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3

  问:所谓的明心见性,悟个什么呢?唯识学家所谓的悟道,就是见到自证分……

  

  答:这句话呢,这句话我不同意,不同意这个说法。但是我可以退一步,思想自由,你可以表示你的意见,我可以表示我的意见。每一个人可以表示自己的意见。那么……所以说:「唯识学家所谓的悟道,就是见到自证分」,这是这一位……,我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?那么就是表示他的思想。但是他没有说是他自己的思想,而是说「唯识学家」,是那个唯识学家这么说。那我现在就可以表示我的意见,我不同意!那么我不同意,我有什么资格反对这个说法呢?我本人是……,我可以这么说,我不是唯识学家,但是我是学过唯识的。学过唯识的,我们去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,《瑜伽师地论》是讲唯识的。我刚才说《楞伽经》是讲唯识的,《解深密经》讲唯识的,《摄大乘论》也讲唯识的,这些唯识的书,《成唯识论》也是讲唯识。讲唯识的,其中只是说到唯识为一切法分类,就是说三种:一个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一个是圆成实性,就是这样。那么他修唯识观的时候,他没有这么讲,就是「要见到自证分」,没有这句话。现在我说这个话可以不算数,你现在去读一读《摄大乘论》,看《摄大乘论》是不是这么讲的?那么看看《瑜伽师地论》是不是这么讲的?这书都在啊!书都在,这么讲。

  

  那么它怎么说呢?它是说,你要见遍计所执相是毕竟空的,这叫做悟道,是这样讲,是这么讲的。见到遍计所执相,遍计所执相就是空;见到空,这叫做见道,就是得无生法忍。初得无生法忍,就是十地的初地,即初极喜地,就这样子。继续地向前修行呢,初地、二地,乃至第十地,到佛地,就是圆满了,是这样说的。不是说见到那个自证分。那自证分是有了,是有。

  

  现在是说,是毕竟空,看到那个毕竟空。那个毕竟空是什么呢?妄想无性,就是你那个妄想,你那虚妄分别心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,就是这个。说我现在看见高山,这个高山是毕竟空的。当然我刚才说,我还没有详细说。这个高山是大家都看见了,不是你一个人看花眼了,看见一个高山。大家都看见这个大海了,但是在唯识的道理说,我看见的这个大海,这个大海是毕竟空的。那就是……,你若能见到这个毕竟空,那就是见道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它没有说「要见到那个自证分」,不是!不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自证分」那个话的意思是什么?就是心的体性。我看见这里有个窗户,这个「见」是见分,这个见从那儿来的?从那个识的体出来的,那个识体发出来一个见的作用,那个识体本身就叫「自证分」,是这个意思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明白一点说,那个就是「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」,就是这句话。就是那一念心是常住的,一直地是常住,常住不坏的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问:所谓自证分就是能够检查、能够认识见分的作用……

  

  答:其实在来说呢,这句话若我……,我以前也是学习过这样的说法,但是我现在不同意这个说法。「能够认识见分的作用」,实在就是第六识它能够反缘自己,「我现在在思惟什么什么事?我思惟的对不对呢?」我再重新检查一下,这都是第六识,这是这样。

  

  问:所以静坐的时候在那里打妄想,你好像还有一个觉知,能够察觉自己在打妄想,那个就是自证分的作用。我们每天都在用的,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问:我们八个识都有四分,见分、相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。证自证分的作用就是检查自证分,检查你悟得对不对,

  

  答:这很重要。「检查你悟得对不对」,那就是智慧的作用,智慧才能够这样子,而不是自证分本身有这个作用。我们检查对不对,这件事是要继续不断地学习经论;经论是佛菩萨说的话,佛菩萨说到这个修行的境界。说到这里,你这样学习,慢慢地也就成就了一个智慧。这个智慧是最宝贵的,不是那个「证自证分」。证自证分是本来有的,本来就是这样子。本来这样,你本来你得道了吗?你得无生法忍了吗?不是的!是要经过修行的。

  

  问: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悟,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问:要去找我们的师父去印证一下,我们到底开悟了没有?可是我们了解唯识学之后,可以自己检查,检查自证分所悟是真的悟,还是耽误的误?那是证自证分的作用。

  

  答:「证自证分」本身没有这个力量!我现在观一切法……,我看见这里有一个大海了,我看得对不对?证自证分说什么?证自证分什么也不会说!要需要学习佛菩萨的智慧才会说话,应该是这么样说。

  

  问: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都称为见分。自证分检查见分,证自证分检查自证分,我们要认识见分的作用就是靠自证分。所以我们静坐时,你怎么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呢?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昏沈了?那就是自证分的作用。

  

  答:这个自证分知道自己打妄想了,知道自己昏沈了,又怎么的呢?我看,它无可奈何,还是要打妄想,还是要昏沈。

  

  问:证自证分就更微细了,没有得定的人不能够体察还有一个觉察力在看自证分,那个就是证知证分。证就是证知、证明;自证分证知我们自体上见分的作用,我们称为自证分。证知自证分的作用,我们就称为证自证分。(这下面提出个问题)见到自证分,就是唯识中所谓的悟道吗?

  

  答:不是的,不是!我们读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。这个自证分还存在吗?自证分是有真实性的吗?那个时候,证自证分还能检查你在昏沈吗?你是打妄想?它有这个作用吗?我们看见……,由读《金刚经》的时候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若见诸相非相,这就是开悟了,就是悟道了,就是得初欢喜地了,应该是这么说。没有说你见到自证分就是开悟了,没有这句话,没有这句话的。所以「见到自证分就是唯识中所谓的悟道吗?」不是,唯识也没有这么说。唯识说的是说:观察遍计所执性是毕竟空,那叫做「悟道」。也就是要这样修行,没有说见到自证分是悟道,没有这句话。

  

  问:静坐中知道自己在打妄想,是正知觉察自己忘失所缘境的作用。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问:这个作用可以说是自证分的作用吗?

  

  答:不是。是你的心的作用,就是自己反省自己的一个作用。也是你学习止观的书上告诉你这样是昏沈了,这样是打妄想了,这是散乱、这是掉举,这样告诉你。你要常常警觉自己,要正知,我现在是昏沈了、我现在是散乱了,这是止观的书告诉我们这样子。告诉这样,我们就这样子反省自己,还是你心的作用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这个作用可以说是自证分的作用?」其实也不必这么讲。说是自证分作用也是可以,但是,不是这样就是悟道。

  

  问:或应说是正法相应的善心所的作用?

  

  答:也可以,这么说也可以。

  

  问:因为其中还是不离相、见二分了;打妄想为所缘,觉知为能缘。

  

  答:这还是二分虚妄分别境界,所以不能说那是开悟。

  

  问:唯识学中,有悟字的定义是什么?

  

  答:悟字的定义,就是知道是唯心所现,知道唯心所现是毕竟空,这是悟的意思。但是你又能转变自己,知道空的智慧逐渐增长,得到根本无分别智,那就是成道了,这样意思。

  

  问:若是以禅宗所说的悟来配属,是不是应该指证得无分别智,契入真如理性而说的?

  

  答:我们有一点误会,我们中国佛教的不幸,就误会,禅宗所说。我们应该说:佛所说!应该这么说。佛所说的,或者是观世音菩萨说的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说的,这些圣人所说的。这是佛所印证的,他们是得圣道了,其他的人说什么话可以做根据吗?可以做根据吗?我认为六祖,我们说他开悟了,其实《六祖坛经》若我来看呢,都不能为凭的,不足为凭。我们只能够学习佛菩萨的经论,这我们可以学习,其他的人说话,我们看看可以。

  

  说是六祖开悟了,这谁说的这句话?不是佛说的。都是那禅宗学者的笔录,他那笔记上写出来说六祖开悟了。其实这不是佛说的,我们只是听一听就算了,应该这么说。我这样说,好像我太狂妄了,怎么可以这样讲话呢?但是我这么讲话,可能会不犯错误。你完全去读一读六祖大师他说的那些话,西方净土、东方净土……,六祖坛经说那话?那看出来,看出来六祖大师读经很少,他读经很少。他就是明白了,是有一点……,我们说他算是开悟吧,这样子还可以。我们怎么可以拿他的话当佛的话来讲?和佛的话相等的看法,那都不大……,我看有问题啊!应该这么说。其他的算是禅宗的人,更不要说了。顶多就客气一点,可以看看,可以参考参考,就够了,这已经很好,已经很尊重他了。若说禅宗所说,这句话说得太过头了。我们应该说是《华严经》这么说、《法华经》这么说、《解深密经》这么说,这样说这句话有分量,因为这是佛说的,我们应该这样讲才对。

  

  若以禅宗的话来说,其实这些话那是禅宗说的?这都是经论上说的话,这句话是经论上说的话。「证得无分别智,契入真如理性」而说的,这是经论上说的,不是禅宗说的。禅宗也是根据经论说,那句话还好一点。如果不根据经论说,我说的!你说的,就丢到垃圾桶去,应该这样讲。我说这话,你们欢喜不欢喜?可能就不欢喜了。有佛菩萨的圣言量,我们为什么不根据这个来学习佛法呢?说是你开悟了,是开悟、没开悟?究竟开悟、没开悟,还不一定啊!我们怎么能够根据他的话来决定事情呢?

  

  问:问题四、定与见道二者不同,是应再详细分别。

  

  答:对!「定」是通于凡圣的;通于凡夫,也通于圣人。就是有禅定的人,这个人只是有禅定,但是他还是凡夫,还有这个事情。「见道」,是有一点定,但同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