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净所缘,于此四种相应淫贪,心得清净。
「由依四外不净所缘,于此四种相应淫贪,心得清净」,外面有四种不净所缘,对这四种的淫贪就能够清除了。
若于青瘀、或于脓烂、或于变坏、或于膨胀、或于食啖作意思惟,于显色贪令心清净。
那四外不净所缘呢?第一种,「若于青瘀、或于脓烂、或于变坏、或于膨胀、或于食啖作意思惟」,你在奢摩他里面,你修了奢摩他,然后就作意思惟这个青瘀、脓烂、变坏、膨胀、食啖,你这样思惟。「于显色贪令心清净」,这个人青黄赤白,怎么怎么地,这个贪心就没有了。
若于变赤作意思惟,于形色贪令心清净。
「若于变赤作意思惟,于形色贪令心清净。」「变赤」就是前面是青瘀、脓烂、变坏、膨胀、食啖,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不净的东西,「变赤」就是这些不净──青瘀、脓烂、变坏、膨胀,这些都没有了,叫变赤。「赤」这个字二个解释:一个是颜色,浅红色叫赤,深红色叫朱。现在这里不当颜色讲,当什么讲呢?就是没有了,叫赤贫、赤手,或者赤体,就是身体不穿衣服了,叫赤体。就是这些青瘀、脓烂、变坏、膨胀、食啖的境界都没有了,那个死尸上面没有这些东西了,叫变赤。
「作意思惟,于形色贪,令心清净」,「形色」就是长短方圆的形色没有了,你就不会有这个贪心了。
若于其骨、若于其锁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,于妙触贪令心清净。
「若于其骨、若于其锁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,于妙触贪令心清净」,就不会再贪着这个妙触了。
若于散坏作意思惟,于承事贪令心清净。如是四种,名于淫贪令心清净。是故世尊,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,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。
「若于散坏作意思惟,于承事贪令心清净。如是四种,名于淫贪令心清净。是故世尊,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,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」,依四种憺怕路来建立依外朽秽不净的差别。「乃至」就是有一段话这里面略去了,下文,就是下面再说这些话。
谓若说言:由憺怕路见彼彼尸,死经一日,或经二日,或经七日,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,便取其相以譬彼身,亦如是性,亦如是类,不能超过如是法性。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。
「谓若说言,由憺怕路见彼彼尸」,这个憺怕路怎么讲呢?「憺怕路」就是放死尸的地方,当然放在旷野什么地方。也有一条路,但是很少有人从这走,所以叫憺怕路。或者说这个「憺怕」就是指涅槃说的,你修不净观,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,所以叫憺怕路,或者这么说。
「见彼彼尸,死经一日,或经二日,或经七日,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」,食啖就是这样意思。「便取其相,以譬彼身」,就取这食啖的相貌,以譬喻你所爱着的身体。「亦如是性」,也是这样的性质,「亦如是类」,和这类是相通的。「不能超过如是法性」,不管你怎么样美的人,你不能越过这个法性的。
「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」,前面是若于青瘀、脓烂、变坏、膨胀、食啖作意思惟,于显色贪令心清净,就是这个意思。
若复说言:由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。此即显示所有变赤。
「若复说言,由憺怕路」,前面是一个憺怕路,这是第二个憺怕路。「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,此即显示所有变赤」,「变赤」就是没有皮肉血筋脉的缠裹了,那么叫做变赤。
若复说言:由憺怕路见彼彼骨,或骨或锁。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。
「若复说言,由憺怕路」,这是第三个憺怕路。「见彼彼骨,或骨或锁,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」。是这样意思。这个就是后边「于妙触贪,令心清净」这个意思。底下是第四个憺怕路。
若复说言:由憺怕路见彼彼骨,手骨异处、足骨异处、臗骨异处、膝骨异处、臂骨异处、肘骨异处、脊骨异处、髆骨异处、肋骨异处、颔轮、齿鬘、顶髑髅等,各各分散,或经一年,或二、或三乃至七年,其色鲜白犹如螺贝,或如鸽色,或见彼骨和杂尘土。此即显示所有散坏。
「若复说言:由憺怕路见彼彼骨,手骨异处」,手骨在另一个地方,足骨在另一个地方。「臗骨」就是大腿骨的上一节,宽大的骨,「异处」。「膝骨异处、臂骨异处,肘骨异处,脊骨异处,髆骨异处」,髆就是肩,肩膀,「肩骨异处」,「肋骨异处,颔轮、齿鬘」,这个「齿」是一个齿一个齿,就好像是鬘似的。「颔轮」就是口里面全部的这些。顶髑髅骨,就是头骨。「各各分散,或经一年,或二或三,乃至七年,其色鲜白,犹如螺贝,或如鸽色,或见彼骨和杂尘土,此即显示所有散坏」。
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,令于四种淫相应贪,心得清净。
「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,令于四种淫相应贪,心得清净。」
由苦恼不净所缘,及下劣不净所缘故,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。
「由苦恼不净所缘,及下劣不净所缘故,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。」前面是朽坏不净。贪有五种,对治前二种贪。这底下说:
「由苦恼不净所缘,及下劣不净所缘」,这二种不净所缘「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」,就是那第三种。贪有五种,那个第三种,对治那种贪心。
由观待不净所缘故,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。
「由观待不净所缘故,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」,这是色界的贪心。
由烦恼不净所缘,及速坏不净所缘故,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。是名贪行净行所缘。
「由烦恼不净所缘,及速坏不净所缘故,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,心得清净,是名贪行净行所缘」,这是总结这一句。
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,通治所摄不净所缘。
「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」,总说能净贪行,「通治所摄不净所缘」。
今此义中,本意唯取朽秽不净,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。
「今此义中,本意唯取朽秽不净」,主要是说朽秽不净,「所余不净」,就是苦恼的不净,乃至后面的速坏不净。「亦是其余净行所缘」,其余一切的贪行所缘。这几句话就是结束前面这一段文。「唯取朽秽不净」,就是由苦恼不净以上那个文。以下的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这一段文,就是「所余不净,亦是其余净行所缘」。这二句话,结束前面这一大段文。阿弥陀佛!就讲到这里。
《五停心观 1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