时候我们就这样修行,修行几十年了以后回想自己,观察自己怎么样,看看自己怎么样。我们从经论上看,有的人出家几个月就得阿罗汉果,当然佛在世的时候,也有的比丘不得圣道,也是有,但是很多是得圣道。现在为什么得圣道的人少,或者说没有,原因在什么地方?我认为就是修行的方法有问题。
第一个、比如说我们现实上一个问题,我们出家人自己就不和,人与人不和,我和你不和,你和我也不和。你若是特别的有什么荣誉的事情出现,我就不高兴;你若倒楣了我心里就快乐,这就是个问题。很多的事情,心就容易动,容易动心。这表示什么?我们修行几十年了,没能改变自己。那么,这个原因在那里?就是修行方法有问题。假设我们能够修四念处,你说这是小乘,先不要这样说。我们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你能这样多修行一个时期,不要说修行几十年,你修行三年,再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。我们不要说大话:我三个月得阿罗汉果,不必这么说。就是修三年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就用《阿含经》的方法这样修,会怎么样?我认为会好得多。就算没得初果须陀洹,会好得多,会好得很多,心里面就平静一点。
就说我们这男女的问题,这个欲的问题,你常常观身不净,观白骨观,一看见任何人都是个骨头。我们不说是女人来了,就是闭上眼睛就可以,不是这个问题,闭上眼睛也不行,还是不行。你非要有一个不净观成就了,你看见人就是个骨头嘛!髑髅骨、头骨,一直到脊骨、肋骨,牙齿、两个眼睛是个窟窿,一直到指骨,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接,它会走路就是了。你熟了,常常这样观,看到任何人都是一个骨锁人而已,它就是会走路就是了。这样你一看见人的时候,你这个不净观熟了,一看见就现前,这个骨锁观,这个白骨就现前,现前,心里什么事没有嘛!自然就是这样子,自然就平静,心里面不浮动的。你修无我观,时常观察无我的时候,这一切嫉妒障碍的事情都没有,都没有了,自然是没有了。
我们在寺院里面,其实和国家一样,没有这有大福报、有能力的人来住持,你这寺院能维持好吗?你能维持好吗?一个团体就是要有个大福德、有本领的人、有能力的人,他来这里做住持、做监院、做知客,当执事,大家合作拥护这些人,这个寺庙一定是很兴盛。说是嫉妒障碍,把这个人打倒了,打倒了,我不行,我没有这个本事,没有本事,自己不认识,自己还要去担那个位子,你能搞好吗?这很明白的事情。但是,我们本身烦恼在那里,嫉妒障碍在那里,他就是要这样子,在历史上也是这样子。
历史上,你看这个春秋战国的时候,那个战乱的境界一样,乃至到现在还是一样,都是一样的。唯有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无我,修四念处,这个问题根本就解决了,就没有问题。你不修无我观,你就有我,有我就有你,就对立起来,加上贪瞋痴烦恼的活动,我们能和吗?不可能和嘛!不可能和,所以就是佛法要衰了,就是要衰了。
说是小乘,我的看法,你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大乘;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你就是小乘。倒不在乎我修无常、无我,就说我是小乘,我不认为是这样意思。你修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你能发无上菩提心,这就是摩诃衍,这就是大乘。如果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也没有发出离心,我们的贪瞋痴还放在那里,这件事是什么事情?是不是佛法呢?
所以从佛在世的时候,从优波毱多尊者教化他的弟子来看,从我们中国佛教各大宗派,都是高扬第一义谛,当然是对,不然你也很难得道。可是,我们要知道方便。所以我们的古德也是大慈悲,编辑了很多的忏法,是很对的,很好。我们多拜忏,多拜忏就能忏悔业障,多磕头,我们没有悟入第一义谛,就是要多磕头才可以,多忏悔,忏悔业障。我们不是圣人,没有神通,不知道这个人宿世有什么业障,但是我们可想而知,我们是有业障,所以就是多忏悔,也要多读经来熏习,从文字上的方便,熏习这个第一义谛,再加上多忏悔,不能一条路跑到黑,我就是光是静坐,不行,是不行的。
所以打禅七,我们应该也加上一点忏悔,多拜佛,向佛求忏悔,忏悔业障,然后其实也应该读经。如果你修般若法门,你应该读《般若经》,你若修唯识观,就读唯识的经论。这样子,你内心对于佛法的解,加上经论法水的滋润,逐渐地逐渐地,你的智慧才增长,它就有力量,再加上忏悔业障,它就更会强一点、顺一点,这也就是属于四悉檀了。我们读经,能增长我们的智慧,就是为人生善悉檀;我们拜忏,忏悔就是对治悉檀;我们观法无我,就是第一义悉檀;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,这也是一个对治悉檀。所以,修行不能够就是一定是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,不能独孤一味。你一定要多方面的,这样子使令我们才能够容易有成就的。
我刚才这一段话,我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现在是由这里的主持人决定是打二个禅七,我想我们就学习这五停心。在经论上的修行次第,四念处之前,是五停心。我们就学习五停心,其实五停心和四念处是有连带关系。修这个…多贪众生不净观,这不净观怎么修?乃至到数息观怎么修?我现在就是选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的,根据这个,我们来学习。
我刚才这一段话,就等于是一个缘起。因为什么要这样学?原因就在这里。我们不要好高骛远,一定怎么怎么地。我们从头来,从头来很容易向前迈一步。从第一义谛那里开始,你第一步不容易迈,你不容易迈这第一步。你从五停心这里,你第一步容易迈。迈出去,第二步、第三步也都容易了,是这样意思。
我刚才这一段话,我的用意是这样。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一个很惭愧的人,有些说不对的地方,希望各位大德指教,希望各位大德原谅。好!我今天就说到这…
《五停心观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