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看到这些事情,可是他没有这个分别。就像一个人说看到一个梦一样……,他眼睛还是看到这个杯子,可是他不会说这杯子是长、短,就是没有这个分别,是不是这样意思?】
不是!我们看见东西,没有分别,并不是表示他没有执着,他还是有执着的。这需要长时期的修无我观,把内心的我执破除去,成就了无我的智慧,到了阿罗汉的境界,那这个人是有无我的智慧了。如果只是我们看见什么心里不分别,这不是,这不是无我,这还是有我的,还是有执着的。我们佛教徒里面是有这个情形,就是不欢喜学习经论,但是也愿意用功修行。修行,究竟无分别,这就是对了;其实这是个错误。因为你只是无分别,这个无分别里面没有智慧,是个愚痴境界。我们不学习经论的时候,这个愚痴境界不能破除去。你最多,就算是搞得好,顶多有一点禅定的功夫;若看见什么境界不分别,但是你没有般若的智慧。没有般若的智慧,你还是在生死里流转,你不能够从生死里面解脱出去。这是我们佛教徒里面,有一些人有这种邪知见。
佛教徒、非佛教徒都能达到这个境界,都能达到色界四禅,或者无色界的四空定。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,心里面也是有明。因为你不是地水火风,不是一块石头,他是有心识的。这个心识是明了性,有明了性,但是没有智慧。所以得到定的时候,他心里面也是有明、有静,有寂静,也有明了。但是这个只是心的境界,还没有智慧,智慧还不成就。什么叫做智慧?无我就是智慧。我空也是智慧,法空也是智慧;这个智慧成就了,才是圣人,才能从生死苦里面解脱出来。如果你没有成就我空的智慧、法空的智慧,你还在生死里面。说是他在禅定里面八万劫,过了八万劫这个禅定就失掉了,所以他还在生死里流转。
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不同于非佛教徒,非佛教徒他们得到色界四禅、无色界的四空定,但是没有般若的智慧;这般若的智慧是佛法不同于外道的地方。而我们佛教徒也不学习经论,也没有这个般若,那就和外道一样,还是不能成为圣人的;只是得禅定,不能成为圣人。所以学习佛法、修学止观的时候,你修止,还应该修观的,观就是般若的智慧。只是修止,是定,成功了是定,还没有智慧的。这个智慧要你自己努力地修毗钵舍那观,才能成就的;成就了,是不同于外道。这是一个标准的佛教徒!
我们佛教徒欢喜静坐,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只是修止的时候,假设成功了,得到色界四禅、无色界的四空定。得了这样高深的禅定,心里面能无分别;我看见什么境界,心里能无分别住,这不同于一般人,不同了。但是你没有修我空观,你的我的执着还在里边,我执还在。我执还在呢,使令你成就的色界的禅、无色界的定,是有漏的禅定。有漏的禅定是有时间性的,就是到时候就没有了,这个禅定没有了。没有了,又回到欲界来,在这流转生死。说我成就了禅定以后,我心里无分别;无分别不行,你那个我的执着还在那里。若有问题的时候,你的我还会出来,就和一般凡夫一样。所以,一定要修我空观和法空观才可以。
佛在世的时候,有个无闻比丘,他得到了色界四禅;色界四禅是很高的禅定,能成就这样的禅定,这是很难得的事情、很殊胜的事情。但是他没有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他就认为他得到四禅,就是得四果阿罗汉了,这是个误会,所以叫做增上慢。等到临命终的时候,因为他不是圣人,他这个中阴身出来了,他就感觉到:中阴身这还是有,没有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嘛,他认为佛是欺骗他了,他就毁谤佛,就到了地狱去了。所以只修止,得到禅定,还没成功;还应该修观的,修我空观。南传佛教只是修我空观,还没有修法空观,所以南传佛教只能得阿罗汉,想要成大菩萨、行佛的境界,还不行,还差一个阶级的。
观,有无常观,有不净观、有苦观、有无常观、有无我观,那么北传佛教还有一个空观。如果法起法灭,只是无常观,还应该修无我观,也应该修空观。这个观,前后的次第有两个阶段。一个是没得定,就是奢摩他没有成功。你也修奢摩他,但是没有成功,这时候也可以修观。一个阶段是奢摩他修成功了,成功的时候,在奢摩他里面,不是在外面,是在奢摩他里面思惟无常义、思惟无我义、思惟空义,这叫做修观。这个修观的时候呢,修奢摩他的止是得定,修观是得慧。你由凡而圣,是根据慧的力量成就的,而不是定。你得定以后……,没得定是一般散乱的凡夫,得了定呢,还是个凡夫,但是有定力,他还不是圣人。所以另外修观呢,但是是在定里面修观;修观的时候,修成功了,能断烦恼,能断这我执的……,执着有我是烦恼,贪瞋痴也是烦恼,这些烦恼用毗钵舍那的智慧把它消灭了,这时候这个有定的凡夫成为圣人。所以这个观,怎么样观?就是修无常观、修无我观、修空观,也可以修不净观,这么多的观都可以。但是大乘佛法里面这个观,说空观,是南传佛教没有的。南传佛教就是无常观、无我观,也有不净观、苦观,但是没有北传佛教的空观,没有。这都是观。
这个观,我刚才说分两个阶段:一个得定之前,一个得定之后,都可以修观。所以又修止又修观,修观而又修止,这样子慢慢成功了,可以转凡成圣。如果只修止,不能成为圣人,如果你不修止,只是修观,也不行,也不能成为圣人。一定要修止又要修观,修观也要修止,止观两方面你都修,成功了才是圣人。这是我们佛教徒里面,不管是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,大意都是这样子。
我们这一段是用我空的道理,讲这个没有菩萨,不见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。下面是用法空来解释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(2001年于法云寺禅学院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