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3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他還要有智慧的;有見第一義谛的智慧,同時也有一點定,這個人是聖者了。「定與見道二者不同」,是有分別的。

  

  問:分是界限的意思,(你現在打引磬了)分是界限的意思,就是說我們的心的作用有這四種,它是我們的心,作用的四種界限,相分的分,是分限的意思,見分的分,也是分限的意思,我們把心的作用分成這四分。心的作用有這四種分限,所以我們即它定義,所緣的境是相分,能緣的心是叫做見分。

  

  答:其實這樣的心,心有迷悟之別,有迷悟的分別。聖人的心是悟,凡夫的心就是迷,那麼我們說見分,知道見分就是悟,就是凡夫覺悟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問:能緣的心是見分,見分跟相分怎麼來?

  

  答:見分和相分怎麼來?你問我這句話。

  

  問:從自證分來,自證分有這樣的功能,能變現出好像有一個內心、一個外境的差別。內心能緣的心,我們就叫做「我」,所緣的境,我們就叫做「法」,這就是我執、法執的起源。

  

  答:其實不是這樣說的。

  

  問:可是實際上我們只要證到自證分的話,我們就知道實際上無法、也無我。

  

  答:就這樣解釋啊?所緣的境,我們就叫做法;能緣的心,就叫做我,那樣子啊?

  

  問:唯是我們從自證分的功能,變現出來的種種的見分與相分,我們若不在見分與相分上執著,就是不起遍計所執性。知道它是因緣所生的作用,實際上沒有內、外心境的差別的,這樣我們就可以破我執跟法執,就可以證到自證分,這就是圓成實性。

  

  答:自證分就是圓成實性啊?這樣子啊?

  

  問:問題五:證到自證分的話,我們就知道實際上無法、也無我,這句話是對的嗎?

  

  答:這個……我們是這樣子說,我們的心面對一切法的時候,心有了別的作用。我們不應該……這個了別的作用就是我,這是我執,我們不應該有了別,這樣子啊?這樣就是沒有我了?那叫做沒有我執嗎?那麼無我相的人,他不能了別一切法的啊?不能啊?恐怕不是這個意思。一切聖人他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他也能了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了別一切法的,那他這樣他還有我執啊?可以這麼講嗎?說這個相分是空的,是可以;說相分是空,這麼講是可以,但是這個也說的還不夠清楚。

  

  問:所以我們就「證到自證分的話,我們就知道實際上無法、也無我」。

  

  答:「無法」,我們有所見的一切法,那就是相分,相分就是法執;那若沒有我執、沒有法執的時候,我們也沒有見分也沒有相分啊?我們不見一切法啊?這個事怎麼講法呢?我看這樣講不是太妥當。

  

  問:什麼人可以證到證自證分?什麼方法去證呢?在緣起諸法上,我們不起種種的遍計所執,遍計它有種種的我相、執著它有種種的法相。我們在依他起上面不起遍計所執,就可以證到圓成實,直接就看到它無非是我們自證分的作用而已。

  

  答:那麼你這是它的作用,那麼我們若證悟我空、法空的時候,那麼依他起就沒有這個作用,沒有這個作用啊?我們就不看見一切法了?是這樣意思?那樣子,佛有一切種智,得了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,有一切種智是通達一切法的,那時候也沒有一切法可通達了,那麼說啊?

  

  問:我們心性本體有這樣的功能,這樣我們要破我執跟法執就很快了,因爲它本來不存在的,是我們心識的變現而已。我們知道種種的我相跟法相都是名言假說。

  

  答:這個說也是可以。

  

  問:我們知道種種的我相跟法相都是名言假說,不是真實存在的,包含了見分跟相分,都不是真實存在,它不過是我們自證分的變現而已。

  

  答:這樣子和一般的說法有什麼不同呢?

  

  問:證自證分就是認識自證分的作用,對于自證分的作用,證自證分還要檢查一下是對、還是錯?所以我們說修定時,要怎樣見我們的自性?修定時見我們的自性,我們要見本來面目怎麼見呢?很簡單的,我們知道唯識的道理,我們修定很快,就不要執著在見分跟相分上。若我們坐在那邊,還有一個我生起種種念頭的話,有一個我在那邊起心動念。

  

  答:這個意思,有一個我在那邊起心動念,有個我,還有個心。這個我就是心?是我之外有個心?怎麼講呢?

  

  問:那個念頭是相分。有一個能起心種念的那個是見分。我們坐在那兒,見分、相分空不掉的話,我們就沒有辦法得定;沒有辦法得定,就沒有辦法見到我們的自證分,所以怎麼樣見這個自證分?

  

  答:這個事是那樣,若是這樣意思,有見分有相分就是沒有得定,那麼得定的人就是沒有見分、沒有相分。但是這外道,有的外道是得了四禅八定的,那麼他們怎麼樣呢?他們是見了自證分了?那怎麼講呢?是得了四禅八定的人,生到色界天、生到無色界天,生到天上去壽命長,但是終究有一天結束了,又死掉了。死掉了也可能直接下地獄,到叁惡道去,也可能再來人間,也和普通人都一樣。他原來是得定了,沒有見分、也沒有相分了,現在又有相分、又有見分了嗎?這個事怎麼講呢?不如說悟道是得到見到諸法實相的智慧,見到這個智慧不會再有這個問題,不是只是得定就能得道,應該這麼說好一點。

  

  問:不要著在能所,不要執在見分跟相分上,就很可能見到自證分。

  

  答:我看你執著自證分也有問題。

  

  問:因爲自證分它是屬于現量境。自證分屬于現量境,所謂的現量境就是沒有起相分、見分的分別。

  

  答:其實你這個意思,就是自證分是無分別的;自證分是無分別,爲什麼它會生出來見分和相分呢?無分別能生出來見分和相分?

  

  問:沒有任何言說之前的心的狀態叫做現量,所以我們修定的時候,把心安住在這樣的狀態,不開悟也很困難。

  

  答:不開悟是困難,那就是開悟了,那就是開悟了。所以這個地方呢,……。

  

  問:問題六、以唯識教理證無分別智,是否等于見我們的自性?或見本來面目?

  

  答:不是。我們的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應該說就是阿賴耶識,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實在是怎麼回事呢?阿賴耶識就是糊塗,阿賴耶識就是愚蠢、沒有智慧。從無始劫以來,我們就是沒有智慧。我們就是惑業苦流轉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,無始劫以來就是這樣子。你見到這個本性,這個本性就是這樣子,有什麼了不起的呢?是這樣子。「以唯識教理證無分別智,是等于見我們的自性?或見本來面目?」不是見我們本來面目,是見到這一切分別境界都是畢竟空的,是這樣意思。畢竟空了,這分別心也就不起了,是這樣意思,這樣子你無分別智就成就了。

  

  問:靜坐中空去種種念頭,是否真能見自證分?或證自證分?

  

  答:你空去種種念頭,「空去種種念頭能見自證分,能證自證分」,能見到這個啊?見到這個又怎麼地呢?見到這個,我看也是……現在你自己坐在那裏,也可以反省,這叫做相分,這是見分,這叫自證分、這叫證自證分,那就是見到了嗎?其實……

  

  問: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,要證空就很快了。因爲一切法本來不是真實存在的,內心、外境都是自證分的變現。

  

  答:這個自證分是個無分別境界,它怎麼會變現呢?無分別而能變現的話,那你能變現見分和相分,這無分別能這樣做的話,你成就了無分別,它還是能夠變現見分、變現出來相分。那個無分別有什麼可貴重的?我看不行,我看那個說法不太合道理。

  

  問:所以也不用空它,因爲它本來就沒有,本來不存在,我們何必使盡了力量去空它?

  

  答:這個事,這地方有點問題。是的,佛用佛法……,我們學習〈如化品〉,一切法本來都是自性空的。但是你若不修空觀,它還是不能空。我們這個顛倒的虛妄分別不能滅。不能滅,你就還是個凡夫。你要常常地修奢摩他的定,同時也要修毗缽舍那的觀,常常地觀察這一切境界是因緣所有,是自性空的,是無所有的。常常這樣分別,你這個空的智慧才成就,空的智慧成就了,你再不虛妄分別了,這樣才能行。說它本來是空的,我就不要再去空它,那你不修止觀,不修止、不修觀,你的虛妄分別不能滅,你還是虛妄分別,那樣你就不能得聖道,不能得聖道。

  

  剛才那個文上,那個意思就是說,須菩提問:那麼一切法都是空的,菩薩又何必去度衆生呢?衆生是空的嘛,何必度衆生?佛說:衆生是空的,但是他不知道諸法自性空。所以應該開示他一切法是自性空的。這樣子你能夠觀察一切法空,才能解除你的虛妄分別,你就不會到叁惡道去了,也不會在人天裏流轉生死,就得聖道了。你才能解決問題。是空的,但是你需要修。不然,它雖然是本性空,實在又是不空。你還是因緣有嘛,又會起惑。迷惑、顛倒、造業、受苦,還是這樣子,這些問題不能解決。所以「不用空它」,這句話有點問題。

  

  問:因爲它本來就沒有。

  

  答:這句話說得對,本來不存在。

  

  問:我們何必使盡了力氣去空它?

  

  答:這句話有問題。

  

  問:了解了唯識的道理,我們才知道,它爲什麼本來不存在,它是我們心識的變現而已,所以就「不用空它」了。

  

  答:還用空,還需要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,還要修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聖道分,這是佛說的。佛說用這個方法可以得聖道,可以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。那麼修六波羅蜜,裏面也還是有禅、還是有般若波羅蜜。這個叁十七道品也通于小乘、也通于大乘;就是小乘這樣修行、大乘也是這樣修行,但是大乘的智慧高一點,不必修無常觀;修一切法空觀,這樣修。這可見不用去空它,不用修行呢,這句話有問題。

  

  問:我們何必使盡了力氣去空它呢?了解了唯識的道理,我們才知道它爲什麼本來不存在,心識的變現而已,所以就不用空它了。

  

  答:還是用的。

  

  問:定是製心一境,窺基大師說:隨心所欲能住于一境,名爲定。不是住于無見相分別,這裏應再詳細分別。

  

  答:對,這個地方也有點問題。在你沒有修毗缽舍那觀的時候,你是住于有所得的境界上,叫做心無分別,這是個凡夫境界。若是成就無所得的智慧了,就是般若波羅蜜,成就了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所住的境界都是自性空的。無境界可住,無境界可取,這時候就是聖人了,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

  我感覺是這樣,還是剛才這句話,某一個人的思想,我們可以看一看,也可以參考,不必爲准,不必做依據。依據的是要佛菩薩的法語,就是《金剛經》也可以,它也是聖言量,可以做准,我們以它爲准,根據它來修學聖道。我們也可以根據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、根據《大智度論》也可以,根據剛才說的《楞伽經》也可以、《解深密經》也可以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可以,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都可以,就是依據聖言量爲准,不依人。我們過去的祖師說的話,都放在一邊,也可以參考,但是不必爲准。要以佛菩薩的聖言量爲准,要這樣做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說的。我以前,我看別人的書上,說彌勒菩薩是人間的學者,不是天上的彌勒。但是我現在學習了多少年了,我相信是天上的彌勒菩薩,不是人間的學者。剛才說這個就是……,或者唯識學者這麼說,或者誰說的,不必爲准。他說的對也好、說的不對也好,我們不爲准;以佛菩薩的聖言量爲准,這樣穩正一點、穩妥一點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