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2

  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若有化人作化人,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化人無有實事而不空。是空及化人二事,不合不散;以空空故空,不應分別是空是化。何以故?是二事等,空中不可得,所謂是空是化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色即是化,受想行識即是化,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。

  

  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若有化人作化人」,這下面是第二科。前邊是第一科,因上品法性平等論化衆生義,就是教化衆生的意思就是這麼回事。就是衆生也的確也是因緣所生,也是自性空,是沒有衆生可度的,你若說去度化衆生,這不是一個戲論嗎?就是等于是有衆生可度,那不是戲論了嗎?但是現在說,衆生不知道自性空,所以佛菩薩就告訴他是自性空,叫他覺悟這件事,就是這樣,就叫做度衆生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下面第二科「正論諸法如化」,這一品的題目叫做〈如化品〉,這一品的正義「如化」,怎麼叫做「如化」呢?這才開始來說明這諸法如化的道理。分四科,第一科「明一切法如化無分別」,一切法如化,就沒有分別了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若有化人作化人,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?」佛招呼須菩提。「于汝意雲何?」你心裏面怎麼想?「若有化人作化人」,就是假設有一個人不是父母所生,是神通變化的一個人;變化出這個人,又變化出來一個人。這個人「是化頗有實事」,這個化人可能有個真實的事情,那件真實事是「不空」的嗎?他有一件事是不空的嗎?「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」須菩提回答說:不是的,世尊!不是。「是化人無有實事而不空」,這個化人的眼耳鼻舌身意,所有的沒有一件事不是空的,都是假的、都是空的。

  

  「是空及化人二事,不合不散;以空空故空」。「是空」,就是這個化人他沒有真實事,叫做「空」。「及化人」,就是神通變化的人,再變化一個人。這兩個:一個空、一個化人。「二」是這兩件事。「不合不散」,這個「合」和「散」怎麼講呢?就是此一樣事、彼一樣事,各有各的體性,把它們合在一起,叫「合」;現在又把它分散,那麼叫做「散」。現在這個化人和空這兩件事;「空」也本身沒有體性,「化人」也沒有體性;所以沒有體性可合、也沒有體性可離散的,都是沒有體性、都是自性空的。「以空空故空」,這個「空」是自性空,所以說它是空的,就是這麼講。「不應分別是空是化」,你不要分別這個「空」有它的體性,這個「化」也有它的體性,它們兩個是兩回事,不要這麼分別。

  

  「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呢?「是二事等,空中不可得」,這兩件事:這個空和化人這兩件事是平等的,都是自性空的,沒有實性可得的。「所謂是空是化」,不可以說:這空有空的體性,化人有化人的體性,你不可以這麼講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爲什麼呢?「須菩提!色即是化,受想行識即是化,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」,這是指出來這個化的情形。說我們人的身體裏面,有色、有地水火風的色,那也是化,不是真實有體性的。受想行識也是化,也不是有真實體性的,都是虛妄的,都是這樣子,不是真實有體性。

  

  「有體性」這句話,譬如說我們說一件事,我剛才說:「這屋子裏有一條龍在飛」;有一條龍在飛,大家一看,這屋子裏沒有龍嘛!你說空話、說謊話嘛!一點都不看見有龍的體性在這裏,這是沒有體性的。但是我現在說:「我們這屋裏有這麼多人」,那我這句話沒有說謊話,那就是我們都能看見,是有這個人,都是有體性的。那麼什麼叫做「有體性」?就是我說這屋裏有條龍,這是空話,是沒有體性的;若說人,這是有體性。現在這上面說的都是「化」,都是虛妄的、是沒有體性的;現在說就是我們人也都是「化」,沒有體性的,他沒有真實性的,都是虛妄的。但是這個事情我們就很難接受,人是有體性的嘛!怎麼能說沒有呢?這是一件事。這個地方是用「化」做譬喻,「化」,所以是沒有體性。

  

  但是若用做夢做譬喻說這個體性,說是我們做夢的時候,有人請我吃飯,吃得很香、吃的是包子、吃的是餃子、還吃很多菜,是有體性的!我嘴裏頭嘗到味道了,還用牙咬嘛!是有體性的,就是一點也不感覺到是空的!但是夢醒了的時候,肚子還是空的,那這就叫做沒有體性;我們認爲是有體性,實在是沒有體性。我們現在感覺這身體有這一大塊,這不是真實的?不是,這是我們內心的分別;我們感覺有體性是內心的分別,不是真實有體性,所以叫「無體性」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

  「色即是化」,都是虛妄的,沒有體性的。「受想行識即是化」,也是虛妄分別,也是沒有體性的,這樣意思。「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」,佛這句話說得厲害了;就是不要說凡夫的色受想行識是化、是空無體性的、是不真實,就是佛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乃至佛的聖境,這「一切種智」,這是佛的境界,它也是因緣所生法,它也是自性空;在自性空中一切種智不可得,也是畢竟空寂的,也是這樣子。

  

  再重說一句:我們說做夢,夢的事是沒有體性的,但是在做夢的時候「真實不虛」,並不是沒有!是有的。說我們眼睛看見這一切境界也是空無所有的,但是也是有,是有,也都是有,就是空有不二,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;所以叫做「即是化」,是這樣子。但是雖然是空,這下面有提,我們也還不能搞錯了,爲什麼譬如說是他做龍了呢?爲什麼這個人做人了呢?那個人做狗了呢?那個人或者生到天上去呢?都是空的,但是還是有因緣的,它還是不亂的,不是一點沒有道理的;就是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乃至修出世間的聖道,也是有因有果的,但是這些事情都是空的,就是這樣意思。「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」。佛這樣子開示了我們,我們應該這樣學習,就是要修止觀才有效;不修止觀、也就是用嘴說說就算了,一點作用也沒有。

  

  這是前面第一段「明一切法如化無分別」,都是如化、都是空無有實、都是無分別的、無差別的境界。下面第二段就是「明一切法如化有差別」,前面是無差別;這裏說有差別。

  

 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世間法是化,出世間法亦複是化不?所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聖道分、叁解脫門、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,並諸法果及賢聖人,所謂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、諸佛世尊,是法亦是化不?佛告須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,于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,有辟支佛法變化,有菩薩摩诃薩法變化,有諸佛法變化,有煩惱法變化,有業因緣法變化。以是因緣故,須菩提!一切法皆是變化。

  

  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世間法是化,出世間法亦複是化不?」這下面的意思就是世間法是凡夫虛妄境界,說它沒有真實性,我們可以接受;說出世間的聖道乃至到佛的境界,這是非常尊貴的事情,也都是空的嗎?有這個味道、有這個意思。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世間法是化,出世間法亦複是化不?」是化嗎?出世間法也應該是化?這就是有這麼一個問。

  

  「所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聖道分」,這是修叁十七道品可以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可以得這樣。「叁解脫門」:空解脫門、無願解脫門、無相解脫門。「空解脫門」簡單解釋一下,就是色受想行識裏我不可得,就是我空,這是「空解脫門」。我不可得,但是還是有色受想行識的;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,還有老病死的這些境界,令我們苦惱,我們歡喜這件事嗎?我們對它不歡喜,叫「無願解脫門」。當然你要作如是觀:思惟它是無常、思惟它不淨、思惟它是老病死、思惟它令我們苦惱,若是一有點兒不對立刻就要痛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各地方一有痛,這個身體就是令我們有這個問題,所以我們對它會有歡喜心?我們生厭離心,所以叫做「無願解脫門」。舊的翻譯翻個「無作」,也是無願的意思,心裏面不歡喜、生厭離心。

  

  生厭離心這件事,就這麼一講還不太有道理;是要在奢摩他裏面思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有老病死;它一有病了,使令我們很苦啊!我再不要有這種事情!譬如我們生到天上去就沒有這些事,不會有病的,不會有老病的問題。我們若得了聖道、得了阿羅漢以上,有了這個化身,那是不思議變異生死的境界、是無量壽,不老、也不病、也不死,那個身體,就把這老病死的身體棄舍了,永久再也沒有老病死了,好不好?我們出家人應該思惟這件事。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老病死,他一有病了,使令我們很苦啊!我們對它生厭離心,不要愛這個身體;當然你還不能夠……,虐待它也不可以,要依靠它修學聖道的!你不能夠虐待它,還要將就,保護它的;但是要生厭離心,生厭離心,我們就能夠修學聖道,應該這樣。但是要知道這件事、這個東西是個……,真是很矛盾啊!還不能棄舍它,但是要生厭離心。這樣我們修學戒定慧、你修止觀、修奢摩他,他容易相應,你修毗缽舍那也容易相應;你若愛著這個身體,那就不行,你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就不相應了。哎呀!這個身體不能令它辛苦!叫我靜坐半小時還可以,靜坐叁十五分鍾我腿疼,那就不可以!我不可以這樣子;今天吃飯,你做得沒有營養,不可以!這個分別心很多,就是愛著這個身體!但是這個身體還是要將就它一點。

  

  但是若我們修「空解脫門、無願解脫門」,還有一個「無相解脫門」;先修空解脫門--修無我觀,等到修法空觀的時候,先有個「無願解脫門」,先要在奢摩他裏面、在禅定裏面思惟這個身體可惡、生厭離心,然後觀色受想行識都是畢竟空寂的,無色受想行識,這叫「無相解脫門」,這叫「叁解脫門」。修叁解脫門,這樣子當然也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得阿羅漢道。當然叁十七道品、叁解脫門也通于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