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3

  問:所謂的明心見性,悟個什麼呢?唯識學家所謂的悟道,就是見到自證分……

  

  答:這句話呢,這句話我不同意,不同意這個說法。但是我可以退一步,思想自由,你可以表示你的意見,我可以表示我的意見。每一個人可以表示自己的意見。那麼……所以說:「唯識學家所謂的悟道,就是見到自證分」,這是這一位……,我不知道這話是誰說的?那麼就是表示他的思想。但是他沒有說是他自己的思想,而是說「唯識學家」,是那個唯識學家這麼說。那我現在就可以表示我的意見,我不同意!那麼我不同意,我有什麼資格反對這個說法呢?我本人是……,我可以這麼說,我不是唯識學家,但是我是學過唯識的。學過唯識的,我們去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是講唯識的。我剛才說《楞伽經》是講唯識的,《解深密經》講唯識的,《攝大乘論》也講唯識的,這些唯識的書,《成唯識論》也是講唯識。講唯識的,其中只是說到唯識爲一切法分類,就是說叁種:一個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一個是圓成實性,就是這樣。那麼他修唯識觀的時候,他沒有這麼講,就是「要見到自證分」,沒有這句話。現在我說這個話可以不算數,你現在去讀一讀《攝大乘論》,看《攝大乘論》是不是這麼講的?那麼看看《瑜伽師地論》是不是這麼講的?這書都在啊!書都在,這麼講。

  

  那麼它怎麼說呢?它是說,你要見遍計所執相是畢竟空的,這叫做悟道,是這樣講,是這麼講的。見到遍計所執相,遍計所執相就是空;見到空,這叫做見道,就是得無生法忍。初得無生法忍,就是十地的初地,即初極喜地,就這樣子。繼續地向前修行呢,初地、二地,乃至第十地,到佛地,就是圓滿了,是這樣說的。不是說見到那個自證分。那自證分是有了,是有。

  

  現在是說,是畢竟空,看到那個畢竟空。那個畢竟空是什麼呢?妄想無性,就是你那個妄想,你那虛妄分別心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,就是這個。說我現在看見高山,這個高山是畢竟空的。當然我剛才說,我還沒有詳細說。這個高山是大家都看見了,不是你一個人看花眼了,看見一個高山。大家都看見這個大海了,但是在唯識的道理說,我看見的這個大海,這個大海是畢竟空的。那就是……,你若能見到這個畢竟空,那就是見道了,就是這樣意思。它沒有說「要見到那個自證分」,不是!不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自證分」那個話的意思是什麼?就是心的體性。我看見這裏有個窗戶,這個「見」是見分,這個見從那兒來的?從那個識的體出來的,那個識體發出來一個見的作用,那個識體本身就叫「自證分」,是這個意思,就是這個意思。那明白一點說,那個就是「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,就是這句話。就是那一念心是常住的,一直地是常住,常住不壞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所謂自證分就是能夠檢查、能夠認識見分的作用……

  

  答:其實在來說呢,這句話若我……,我以前也是學習過這樣的說法,但是我現在不同意這個說法。「能夠認識見分的作用」,實在就是第六識它能夠反緣自己,「我現在在思惟什麼什麼事?我思惟的對不對呢?」我再重新檢查一下,這都是第六識,這是這樣。

  

  問:所以靜坐的時候在那裏打妄想,你好像還有一個覺知,能夠察覺自己在打妄想,那個就是自證分的作用。我們每天都在用的,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問:我們八個識都有四分,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證自證分的作用就是檢查自證分,檢查你悟得對不對,

  

  答:這很重要。「檢查你悟得對不對」,那就是智慧的作用,智慧才能夠這樣子,而不是自證分本身有這個作用。我們檢查對不對,這件事是要繼續不斷地學習經論;經論是佛菩薩說的話,佛菩薩說到這個修行的境界。說到這裏,你這樣學習,慢慢地也就成就了一個智慧。這個智慧是最寶貴的,不是那個「證自證分」。證自證分是本來有的,本來就是這樣子。本來這樣,你本來你得道了嗎?你得無生法忍了嗎?不是的!是要經過修行的。

  

  問:我們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悟,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問:要去找我們的師父去印證一下,我們到底開悟了沒有?可是我們了解唯識學之後,可以自己檢查,檢查自證分所悟是真的悟,還是耽誤的誤?那是證自證分的作用。

  

  答:「證自證分」本身沒有這個力量!我現在觀一切法……,我看見這裏有一個大海了,我看得對不對?證自證分說什麼?證自證分什麼也不會說!要需要學習佛菩薩的智慧才會說話,應該是這麼樣說。

  

  問: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都稱爲見分。自證分檢查見分,證自證分檢查自證分,我們要認識見分的作用就是靠自證分。所以我們靜坐時,你怎麼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呢?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昏沈了?那就是自證分的作用。

  

  答:這個自證分知道自己打妄想了,知道自己昏沈了,又怎麼的呢?我看,它無可奈何,還是要打妄想,還是要昏沈。

  

  問:證自證分就更微細了,沒有得定的人不能夠體察還有一個覺察力在看自證分,那個就是證知證分。證就是證知、證明;自證分證知我們自體上見分的作用,我們稱爲自證分。證知自證分的作用,我們就稱爲證自證分。(這下面提出個問題)見到自證分,就是唯識中所謂的悟道嗎?

  

  答:不是的,不是!我們讀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。這個自證分還存在嗎?自證分是有真實性的嗎?那個時候,證自證分還能檢查你在昏沈嗎?你是打妄想?它有這個作用嗎?我們看見……,由讀《金剛經》的時候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若見諸相非相,這就是開悟了,就是悟道了,就是得初歡喜地了,應該是這麼說。沒有說你見到自證分就是開悟了,沒有這句話,沒有這句話的。所以「見到自證分就是唯識中所謂的悟道嗎?」不是,唯識也沒有這麼說。唯識說的是說:觀察遍計所執性是畢竟空,那叫做「悟道」。也就是要這樣修行,沒有說見到自證分是悟道,沒有這句話。

  

  問:靜坐中知道自己在打妄想,是正知覺察自己忘失所緣境的作用。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問:這個作用可以說是自證分的作用嗎?

  

  答:不是。是你的心的作用,就是自己反省自己的一個作用。也是你學習止觀的書上告訴你這樣是昏沈了,這樣是打妄想了,這是散亂、這是掉舉,這樣告訴你。你要常常警覺自己,要正知,我現在是昏沈了、我現在是散亂了,這是止觀的書告訴我們這樣子。告訴這樣,我們就這樣子反省自己,還是你心的作用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這個作用可以說是自證分的作用?」其實也不必這麼講。說是自證分作用也是可以,但是,不是這樣就是悟道。

  

  問:或應說是正法相應的善心所的作用?

  

  答:也可以,這麼說也可以。

  

  問:因爲其中還是不離相、見二分了;打妄想爲所緣,覺知爲能緣。

  

  答:這還是二分虛妄分別境界,所以不能說那是開悟。

  

  問:唯識學中,有悟字的定義是什麼?

  

  答:悟字的定義,就是知道是唯心所現,知道唯心所現是畢竟空,這是悟的意思。但是你又能轉變自己,知道空的智慧逐漸增長,得到根本無分別智,那就是成道了,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若是以禅宗所說的悟來配屬,是不是應該指證得無分別智,契入真如理性而說的?

  

  答:我們有一點誤會,我們中國佛教的不幸,就誤會,禅宗所說。我們應該說:佛所說!應該這麼說。佛所說的,或者是觀世音菩薩說的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說的,這些聖人所說的。這是佛所印證的,他們是得聖道了,其他的人說什麼話可以做根據嗎?可以做根據嗎?我認爲六祖,我們說他開悟了,其實《六祖壇經》若我來看呢,都不能爲憑的,不足爲憑。我們只能夠學習佛菩薩的經論,這我們可以學習,其他的人說話,我們看看可以。

  

  說是六祖開悟了,這誰說的這句話?不是佛說的。都是那禅宗學者的筆錄,他那筆記上寫出來說六祖開悟了。其實這不是佛說的,我們只是聽一聽就算了,應該這麼說。我這樣說,好像我太狂妄了,怎麼可以這樣講話呢?但是我這麼講話,可能會不犯錯誤。你完全去讀一讀六祖大師他說的那些話,西方淨土、東方淨土……,六祖壇經說那話?那看出來,看出來六祖大師讀經很少,他讀經很少。他就是明白了,是有一點……,我們說他算是開悟吧,這樣子還可以。我們怎麼可以拿他的話當佛的話來講?和佛的話相等的看法,那都不大……,我看有問題啊!應該這麼說。其他的算是禅宗的人,更不要說了。頂多就客氣一點,可以看看,可以參考參考,就夠了,這已經很好,已經很尊重他了。若說禅宗所說,這句話說得太過頭了。我們應該說是《華嚴經》這麼說、《法華經》這麼說、《解深密經》這麼說,這樣說這句話有分量,因爲這是佛說的,我們應該這樣講才對。

  

  若以禅宗的話來說,其實這些話那是禅宗說的?這都是經論上說的話,這句話是經論上說的話。「證得無分別智,契入真如理性」而說的,這是經論上說的,不是禅宗說的。禅宗也是根據經論說,那句話還好一點。如果不根據經論說,我說的!你說的,就丟到垃圾桶去,應該這樣講。我說這話,你們歡喜不歡喜?可能就不歡喜了。有佛菩薩的聖言量,我們爲什麼不根據這個來學習佛法呢?說是你開悟了,是開悟、沒開悟?究竟開悟、沒開悟,還不一定啊!我們怎麼能夠根據他的話來決定事情呢?

  

  問:問題四、定與見道二者不同,是應再詳細分別。

  

  答:對!「定」是通于凡聖的;通于凡夫,也通于聖人。就是有禅定的人,這個人只是有禅定,但是他還是凡夫,還有這個事情。「見道」,是有一點定,但同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