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停心觀 1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淨所緣,于此四種相應淫貪,心得清淨。

  

  「由依四外不淨所緣,于此四種相應淫貪,心得清淨」,外面有四種不淨所緣,對這四種的淫貪就能夠清除了。

  

  若于青瘀、或于膿爛、或于變壞、或于膨脹、或于食啖作意思惟,于顯色貪令心清淨。

  

  那四外不淨所緣呢?第一種,「若于青瘀、或于膿爛、或于變壞、或于膨脹、或于食啖作意思惟」,你在奢摩他裏面,你修了奢摩他,然後就作意思惟這個青瘀、膿爛、變壞、膨脹、食啖,你這樣思惟。「于顯色貪令心清淨」,這個人青黃赤白,怎麼怎麼地,這個貪心就沒有了。

  

  若于變赤作意思惟,于形色貪令心清淨。

  

  「若于變赤作意思惟,于形色貪令心清淨。」「變赤」就是前面是青瘀、膿爛、變壞、膨脹、食啖,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不淨的東西,「變赤」就是這些不淨──青瘀、膿爛、變壞、膨脹,這些都沒有了,叫變赤。「赤」這個字二個解釋:一個是顔色,淺紅色叫赤,深紅色叫朱。現在這裏不當顔色講,當什麼講呢?就是沒有了,叫赤貧、赤手,或者赤體,就是身體不穿衣服了,叫赤體。就是這些青瘀、膿爛、變壞、膨脹、食啖的境界都沒有了,那個死屍上面沒有這些東西了,叫變赤。

  

  「作意思惟,于形色貪,令心清淨」,「形色」就是長短方圓的形色沒有了,你就不會有這個貪心了。

  

  若于其骨、若于其鎖、若于骨鎖作意思惟,于妙觸貪令心清淨。

  

  「若于其骨、若于其鎖、若于骨鎖作意思惟,于妙觸貪令心清淨」,就不會再貪著這個妙觸了。

  

  若于散壞作意思惟,于承事貪令心清淨。如是四種,名于淫貪令心清淨。是故世尊,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淨差別,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。

  

  「若于散壞作意思惟,于承事貪令心清淨。如是四種,名于淫貪令心清淨。是故世尊,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淨差別,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」,依四種憺怕路來建立依外朽穢不淨的差別。「乃至」就是有一段話這裏面略去了,下文,就是下面再說這些話。

  

  謂若說言:由憺怕路見彼彼屍,死經一日,或經二日,或經七日,烏鵲餓狗鵄鹫狐狼野幹禽獸之所食啖,便取其相以譬彼身,亦如是性,亦如是類,不能超過如是法性。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。

  

  「謂若說言,由憺怕路見彼彼屍」,這個憺怕路怎麼講呢?「憺怕路」就是放死屍的地方,當然放在曠野什麼地方。也有一條路,但是很少有人從這走,所以叫憺怕路。或者說這個「憺怕」就是指涅槃說的,你修不淨觀,就可以到涅槃那裏去,所以叫憺怕路,或者這麼說。

  

  「見彼彼屍,死經一日,或經二日,或經七日,烏鵲餓狗鵄鹫狐狼野幹禽獸之所食啖」,食啖就是這樣意思。「便取其相,以譬彼身」,就取這食啖的相貌,以譬喻你所愛著的身體。「亦如是性」,也是這樣的性質,「亦如是類」,和這類是相通的。「不能超過如是法性」,不管你怎麼樣美的人,你不能越過這個法性的。

  

  「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」,前面是若于青瘀、膿爛、變壞、膨脹、食啖作意思惟,于顯色貪令心清淨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若複說言:由憺怕路見彼彼屍離皮肉血筋脈纏裹。此即顯示所有變赤。

  

  「若複說言,由憺怕路」,前面是一個憺怕路,這是第二個憺怕路。「見彼彼屍離皮肉血筋脈纏裹,此即顯示所有變赤」,「變赤」就是沒有皮肉血筋脈的纏裹了,那麼叫做變赤。

  

  若複說言:由憺怕路見彼彼骨,或骨或鎖。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複骨鎖。

  

  「若複說言,由憺怕路」,這是第叁個憺怕路。「見彼彼骨,或骨或鎖,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複骨鎖」。是這樣意思。這個就是後邊「于妙觸貪,令心清淨」這個意思。底下是第四個憺怕路。

  

  若複說言:由憺怕路見彼彼骨,手骨異處、足骨異處、臗骨異處、膝骨異處、臂骨異處、肘骨異處、脊骨異處、髆骨異處、肋骨異處、颔輪、齒鬘、頂髑髅等,各各分散,或經一年,或二、或叁乃至七年,其色鮮白猶如螺貝,或如鴿色,或見彼骨和雜塵土。此即顯示所有散壞。

  

  「若複說言:由憺怕路見彼彼骨,手骨異處」,手骨在另一個地方,足骨在另一個地方。「臗骨」就是大腿骨的上一節,寬大的骨,「異處」。「膝骨異處、臂骨異處,肘骨異處,脊骨異處,髆骨異處」,髆就是肩,肩膀,「肩骨異處」,「肋骨異處,颔輪、齒鬘」,這個「齒」是一個齒一個齒,就好像是鬘似的。「颔輪」就是口裏面全部的這些。頂髑髅骨,就是頭骨。「各各分散,或經一年,或二或叁,乃至七年,其色鮮白,猶如螺貝,或如鴿色,或見彼骨和雜塵土,此即顯示所有散壞」。

  

  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淨所緣,令于四種淫相應貪,心得清淨。

  

  「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淨所緣,令于四種淫相應貪,心得清淨。」

  

  由苦惱不淨所緣,及下劣不淨所緣故,令于境相應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。

  

  「由苦惱不淨所緣,及下劣不淨所緣故,令于境相應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。」前面是朽壞不淨。貪有五種,對治前二種貪。這底下說:

  

  「由苦惱不淨所緣,及下劣不淨所緣」,這二種不淨所緣「令于境相應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」,就是那第叁種。貪有五種,那個第叁種,對治那種貪心。

  

  由觀待不淨所緣故,令于色相應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。

  

  「由觀待不淨所緣故,令于色相應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」,這是色界的貪心。

  

  由煩惱不淨所緣,及速壞不淨所緣故,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。是名貪行淨行所緣。

  

  「由煩惱不淨所緣,及速壞不淨所緣故,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,心得清淨,是名貪行淨行所緣」,這是總結這一句。

  

  如是且約能淨貪行總說一切,通治所攝不淨所緣。

  

  「如是且約能淨貪行總說一切」,總說能淨貪行,「通治所攝不淨所緣」。

  

  今此義中,本意唯取朽穢不淨,所余不淨亦是其余淨行所緣。

  

  「今此義中,本意唯取朽穢不淨」,主要是說朽穢不淨,「所余不淨」,就是苦惱的不淨,乃至後面的速壞不淨。「亦是其余淨行所緣」,其余一切的貪行所緣。這幾句話就是結束前面這一段文。「唯取朽穢不淨」,就是由苦惱不淨以上那個文。以下的苦惱不淨所緣及下劣不淨所緣這一段文,就是「所余不淨,亦是其余淨行所緣」。這二句話,結束前面這一大段文。阿彌陀佛!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五停心觀 1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觀 2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