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槃的境界。「薩迦耶」就是我見。我見若滅了,見煩惱滅了,愛煩惱也決定要滅的,那麼就是涅槃清淨的境界。與涅槃若相對待,叁界以內,欲界是不清淨,色界、無色界也都是不淨;這都是有漏法,也都是不清淨。「如是等類,一切名爲觀待不淨」。
雲何名爲煩惱不淨?謂叁界中所有一切結、縛、隨眠、隨煩惱、纏,一切名爲煩惱不淨。
「雲何名爲煩惱不淨」,怎麼叫做煩惱不淨呢?「謂叁界中所有一切結、縛、隨眠、隨煩惱、纏,一切名爲煩惱不淨」。這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叁界內都是凡夫。凡夫所有的一切煩惱,煩惱名之爲結。「結」就是表示它像打一個扣,用繩子打一個扣,你想把它解開很難,這表示煩惱不容易斷,所以叫做結。「縛」,煩惱能系縛你,使令你不自在。「隨眠」,就是雖然有煩惱,煩惱也不是時時地活動,它有時侯睡覺了,眠就是睡覺,睡覺就是不活動了,煩惱就潛藏在那裏不動,但是它並沒有和你分開,它還隨逐你的心,但是它只是不動,所以叫做隨眠,就是種子的狀態。這是隨眠。
「隨煩惱、纏」,它睡覺睡醒了,它出來活動了就叫做纏,就是在活動。「隨」在這裏說,有根本煩惱、有隨煩惱,「隨」就是隨逐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,就是煩惱的枝末。像我們掉舉,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掉舉、昏沈,這也都是煩惱,這一類的煩惱就叫做隨煩惱,不是根本煩惱。但是,在這裏這個「隨」字似乎是包括那個意思,也另外有一個意思,就是一切結縛的隨眠,還有纏。這樣,這個隨煩惱也包括了根本煩惱在內了。
「一切名爲煩惱不淨」,所有的煩惱,不管是現行也好、是種子也好,都是不清淨。
我說一個隨眠和纏的差別。這是優波毱多尊者,有一個跟他學禅的人,他教他修不淨觀,他修了一個時期以後,他就不修了。因爲什麼呢?他就是把欲完全停下來了。有欲和沒有欲,在自己內心上的感覺完全不同,完全是不一樣的。譬如說我們擔一個擔子,擔一百斤的重擔走路,感覺到很辛苦,你放下了擔以後,就感覺到很輕松。我們有欲的人,就像擔著重擔似的,如果沒有欲了的時候,身體它就感覺非常輕,感覺上不同。但是,這位比丘對于教義的學習不是那麼樣清楚,所以,他修不淨觀修得很好了以後,就感覺到沒有欲了,遇見什麼境界的時候,心裏沒有欲,而且,平常身心的輕快,和以前有欲的時侯不一樣。他就認爲是得了聖道、成功了,所以就不再修。
這時候,優波毱多尊者是知道的,見到他說:「你不可以放逸!你要繼續修不淨觀!」這位比丘說:「我已經得了聖道了,我還修不淨觀?」優波毱多尊者說:「你還沒得聖道,你到幹陀越國,幹陀越國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女人,你同她見面,你就知道你的不淨觀沒有成功。」這個比丘一聽優波毱多尊者這樣說,他就是整理整理自己的行裝,就是到了幹陀越國去,什麼什麼地方就去看這個女人。那個女人是一個做小生意的,這個比丘一見到那個女人,心就動了,這個欲心就動了。那個女人見到他,心也是動了。心一動的時候,那個女人就是拿她賣的什麼餅一類的就送給他。送給他同時,也就笑,一笑就把牙齒露出來了。這個比丘一看她,就看見她的牙齒,一看這個牙齒的時候,他原來的不淨觀就出現了。欲心是動了,但是看見她牙齒的時候,他的不淨觀一出現,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觀也出現了,就得聖道了,這回真得聖道了。得了聖道以後,他說幾句法語給那個女人,然後他就回來見優波毱多尊者。優波毱多尊者說:「你現在才得聖道,你以前那裏得聖道了呢?沒有啊!」就是隨眠和纏的問題。
我們沒有修不淨觀的人,沒有得聖道的人,以不淨觀來說得聖道,和一般的有一點不同,因爲得初果的人還是有欲的,得初果、得二果的人還是有欲。但是,沒有得聖道,而不淨觀成就了,沒有欲;就是欲雖然沒有斷,但是被不淨觀的力量把它製伏在那裏不動,就是這麼回事。雖然是凡夫,但是可以沒有欲;他是聖人,但是還是有欲。這個地方有這個問題。所以,他的不淨觀,把欲製伏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去見那個女人,忽然間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四念處的正觀一出現,就證阿羅漢果。他不需要證初果、證二果、證叁果、證四果,不是,一下子得阿羅漢果。這個事情,還有這個分別。
所以,修行的事情,如果你沒有聖人做師父,你要好好學,在教義上好好學,你也會知道這些事情,知道這些差別。不然的話,就感覺到:哦!我得聖道了、我得初果了、我得二果、得叁果、我得四果阿羅漢了。就會錯認消息,就有這個問題。「所有一切結、縛、隨眠、隨煩惱、纏,一切名爲煩惱不淨」。
雲何名爲速壞不淨?謂五取蘊無常、無恒、不可保信、變壞法性。如是名爲速壞不淨。
「雲何名爲速壞不淨」,怎麼叫做速壞不淨?「謂五取蘊」,就是色受想行識是五取蘊。「取」這個字是執著的意思,就是煩惱。我們色受想行識這個蘊,是因煩惱而有的,所以叫做「取蘊」。同時,它又會生出煩惱,所以叫做取蘊。五取蘊是「無常、無恒、不可保信、變壞法性。如是名爲速壞不淨」。
這個「無常、無恒、不可保信」怎麼講呢?「無常」,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,生理的、心理的這二種東西,都是剎那剎那的變壞,剎那剎那的變異的。像這個燈光,我們的肉眼鈍,看見它一直在光,實在那個光是剎那剎那滅的,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是剎那剎那的滅,所以叫做無常,它不是一個常恒的,不是個常住的。「無恒」這個「恒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無恒」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,假設能活一百二十歲,過一百二十歲就是死掉了,所以也不是恒,這叫做無恒。
「不可保信」,就算是我們能活一百二十歲,壽命就是能活到那個年歲的左右而已,也不是決定,有時候可能多幾年,也可能少幾年,也會變的,總而言之,差不多到時候就要死掉的,所以叫無恒。「不可保信」,就是我們能活一百二十歲,這個一百二十歲,也不是決定不死的,遇見特別的因緣,非時而死也會死的,就是遇見一些意外的因緣也會死掉的,所以叫做不可保信,不能說我決定能活一百二十歲,也不是的,是不可保信。
「變壞法性」,這五取蘊是無常、是無恒,是不可保信的,是多諸苦惱的,所以是變壞法性,這個法的體性是變壞的。「如是名爲速壞不淨」。
如是不淨,是能清淨貪行所緣。
「如是不淨,是能清淨貪行所緣。」前面說有這麼多的不淨,是六種不淨。這六種不淨,如是六種不淨,你若能夠如法地去修行的話,能清淨貪行所緣,能把我們內心貪煩惱的活動能清除去,就使令我們不貪了,不貪。不貪的時候,心情會自在得多。我們有貪煩惱、有愛煩惱的人,一有點什麼事情,心就要去攀緣,就想要知道怎麼回事,怎麼怎麼地,心就要向外動,心裏面寂寞煩躁。若沒有貪煩惱的時候,沒有這個事,不感覺寂寞、不煩躁,沒有愛煩惱的人是這樣。「能清淨貪行所緣」,這個不淨,是能清淨貪行的所緣。
貪有五種:一于內身欲欲、欲貪,二于外身淫欲、淫貪,叁境欲、境貪,四色欲、色貪,五薩迦耶欲、薩迦耶貪,是名五貪。
「貪有五種:一于內身欲欲、欲貪,二于外身淫欲、淫貪,叁境欲、境貪,四色欲、色貪,五薩迦耶欲、薩迦耶貪,是名五貪」,有五種貪。第一個是內身,就是對于自己的身體有貪愛心。這個「欲欲、欲貪」怎麼講呢?對于內身這個身體是我們所愛的,所以叫做欲。但是分二種,一個是輕微的欲,一個是重的欲。輕微的愛,叫做「欲欲」;重的愛,叫做「欲貪」,這樣意思。這二種煩惱都叫做欲,但是輕微的叫做「欲欲」,重的叫做「欲貪」。
「二于外身淫欲、淫貪」,自身叫做內,外面的身叫做外。對于外身有「淫欲」,就是屬于輕微的;重的,叫做「淫貪」,執著不舍就叫做淫貪了。
「叁境欲、境貪」,前面是指正報的身體說的,這是指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所需要的,我歡喜有好房子住,穿和吃都要好的,歡喜穿好的,衣食住各方面這些貪欲。境欲、境貪,也是分輕重的分別。
「四色欲、色貪」,就是色界天的禅定,色界四禅,對于那也是有欲、有貪的分別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提到,你成就了色界定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時候,如果你對于禅的愛著心太重,會使令你的壽命短,有這種事的。
「五薩迦耶欲、薩迦耶貪」,「薩迦耶」就是我見。愛著這個我,這個愛著心也有輕、有重的不同,所以也分欲、分貪。前叁個貪都屬于欲界的,第四個屬于色界,第五個是通于叁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都有這種欲貪的,都是愛著這個自我的。是名五貪。
爲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,建立六種不淨所緣。
「爲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」,不活動,使令它完全清除了。「除遣」是正在行動的時候,叫除遣。成功了,是「斷滅」。當然,沒有這種欲貪的時候,當然就沒有欲貪的現行了。所以「建立六種不淨所緣」,這是佛的大慈悲。「爲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,建立六種不淨所緣」,就是安立這六種不淨所緣。
謂由依內朽穢不淨所緣故,令于內身欲欲、欲貪,心得清淨。由依外朽穢不淨所緣故,令于外身淫欲、淫貪,心得清淨。
「謂由依內朽穢不淨所緣故,令于內身欲欲、欲貪,心得清淨」,像前面列出來的叁十六種物不淨,你能那樣去觀察、思惟、修學,令于內身的欲欲、欲貪,心得清淨。「由依外朽穢不淨所緣故,令于外身淫欲、淫貪,心得清淨」。
淫相應貪複有四種:一顯色貪,二形色貪,叁妙觸貪,四承事貪。
「淫相應貪複有四種:一顯色貪,二形色貪,叁妙觸貪,四承事貪」,分這四種。
由依四外…
《五停心觀 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