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集散品第九
2001年于法云寺禅学院
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,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?
我们现在想要学的这一品,在汉文本是第九品〈集散品〉。我先读一段〈集散品〉的文。「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,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?」我现在简略地把这一段文解释一下。
「尔时,慧命须菩提」,「尔时」就是那个时候。就是前一品〈劝学品〉,这个汉文本,〈集散品〉前面是〈劝学品〉,讲完的时候;「尔时」就这么解释。
「慧命须菩提」,「须菩提」是佛陀的一位大智慧的弟子的名字;「须菩提」是他的名字。「慧命」,是赞叹他的意思。「慧命」就是智慧的生命。我们凡夫的生命,是生理的组织和精神性的心理连合在一起,不分离,我们就是继续不断地可以生存下去,那叫做「命」。现在佛教徒不是以这样的叫做命,是以智慧为生命。什么叫做智慧呢?能够认识、能够通达真理的智慧,叫做智慧。我们佛教徒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,还没能成就这样的智慧,还没有这样的命,需要用功修学四念处成功了,才有这样的命。现在须菩提这位大阿罗汉,他成功了,他有这样的智慧的生命,所以称他为「慧命须菩提」。
我们佛教徒如果能够努力地学习佛法,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,时时地能够如理作意,那就有一点慧命的气氛。若是我们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,遇见一些顺心的事情、不顺心的事情,忘记了如理作意,这个气氛没有了,这个智慧的气氛就没有了。须菩提这位阿罗汉呢,他成就的智慧的生命是永久存在的,不会因为外面的境界,使令他这个慧命失掉了,他永久不失掉的。「慧命」就讲到这里,现在我们解释这个「须菩提」。
「须菩提」是梵语,是印度话,不是中国话。翻到中国话,翻个「空生」,虚空的空,生命的生,生长的生;翻个「空生」。翻「空生」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他降生的那一天,他家里面的这些财富,或器里面装的米,这些东西通通都没有了,所以叫做「空生」。他生的时候,家里面的财富都空了,没有了,以后又有了,所以翻个「空生」。又翻个「善生」,善恶的善,善良的善,生命的生。就是他生的时候,家里面出现这个现象,他家里的人去找算命先生来算,说是吉祥的,所以叫做「善生」。这位阿罗汉,他在佛弟子中是解空第一,他能够明白我空的道理;在那么多的阿罗汉里面,这位阿罗汉是最第一,解空最第一。
「白佛言:世尊!」他就对佛说话了,那么先称呼佛为「世尊」。就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都对佛有恭敬心,所以称佛为「世尊」。
「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位阿罗汉对佛说话了,他说什么呢?他说:「我不觉不得」,这个「不觉」就是不感觉,不感觉这是位菩萨,他修行般若波罗蜜。「不得」,就是得不到这个人是菩萨,他修行般若波罗蜜。这个「觉」是不感觉,不感觉有一位菩萨,他修行般若波罗蜜;这个「不觉」是不感觉的意思。这个「不得」,就是我不感觉,但是我注意去看呢,也得不到有一个人是菩萨,他在修行般若波罗蜜。
「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?」那么我应该给谁去讲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呢?
在这一品之前,前面有个〈三假品〉,佛命令须菩提尊者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的法门,那么在这里须菩提回答,佛叫他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这个问题;他说,我现在看不见有菩萨,我给谁讲般若波罗蜜呢?是这么意思。
这个「不觉不得」这句话,也就是不见的意思。我看不见有一个人是菩萨;看不见一位菩萨,我为他说般若波罗蜜。什么理由看不见有一位菩萨?什么理由不感觉到有菩萨?我们说一个比例,举一件事作一个比例来形容这件事。譬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,我看见这有一位同学他学习佛法,我看见这一位同学、这一位同学在学习佛法,现在说我不看见有一位同学他学习佛法,我不感觉有人在这学习佛法,这话就是这个意思。
这个地方应该说出一个理由来。我们分两个阶段来表达这个道理,表示这件事,分两个阶段。那两个阶段呢?第一个阶段,我们没有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以前是一个阶段;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以后,这是又一个阶段。分这两个阶段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面,我们的习惯,我们思想上的习惯:我这有一位同学,他在这里学习佛法,又有一位、又有一位,有这么多人在这里学习佛法;这就是「有」,有这么多的人在这学习佛法。若是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得到、成就摩诃般若的智慧的时候呢,就不见有人在这学习佛法;我不见有这一个人、这一个人在这学习佛法。也就是这句话:「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句话是这么意思。
我们没有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时候,我们的心都有执着。我们看见这一个人,就执着这是一个人。看见这一个人也执着,看见那个人……,看见所有的境界,心里面执着,执着有这么一个人。现在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得到般若的智慧的时候,没有这个执着了。所以看这个人是无所有的,看这个人也是无所有的,看那个人也是无所有的,所以不感觉到这个人是菩萨摩诃萨学习般若波罗蜜,是这个意思。
我们刚才是分两个阶段:一个学习般若波罗蜜多,是一个阶段;没学习的时候一个阶段。没学习的时候,我们认为是有一个同学,有一个人、有一个人在这学习佛法。若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多以后,你有这样的智慧的时候,就不见有一个人在这里,不见有一个人,都不见有这些人在这学习佛法。分这么两个阶段。这是学习般若法门、不学习般若法门,这是分这么两个阶段。但是这个道理,不见有人,这个人是无所有的,这个人也是无所有的;这个道理并不是两个阶段。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子;你学习也是这样子。这个道理并不是分两个阶段的。
不感觉到有一位菩萨,究竟什么理由说不感觉到有一位菩萨呢?我不看见有一位菩萨,什么理由说不看见呢?譬如说我们现在,我们睁开眼睛,我们看见这里有一位同学,这又新来了一位同学,一位同学、一位同学,这是有啊!现在为什么说不见呢?什么理由?在这个地方分两个理由来说明这个道理。第一个理由,就是我空的道理;第二个理由,就是法空的道理。
我们先说我空的道理。我们这个生命体,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成分组合起来,就成就了这个生命体。但是在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,我们的思想里面认为:这个生命体里面,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。这个我这件事……,佛法是从印度传来的,在与佛同一时代的其他的宗教,多数是主张有我的。他们所主张的我,是怎么样主张的呢?他们主张这个我,认为这个我,它的体性是常住的;从无始以来一直是存在,而没有生死变化的。这些生死凡夫,从久远以来到现在,他们的生命是有生也有死,有变化的;但是里面这个我的体性,是不变化的。他的这个生命体,色受想行识结束了,但是我继续存在。我有可能会再来人间,有可能跑到天上去,有可能到三恶道去,我是常存不变的,但是他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有变化的。
所以若是有我论者,主张有我的这些思想家,他这样主张:我这个生命体里面有一个我,我现在在人间,我是人;我现在在天上,我是天。这个我是常存不变,但是这个生命体常常有变化。这个大概的说呢,主张有我论的人,就是执着有这样的我。
现在我们佛教里面,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:没有我。虽然有这么一个色受想行识的生命体,但是没有我。若是有我的话,我是人,我是天,我是龙,我是鬼,我是神,我是菩萨;现在没有我呢,这个菩萨他就不说:「我是菩萨」,没有这种语言,也没有这样的思想,所以没有菩萨可得,不见有菩萨。因为我不可得,所以说不见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。
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人,没有学习般若法门的人,我们执着有我。我们说话的时候,就是「我」,我今天在那里,我今天做什么事情,就执着有一个我;我是人,我是菩萨。现在学习了般若法门呢,明白这个道理,是无我的,就不执着我是菩萨,没有这个执着。现在须菩提尊者他是通达无我义,已经到了阿罗汉的程度,他看见一切都是无我的境界,所以也不执着这个是菩萨。所以他说:我不觉不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。
所以这个文上说:「我不觉不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?」这话就是这样意思。
我们平常人呢,就是因为名字而有执着。名字就是我们平常说话,「我」,我在读书,我在走路,我在做事,有我的名字。我们常常用这个名字的时候,我们就起了一个执着心,就认为真实有一个我的体性。所以,因名而执着有我。这是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我们有这样的想法。我们学习般若的时候呢,佛告诉我们:这是个假名字,不是真实有我的体性的,所以叫做无我。当然这样的无我,不是说无我就无我,不是这样意思。因为我们很久以来,我们就是这样执着。我们有我的这种执着是很强,很有力量的,很强大的。现在学习佛法,佛法中说无我,只是听见这句话就是了,我们这个执着不受影响,我们还继续执着有我的。需要修无我观,长时期的修无我观,加上禅定的帮助,来破自己这个我的执着。若是你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功了,就是无我了。那无我是智慧,成就了这个智慧,名之为「慧命」,是这样意思。
你有什么话说?
【我想问一个问题:师父的意思是说,如果没有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时候,一个普通人,他眼睛看着一个东西,他有执着。那学习了以后,眼睛是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(2001年于法云寺禅学院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