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若有化人作化人,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化人无有实事而不空。是空及化人二事,不合不散;以空空故空,不应分别是空是化。何以故?是二事等,空中不可得,所谓是空是化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色即是化,受想行识即是化,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。
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若有化人作化人」,这下面是第二科。前边是第一科,因上品法性平等论化众生义,就是教化众生的意思就是这么回事。就是众生也的确也是因缘所生,也是自性空,是没有众生可度的,你若说去度化众生,这不是一个戏论吗?就是等于是有众生可度,那不是戏论了吗?但是现在说,众生不知道自性空,所以佛菩萨就告诉他是自性空,叫他觉悟这件事,就是这样,就叫做度众生,是这样意思。
这下面第二科「正论诸法如化」,这一品的题目叫做〈如化品〉,这一品的正义「如化」,怎么叫做「如化」呢?这才开始来说明这诸法如化的道理。分四科,第一科「明一切法如化无分别」,一切法如化,就没有分别了,是这个意思。
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若有化人作化人,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?」佛招呼须菩提。「于汝意云何?」你心里面怎么想?「若有化人作化人」,就是假设有一个人不是父母所生,是神通变化的一个人;变化出这个人,又变化出来一个人。这个人「是化颇有实事」,这个化人可能有个真实的事情,那件真实事是「不空」的吗?他有一件事是不空的吗?「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」须菩提回答说:不是的,世尊!不是。「是化人无有实事而不空」,这个化人的眼耳鼻舌身意,所有的没有一件事不是空的,都是假的、都是空的。
「是空及化人二事,不合不散;以空空故空」。「是空」,就是这个化人他没有真实事,叫做「空」。「及化人」,就是神通变化的人,再变化一个人。这两个:一个空、一个化人。「二」是这两件事。「不合不散」,这个「合」和「散」怎么讲呢?就是此一样事、彼一样事,各有各的体性,把它们合在一起,叫「合」;现在又把它分散,那么叫做「散」。现在这个化人和空这两件事;「空」也本身没有体性,「化人」也没有体性;所以没有体性可合、也没有体性可离散的,都是没有体性、都是自性空的。「以空空故空」,这个「空」是自性空,所以说它是空的,就是这么讲。「不应分别是空是化」,你不要分别这个「空」有它的体性,这个「化」也有它的体性,它们两个是两回事,不要这么分别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理由呢?「是二事等,空中不可得」,这两件事:这个空和化人这两件事是平等的,都是自性空的,没有实性可得的。「所谓是空是化」,不可以说:这空有空的体性,化人有化人的体性,你不可以这么讲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为什么呢?「须菩提!色即是化,受想行识即是化,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」,这是指出来这个化的情形。说我们人的身体里面,有色、有地水火风的色,那也是化,不是真实有体性的。受想行识也是化,也不是有真实体性的,都是虚妄的,都是这样子,不是真实有体性。
「有体性」这句话,譬如说我们说一件事,我刚才说:「这屋子里有一条龙在飞」;有一条龙在飞,大家一看,这屋子里没有龙嘛!你说空话、说谎话嘛!一点都不看见有龙的体性在这里,这是没有体性的。但是我现在说:「我们这屋里有这么多人」,那我这句话没有说谎话,那就是我们都能看见,是有这个人,都是有体性的。那么什么叫做「有体性」?就是我说这屋里有条龙,这是空话,是没有体性的;若说人,这是有体性。现在这上面说的都是「化」,都是虚妄的、是没有体性的;现在说就是我们人也都是「化」,没有体性的,他没有真实性的,都是虚妄的。但是这个事情我们就很难接受,人是有体性的嘛!怎么能说没有呢?这是一件事。这个地方是用「化」做譬喻,「化」,所以是没有体性。
但是若用做梦做譬喻说这个体性,说是我们做梦的时候,有人请我吃饭,吃得很香、吃的是包子、吃的是饺子、还吃很多菜,是有体性的!我嘴里头尝到味道了,还用牙咬嘛!是有体性的,就是一点也不感觉到是空的!但是梦醒了的时候,肚子还是空的,那这就叫做没有体性;我们认为是有体性,实在是没有体性。我们现在感觉这身体有这一大块,这不是真实的?不是,这是我们内心的分别;我们感觉有体性是内心的分别,不是真实有体性,所以叫「无体性」,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「色即是化」,都是虚妄的,没有体性的。「受想行识即是化」,也是虚妄分别,也是没有体性的,这样意思。「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」,佛这句话说得厉害了;就是不要说凡夫的色受想行识是化、是空无体性的、是不真实,就是佛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乃至佛的圣境,这「一切种智」,这是佛的境界,它也是因缘所生法,它也是自性空;在自性空中一切种智不可得,也是毕竟空寂的,也是这样子。
再重说一句:我们说做梦,梦的事是没有体性的,但是在做梦的时候「真实不虚」,并不是没有!是有的。说我们眼睛看见这一切境界也是空无所有的,但是也是有,是有,也都是有,就是空有不二,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;所以叫做「即是化」,是这样子。但是虽然是空,这下面有提,我们也还不能搞错了,为什么譬如说是他做龙了呢?为什么这个人做人了呢?那个人做狗了呢?那个人或者生到天上去呢?都是空的,但是还是有因缘的,它还是不乱的,不是一点没有道理的;就是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乃至修出世间的圣道,也是有因有果的,但是这些事情都是空的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」。佛这样子开示了我们,我们应该这样学习,就是要修止观才有效;不修止观、也就是用嘴说说就算了,一点作用也没有。
这是前面第一段「明一切法如化无分别」,都是如化、都是空无有实、都是无分别的、无差别的境界。下面第二段就是「明一切法如化有差别」,前面是无差别;这里说有差别。
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世间法是化,出世间法亦复是化不?所谓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分、八圣道分、三解脱门、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,并诸法果及贤圣人,所谓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、诸佛世尊,是法亦是化不?佛告须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,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,有辟支佛法变化,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,有诸佛法变化,有烦恼法变化,有业因缘法变化。以是因缘故,须菩提!一切法皆是变化。
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世间法是化,出世间法亦复是化不?」这下面的意思就是世间法是凡夫虚妄境界,说它没有真实性,我们可以接受;说出世间的圣道乃至到佛的境界,这是非常尊贵的事情,也都是空的吗?有这个味道、有这个意思。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世间法是化,出世间法亦复是化不?」是化吗?出世间法也应该是化?这就是有这么一个问。
「所谓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分、八圣道分」,这是修三十七道品可以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,可以得这样。「三解脱门」:空解脱门、无愿解脱门、无相解脱门。「空解脱门」简单解释一下,就是色受想行识里我不可得,就是我空,这是「空解脱门」。我不可得,但是还是有色受想行识的;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,还有老病死的这些境界,令我们苦恼,我们欢喜这件事吗?我们对它不欢喜,叫「无愿解脱门」。当然你要作如是观:思惟它是无常、思惟它不净、思惟它是老病死、思惟它令我们苦恼,若是一有点儿不对立刻就要痛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各地方一有痛,这个身体就是令我们有这个问题,所以我们对它会有欢喜心?我们生厌离心,所以叫做「无愿解脱门」。旧的翻译翻个「无作」,也是无愿的意思,心里面不欢喜、生厌离心。
生厌离心这件事,就这么一讲还不太有道理;是要在奢摩他里面思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有老病死;它一有病了,使令我们很苦啊!我再不要有这种事情!譬如我们生到天上去就没有这些事,不会有病的,不会有老病的问题。我们若得了圣道、得了阿罗汉以上,有了这个化身,那是不思议变异生死的境界、是无量寿,不老、也不病、也不死,那个身体,就把这老病死的身体弃舍了,永久再也没有老病死了,好不好?我们出家人应该思惟这件事。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老病死,他一有病了,使令我们很苦啊!我们对它生厌离心,不要爱这个身体;当然你还不能够……,虐待它也不可以,要依靠它修学圣道的!你不能够虐待它,还要将就,保护它的;但是要生厌离心,生厌离心,我们就能够修学圣道,应该这样。但是要知道这件事、这个东西是个……,真是很矛盾啊!还不能弃舍它,但是要生厌离心。这样我们修学戒定慧、你修止观、修奢摩他,他容易相应,你修毗钵舍那也容易相应;你若爱着这个身体,那就不行,你奢摩他、毗钵舍那就不相应了。哎呀!这个身体不能令它辛苦!叫我静坐半小时还可以,静坐三十五分钟我腿疼,那就不可以!我不可以这样子;今天吃饭,你做得没有营养,不可以!这个分别心很多,就是爱着这个身体!但是这个身体还是要将就它一点。
但是若我们修「空解脱门、无愿解脱门」,还有一个「无相解脱门」;先修空解脱门--修无我观,等到修法空观的时候,先有个「无愿解脱门」,先要在奢摩他里面、在禅定里面思惟这个身体可恶、生厌离心,然后观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寂的,无色受想行识,这叫「无相解脱门」,这叫「三解脱门」。修三解脱门,这样子当然也可以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得阿罗汉道。当然三十七道品、三解脱门也通于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