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五停心观 1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槃的境界。「萨迦耶」就是我见。我见若灭了,见烦恼灭了,爱烦恼也决定要灭的,那么就是涅槃清净的境界。与涅槃若相对待,三界以内,欲界是不清净,色界、无色界也都是不净;这都是有漏法,也都是不清净。「如是等类,一切名为观待不净」。

  

  云何名为烦恼不净?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、缚、随眠、随烦恼、缠,一切名为烦恼不净。

  

  「云何名为烦恼不净」,怎么叫做烦恼不净呢?「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、缚、随眠、随烦恼、缠,一切名为烦恼不净」。这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界内都是凡夫。凡夫所有的一切烦恼,烦恼名之为结。「结」就是表示它像打一个扣,用绳子打一个扣,你想把它解开很难,这表示烦恼不容易断,所以叫做结。「缚」,烦恼能系缚你,使令你不自在。「随眠」,就是虽然有烦恼,烦恼也不是时时地活动,它有时侯睡觉了,眠就是睡觉,睡觉就是不活动了,烦恼就潜藏在那里不动,但是它并没有和你分开,它还随逐你的心,但是它只是不动,所以叫做随眠,就是种子的状态。这是随眠。

  

  「随烦恼、缠」,它睡觉睡醒了,它出来活动了就叫做缠,就是在活动。「随」在这里说,有根本烦恼、有随烦恼,「随」就是随逐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,就是烦恼的枝末。像我们掉举,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掉举、昏沉,这也都是烦恼,这一类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,不是根本烦恼。但是,在这里这个「随」字似乎是包括那个意思,也另外有一个意思,就是一切结缚的随眠,还有缠。这样,这个随烦恼也包括了根本烦恼在内了。

  

  「一切名为烦恼不净」,所有的烦恼,不管是现行也好、是种子也好,都是不清净。

  

  我说一个随眠和缠的差别。这是优波毱多尊者,有一个跟他学禅的人,他教他修不净观,他修了一个时期以后,他就不修了。因为什么呢?他就是把欲完全停下来了。有欲和没有欲,在自己内心上的感觉完全不同,完全是不一样的。譬如说我们担一个担子,担一百斤的重担走路,感觉到很辛苦,你放下了担以后,就感觉到很轻松。我们有欲的人,就像担着重担似的,如果没有欲了的时候,身体它就感觉非常轻,感觉上不同。但是,这位比丘对于教义的学习不是那么样清楚,所以,他修不净观修得很好了以后,就感觉到没有欲了,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,心里没有欲,而且,平常身心的轻快,和以前有欲的时侯不一样。他就认为是得了圣道、成功了,所以就不再修。

  

  这时候,优波毱多尊者是知道的,见到他说:「你不可以放逸!你要继续修不净观!」这位比丘说:「我已经得了圣道了,我还修不净观?」优波毱多尊者说:「你还没得圣道,你到干陀越国,干陀越国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女人,你同她见面,你就知道你的不净观没有成功。」这个比丘一听优波毱多尊者这样说,他就是整理整理自己的行装,就是到了干陀越国去,什么什么地方就去看这个女人。那个女人是一个做小生意的,这个比丘一见到那个女人,心就动了,这个欲心就动了。那个女人见到他,心也是动了。心一动的时候,那个女人就是拿她卖的什么饼一类的就送给他。送给他同时,也就笑,一笑就把牙齿露出来了。这个比丘一看她,就看见她的牙齿,一看这个牙齿的时候,他原来的不净观就出现了。欲心是动了,但是看见她牙齿的时候,他的不净观一出现,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观也出现了,就得圣道了,这回真得圣道了。得了圣道以后,他说几句法语给那个女人,然后他就回来见优波毱多尊者。优波毱多尊者说:「你现在才得圣道,你以前那里得圣道了呢?没有啊!」就是随眠和缠的问题。

  

  我们没有修不净观的人,没有得圣道的人,以不净观来说得圣道,和一般的有一点不同,因为得初果的人还是有欲的,得初果、得二果的人还是有欲。但是,没有得圣道,而不净观成就了,没有欲;就是欲虽然没有断,但是被不净观的力量把它制伏在那里不动,就是这么回事。虽然是凡夫,但是可以没有欲;他是圣人,但是还是有欲。这个地方有这个问题。所以,他的不净观,把欲制伏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去见那个女人,忽然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四念处的正观一出现,就证阿罗汉果。他不需要证初果、证二果、证三果、证四果,不是,一下子得阿罗汉果。这个事情,还有这个分别。

  

  所以,修行的事情,如果你没有圣人做师父,你要好好学,在教义上好好学,你也会知道这些事情,知道这些差别。不然的话,就感觉到:哦!我得圣道了、我得初果了、我得二果、得三果、我得四果阿罗汉了。就会错认消息,就有这个问题。「所有一切结、缚、随眠、随烦恼、缠,一切名为烦恼不净」。

  

  云何名为速坏不净?谓五取蕴无常、无恒、不可保信、变坏法性。如是名为速坏不净。

  

  「云何名为速坏不净」,怎么叫做速坏不净?「谓五取蕴」,就是色受想行识是五取蕴。「取」这个字是执着的意思,就是烦恼。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蕴,是因烦恼而有的,所以叫做「取蕴」。同时,它又会生出烦恼,所以叫做取蕴。五取蕴是「无常、无恒、不可保信、变坏法性。如是名为速坏不净」。

  

  这个「无常、无恒、不可保信」怎么讲呢?「无常」,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,生理的、心理的这二种东西,都是剎那剎那的变坏,剎那剎那的变异的。像这个灯光,我们的肉眼钝,看见它一直在光,实在那个光是剎那剎那灭的,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是剎那剎那的灭,所以叫做无常,它不是一个常恒的,不是个常住的。「无恒」这个「恒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无恒」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,假设能活一百二十岁,过一百二十岁就是死掉了,所以也不是恒,这叫做无恒。

  

  「不可保信」,就算是我们能活一百二十岁,寿命就是能活到那个年岁的左右而已,也不是决定,有时候可能多几年,也可能少几年,也会变的,总而言之,差不多到时候就要死掉的,所以叫无恒。「不可保信」,就是我们能活一百二十岁,这个一百二十岁,也不是决定不死的,遇见特别的因缘,非时而死也会死的,就是遇见一些意外的因缘也会死掉的,所以叫做不可保信,不能说我决定能活一百二十岁,也不是的,是不可保信。

  

  「变坏法性」,这五取蕴是无常、是无恒,是不可保信的,是多诸苦恼的,所以是变坏法性,这个法的体性是变坏的。「如是名为速坏不净」。

  

  如是不净,是能清净贪行所缘。

  

  「如是不净,是能清净贪行所缘。」前面说有这么多的不净,是六种不净。这六种不净,如是六种不净,你若能够如法地去修行的话,能清净贪行所缘,能把我们内心贪烦恼的活动能清除去,就使令我们不贪了,不贪。不贪的时候,心情会自在得多。我们有贪烦恼、有爱烦恼的人,一有点什么事情,心就要去攀缘,就想要知道怎么回事,怎么怎么地,心就要向外动,心里面寂寞烦躁。若没有贪烦恼的时候,没有这个事,不感觉寂寞、不烦躁,没有爱烦恼的人是这样。「能清净贪行所缘」,这个不净,是能清净贪行的所缘。

  

  贪有五种:一于内身欲欲、欲贪,二于外身淫欲、淫贪,三境欲、境贪,四色欲、色贪,五萨迦耶欲、萨迦耶贪,是名五贪。

  

  「贪有五种:一于内身欲欲、欲贪,二于外身淫欲、淫贪,三境欲、境贪,四色欲、色贪,五萨迦耶欲、萨迦耶贪,是名五贪」,有五种贪。第一个是内身,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有贪爱心。这个「欲欲、欲贪」怎么讲呢?对于内身这个身体是我们所爱的,所以叫做欲。但是分二种,一个是轻微的欲,一个是重的欲。轻微的爱,叫做「欲欲」;重的爱,叫做「欲贪」,这样意思。这二种烦恼都叫做欲,但是轻微的叫做「欲欲」,重的叫做「欲贪」。

  

  「二于外身淫欲、淫贪」,自身叫做内,外面的身叫做外。对于外身有「淫欲」,就是属于轻微的;重的,叫做「淫贪」,执着不舍就叫做淫贪了。

  

  「三境欲、境贪」,前面是指正报的身体说的,这是指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所需要的,我欢喜有好房子住,穿和吃都要好的,欢喜穿好的,衣食住各方面这些贪欲。境欲、境贪,也是分轻重的分别。

  

  「四色欲、色贪」,就是色界天的禅定,色界四禅,对于那也是有欲、有贪的分别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提到,你成就了色界定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时候,如果你对于禅的爱着心太重,会使令你的寿命短,有这种事的。

  

  「五萨迦耶欲、萨迦耶贪」,「萨迦耶」就是我见。爱着这个我,这个爱着心也有轻、有重的不同,所以也分欲、分贪。前三个贪都属于欲界的,第四个属于色界,第五个是通于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都有这种欲贪的,都是爱着这个自我的。是名五贪。

  

  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,建立六种不净所缘。

  

  「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」,不活动,使令它完全清除了。「除遣」是正在行动的时候,叫除遣。成功了,是「断灭」。当然,没有这种欲贪的时候,当然就没有欲贪的现行了。所以「建立六种不净所缘」,这是佛的大慈悲。「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,建立六种不净所缘」,就是安立这六种不净所缘。

  

  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,令于内身欲欲、欲贪,心得清净。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,令于外身淫欲、淫贪,心得清净。

  

  「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,令于内身欲欲、欲贪,心得清净」,像前面列出来的三十六种物不净,你能那样去观察、思惟、修学,令于内身的欲欲、欲贪,心得清净。「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,令于外身淫欲、淫贪,心得清净」。

  

 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:一显色贪,二形色贪,三妙触贪,四承事贪。

  

  「淫相应贪复有四种:一显色贪,二形色贪,三妙触贪,四承事贪」,分这四种。

  

  由依四外…

《五停心观 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停心观 2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