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集散品 1 (2001年于法雲寺禅學院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看到這些事情,可是他沒有這個分別。就像一個人說看到一個夢一樣……,他眼睛還是看到這個杯子,可是他不會說這杯子是長、短,就是沒有這個分別,是不是這樣意思?】

  

  不是!我們看見東西,沒有分別,並不是表示他沒有執著,他還是有執著的。這需要長時期的修無我觀,把內心的我執破除去,成就了無我的智慧,到了阿羅漢的境界,那這個人是有無我的智慧了。如果只是我們看見什麼心裏不分別,這不是,這不是無我,這還是有我的,還是有執著的。我們佛教徒裏面是有這個情形,就是不歡喜學習經論,但是也願意用功修行。修行,究竟無分別,這就是對了;其實這是個錯誤。因爲你只是無分別,這個無分別裏面沒有智慧,是個愚癡境界。我們不學習經論的時候,這個愚癡境界不能破除去。你最多,就算是搞得好,頂多有一點禅定的功夫;若看見什麼境界不分別,但是你沒有般若的智慧。沒有般若的智慧,你還是在生死裏流轉,你不能夠從生死裏面解脫出去。這是我們佛教徒裏面,有一些人有這種邪知見。

  

  佛教徒、非佛教徒都能達到這個境界,都能達到色界四禅,或者無色界的四空定。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,心裏面也是有明。因爲你不是地水火風,不是一塊石頭,他是有心識的。這個心識是明了性,有明了性,但是沒有智慧。所以得到定的時候,他心裏面也是有明、有靜,有寂靜,也有明了。但是這個只是心的境界,還沒有智慧,智慧還不成就。什麼叫做智慧?無我就是智慧。我空也是智慧,法空也是智慧;這個智慧成就了,才是聖人,才能從生死苦裏面解脫出來。如果你沒有成就我空的智慧、法空的智慧,你還在生死裏面。說是他在禅定裏面八萬劫,過了八萬劫這個禅定就失掉了,所以他還在生死裏流轉。

  

  所以我們佛教徒應該不同于非佛教徒,非佛教徒他們得到色界四禅、無色界的四空定,但是沒有般若的智慧;這般若的智慧是佛法不同于外道的地方。而我們佛教徒也不學習經論,也沒有這個般若,那就和外道一樣,還是不能成爲聖人的;只是得禅定,不能成爲聖人。所以學習佛法、修學止觀的時候,你修止,還應該修觀的,觀就是般若的智慧。只是修止,是定,成功了是定,還沒有智慧的。這個智慧要你自己努力地修毗缽舍那觀,才能成就的;成就了,是不同于外道。這是一個標准的佛教徒!

  

  我們佛教徒歡喜靜坐,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只是修止的時候,假設成功了,得到色界四禅、無色界的四空定。得了這樣高深的禅定,心裏面能無分別;我看見什麼境界,心裏能無分別住,這不同于一般人,不同了。但是你沒有修我空觀,你的我的執著還在裏邊,我執還在。我執還在呢,使令你成就的色界的禅、無色界的定,是有漏的禅定。有漏的禅定是有時間性的,就是到時候就沒有了,這個禅定沒有了。沒有了,又回到欲界來,在這流轉生死。說我成就了禅定以後,我心裏無分別;無分別不行,你那個我的執著還在那裏。若有問題的時候,你的我還會出來,就和一般凡夫一樣。所以,一定要修我空觀和法空觀才可以。

  

  佛在世的時候,有個無聞比丘,他得到了色界四禅;色界四禅是很高的禅定,能成就這樣的禅定,這是很難得的事情、很殊勝的事情。但是他沒有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他就認爲他得到四禅,就是得四果阿羅漢了,這是個誤會,所以叫做增上慢。等到臨命終的時候,因爲他不是聖人,他這個中陰身出來了,他就感覺到:中陰身這還是有,沒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嘛,他認爲佛是欺騙他了,他就毀謗佛,就到了地獄去了。所以只修止,得到禅定,還沒成功;還應該修觀的,修我空觀。南傳佛教只是修我空觀,還沒有修法空觀,所以南傳佛教只能得阿羅漢,想要成大菩薩、行佛的境界,還不行,還差一個階級的。

  

  觀,有無常觀,有不淨觀、有苦觀、有無常觀、有無我觀,那麼北傳佛教還有一個空觀。如果法起法滅,只是無常觀,還應該修無我觀,也應該修空觀。這個觀,前後的次第有兩個階段。一個是沒得定,就是奢摩他沒有成功。你也修奢摩他,但是沒有成功,這時候也可以修觀。一個階段是奢摩他修成功了,成功的時候,在奢摩他裏面,不是在外面,是在奢摩他裏面思惟無常義、思惟無我義、思惟空義,這叫做修觀。這個修觀的時候呢,修奢摩他的止是得定,修觀是得慧。你由凡而聖,是根據慧的力量成就的,而不是定。你得定以後……,沒得定是一般散亂的凡夫,得了定呢,還是個凡夫,但是有定力,他還不是聖人。所以另外修觀呢,但是是在定裏面修觀;修觀的時候,修成功了,能斷煩惱,能斷這我執的……,執著有我是煩惱,貪瞋癡也是煩惱,這些煩惱用毗缽舍那的智慧把它消滅了,這時候這個有定的凡夫成爲聖人。所以這個觀,怎麼樣觀?就是修無常觀、修無我觀、修空觀,也可以修不淨觀,這麼多的觀都可以。但是大乘佛法裏面這個觀,說空觀,是南傳佛教沒有的。南傳佛教就是無常觀、無我觀,也有不淨觀、苦觀,但是沒有北傳佛教的空觀,沒有。這都是觀。

  

  這個觀,我剛才說分兩個階段:一個得定之前,一個得定之後,都可以修觀。所以又修止又修觀,修觀而又修止,這樣子慢慢成功了,可以轉凡成聖。如果只修止,不能成爲聖人,如果你不修止,只是修觀,也不行,也不能成爲聖人。一定要修止又要修觀,修觀也要修止,止觀兩方面你都修,成功了才是聖人。這是我們佛教徒裏面,不管是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,大意都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們這一段是用我空的道理,講這個沒有菩薩,不見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。下面是用法空來解釋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集散品 1 (2001年于法雲寺禅學院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