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2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乘。这前面是声闻人,是小乘佛教学者修行的法门。

  

  「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」,那么这是大乘佛教学者学习六波罗蜜而后成就的境界。「并诸法果」,譬如说初地;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那叫「诸法果」。「及贤圣人」,这里面也有贤人、也有圣人。「所谓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、诸佛」,菩萨是因、佛是果。前面是约法说,后面是约人说。「诸佛世尊,是法亦是化不?」那么须菩提尊者的意思:这个是太尊贵了,我们佛教徒修行的这个事情,这也是都是虚妄的?都是空的?是吗?这样问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」。前面这样问;须菩提尊者应该是知道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所生,所以都是自性空,所以都是化,应该是这么说。那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?是为初发心菩萨问的,初发心菩萨佛法学得不多,很多的事情还是不太明白的,所以为初发心菩萨请问这个问题。「佛告须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」。都是因缘所生法,都是不真实的;虽然不真实,你若做善就得善报,做恶就得恶报;你若修学三十七道品、三解脱门,也可以得无生法忍,也可以得阿罗汉道的,也是可以这样的。但是得,也是无所得,还是这样意思。所以「佛告须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。」

  

  「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,有辟支佛法变化,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,有诸佛法的变化」,这就有差别了。「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」,就是声闻人闻佛的法音,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,这是声闻人;他们学习三十七道品,就能转变凡夫的身口意的虚妄分别,逐渐、逐渐地就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,这就是「声闻法的变化」。「有辟支佛法的变化」,就是学习十二因缘,观一切法是缘起的;阿罗汉也是观一切法缘起,但是辟支佛种的善根比阿罗汉、比声闻人栽培的善根更广大,所以他的智慧高过阿罗汉。他就是观十二缘起,观这缘起法得悟辟支佛道,那就是「辟支佛法的变化」。「有菩萨摩诃萨法的变化」,那就是十地菩萨,发无上菩提心,得无生法忍以后,从十地的变化,有各式各样的变化。「有诸佛法变化」,十地菩萨最后得无上菩提就是佛,这时候有佛的境界,这叫「佛法变化」。这前面是约人说;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和佛,这是约人说。

  

  下面呢,「有烦恼法变化,有业因缘法变化。以是因缘故,须菩提!一切法皆是变化」,这个地方单独说,「有烦恼法变化」。这个凡夫就是有烦恼法的变化。「烦恼」,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,烦恼的变化。爱烦恼、见烦恼,见烦恼就是我,有我、我所的执着;这样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了。那么烦恼本身也种种的变化,它又会变化出来业力,或者造善业、或者造恶业、或者出世间的无漏业,这是业的变化。

  

  「以是因缘故,须菩提!一切法皆是变化」,有业因缘法的变化,那么有世间的有漏业、有出世间的无漏业,所以有不同的变化。「须菩提!一切法就都是变化」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是变化,就都是虚妄的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

  

  这是第二科,就是「明一切法如化有差别」。现在下面第三科「明涅槃不如化」。

  

  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是诸烦恼断,所谓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、佛道,断诸烦恼习,皆是变化不?佛告须菩提:若有法生灭相者,皆是变化。须菩提言:世尊!何等法非变化?佛言:若法无生无灭,是非变化。须菩提言: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?佛言:无诳相涅槃,是法非变化。

  

  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是诸烦恼断,所谓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、佛道,断诸烦恼习,皆是变化不?」这个地方呢,下面这一段文指涅槃说的,涅槃是不如化,不是虚妄的,是真实的,说这个意思。「是诸烦恼断」,这么多的圣人都是断烦恼,要断烦恼才能见到真如理,见到我空真如、法空真如,这时候才可以名之为圣人。这个「是诸烦恼」的断灭了以后,是谁呢?「所谓须陀洹果」。「须陀洹果」把这个见烦恼,就是分别我执断了;这个俱生我执和爱烦恼,他还没断。「斯陀含果」呢,就是在须陀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断了爱烦恼,但是也没有断完。「阿那含果」就是三果圣人,他把欲界的爱烦恼完全消除了。「阿罗汉果」,就是三果圣人继续修四念处、修八正道,就是把色界、无色界的这些爱烦恼和俱生我执都消除了,就得四果阿罗汉了。「辟支佛」,辟支佛这个独觉的圣人出在无佛世的时候,他不需要有老师的教导,他自己正忆念、正思惟,有禅定的功夫,断除了这见烦恼、爱烦恼,得辟支佛道。「佛道」,这就是高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,就是得无上菩提的,这是「佛道」。「断诸烦恼习」,这个辟支佛……,阿罗汉是断烦恼,没有断习,辟支佛断除去多少的烦恼习,这个佛是全面的,一切的烦恼、一切的习气完全消除,究竟清净了。这样子,这些圣者见到涅槃的境界,「皆是变化不?」他也都是因缘生法,也是虚妄的吗?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:若有法生灭相者,皆是变化」,若是这件事有生、有灭,由无而有、由有而无,有生、有灭的,那件事就都是虚妄的、都是变化的、都是空的。「须菩提言:世尊!何等法非变化」呢?有生灭的是变化,那么什么是不是变化的?「佛言:若法无生无灭,是非变化」,那就不虚妄了。「须菩提言: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?佛言:无诳相涅槃,是法非变化。」这个涅槃是没有虚妄相、不欺诳的,那它不是变化,它是真实不虚的,是这样意思。这个意思就是,譬如说我们受持五戒,我们受持得很清净,那么我们这个时候不放逸,我们不和一般人,不持戒的人放逸;我们相信善恶果报,我们不放逸,我们持戒清净、很谨慎自己,这样子拘谨使令自己持戒清净;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就是希望将来得好的果报。那么这样子真能够持戒清净,将来也就会没有白辛苦,是会得到果报了,或者来人间富贵,或者生到天上去富贵,那我们没有白辛苦。但是,你所得的果报到时候又无常了,那么你以前那个……,一无常了以后,你以前受持这个……,杀、盗、淫、妄,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现在落了一场空,这个果报没有了,心里面还是有点不舒服,有一点不舒服,有一点不舒服。我们说:那我以前……,这也不是令我能完全满意的呀!我希望的要更好一点,但是不能满你愿的,所以有一点欺诳性,有点欺诳性。

  

  但是我们得到涅槃呢,没有这个欺诳相,是永久存在,再不会「涅槃也坏了!」没有这回事,所以涅槃是没有欺诳相。「是法非变化」,这件事是不欺诳的、不虚妄的。我们听见这句话,我们心里面可能会舒服了一点,「喔!得了涅槃以后,是常住不坏的!」我们永久的在涅槃那里安乐住,这个我们心情舒服一点。但是下面又说了,涅槃也是如化。

  

  世尊!如佛自说诸法平等,非声闻作,非辟支佛作,非诸菩萨摩诃萨作,非诸佛作,有佛无佛,诸法性常空,性空即是涅槃;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?佛告须菩提:如是如是!诸法平等,非声闻所作,乃至性空即是涅槃。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,心则惊怖。为是新发意菩萨故,分别生灭者如化,不生不灭者不如化。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性空?佛告须菩提:诸法本有今无耶?

  

  「世尊!如佛自说诸法平等,非声闻作,非辟支佛作,非诸菩萨摩诃萨作,非诸佛作,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,性空即是涅槃」,这一切法都是自性空;这个自性空,也不是声闻作的,也不是辟支佛造作的,也不是诸菩萨摩诃萨作的,也不是诸佛作的。就是有佛也是这样子,无佛也是这样子。诸法性,一切法因缘生法,它都是自性空的;不是今天空、明天就不空,不是;常是性空的,那个性空就是涅槃。譬如色受想行识是自性空、是常性空,色受想行识就是涅槃;乃至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法统统都是涅槃的境界。

  

  这样说,「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?」一切法都是平等的;为什么说涅槃不如化,其他法就如化呢?说得不平等呢?「佛告须菩提:如是如是!」你说得对,是这样意思,诸法是平等的,「非声闻所作,乃至性空即是涅槃」。「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」,说涅槃也如化呢,「心则惊怖」,那这个新发意菩萨心就有点恐怖了。「为是新发意菩萨故,分别生灭者如化」,这新发意菩萨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东西作我最后的依止处,这样我才满意;我最后没有依止处了,所有的都是空了,我一无所得啊!那我何必要修行呢?这是有这个问题。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?现在佛说:「为是新发意菩萨故,分别生灭者如化,不生不灭者不如化」,生灭是虚妄的,涅槃是不生灭的,它是真实不虚的;为新发意菩萨这么讲,这样新发意菩萨心就可以安心的修学圣道了。

  

  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性空?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:诸法的真实相,可以因为人的问题改变,不说真实相吗?可以为新发意菩萨就这样讲话?可以这样说吗?那诸法的真实相不因为人情而有变化,应该这样讲嘛!喔,说这个人是新发意、那个是久发意;为久发意菩萨这样讲,为新发意菩萨这样讲,那诸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有这个问题了。现在这是说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性空?」那么这个新发意菩萨不能够接受涅槃也如化。佛就说:涅槃是不如化,为他说。那么诸法自性空的道理是平等的,平等的怎么能教新发意菩萨也明白诸法自性空的道理呢?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:诸法本有今无耶?」一切法原来是「有」的,因为我们修学圣道,就把这个「有」变成没有了吗?是这样的吗?就说这么一句话,叫新发意菩萨自己去思惟,他就明白一切法是自性空,一切法本来都是没有的,由因缘而有;因缘而有、而后又没有了,又恢复到本来面目,本来是毕竟空的嘛!后来又恢复到自性空,你并没有失掉啊!说原来有,我因为修学圣道就变成没有了,那就是令你失望了。但是事实上本来是毕竟空的嘛,那么现在还是恢复这个自性空,那有什么失望的呢?你有什么害怕的地方呢?「诸法本有今无耶?」就说这么一句。诸法本来是有,现在没有了令你失望?现在你想一想,是这样子吗?不是,本来就是自性空的。说这个房子原来就是有的?不是,原来是没有的,后来有因缘,才造这个房子。这样说,以后房子又坏了;坏了,本来是没有嘛,所以坏了也没有关系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现在佛菩萨的意思,我们在《摄大乘论》上……,所以感觉《摄大乘论》应该学习,要学习《摄大乘论》。它就说这个意思:一切法本来都是自性空的,那么我们学习佛法,我们是干什么?我们成就两件事:第一件事,破除我们的颠倒分别这件事,要破除这件事。我们现在,如果是不修学止观;就算是我们学习佛法,你都能做大法师讲经了,你若不修止观,还是虚妄分别,遇见一切境界还是原来样,就是虚妄分别,就是颠倒迷惑啊!现在学习圣道的时候,就把这颠倒迷惑取消,就是要成就这件事,成就这件事以后,这是一件事。

  

  第二件事呢,成就了清净的无分别智。清净的无分别智,就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是无分别的。无分别就是离名言的;有分别就是有名言。有名言,所以心里有分别。有分别的时候,你不能证悟第一义谛的,不能。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生,这就是心里面思惟分别;但是你也修毗钵舍那的思惟分别,也修奢摩他的无分别住。初开始修奢摩他的无分别住的时候,是以世俗谛为所缘境,譬如说用出入息做所缘境,或者是用脐轮做所缘境,或者是光明做所缘境也可以;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都可以做所缘境,在那里明静而住,那么叫做奢摩他止。但是修了毗钵舍那以后,观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时候,以毕竟空为奢摩他的所缘境,在毕竟空上无分别住。这样子呢,以毕竟空为无分别住,这是奢摩他。同时又修毗钵舍那观,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妄的,是因缘有的、是自性空的,就是这么重复不断地这样思惟分别。久了呢,我们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,心里就不迷惑、不虚妄分别,这都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你就是这个毕竟空寂这个智慧成就了,与那个毕竟空相应的时候,无分别住,所以叫做「如如、如如智相应,名之为圣」,就是圣者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但是你常常地这样用功修行;常常这样用功修行,这个阿罗汉入无余涅槃,在《大毗婆沙论》,小乘的这些《阿毗达磨论》上解释的话,阿罗汉入无余涅槃,那说的就使令我们有点失望了,就是……这一念心就是灭了,这明了性的心灭了,所成就的智慧都灭了,就是由有而无了。那也可以这么讲:「诸法本有今无耶?」本来就是没有的,也可以这么解释。这个大乘佛教不这样解释,大乘佛教呢,就是如如智和如如相应了,是永久的存在的。过去佛、十方一切佛都是这样子,都是成就了那清净无分别智,在如如那里寂静住;释迦佛也是这样子、药师佛也是这样子、弥勒佛也是这样子,一切佛都是这样,没有名相差别的。在如如上是无差别的。但如如智可是不同,如如智是有为法,是你经过长时修行相应了成就的这个智慧。成就这个智慧的时候,他还有大悲心,所以一切众生的苦感动了佛菩萨。佛菩萨也主动地来到世间教化众生,名之为释迦牟尼佛、名之为弥勒菩萨、名之为弥勒佛、名之为观世音菩萨、名之为文殊师利菩萨,就是这样子由感示应,普度众生的,这和小乘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不一样。

  

  如何教化这新发意菩萨,就是告诉他这句话:「诸法本有今无耶?」一切法本来就是毕竟空寂的,不是现在因为修行使令空了,不是。只是灭除我们的颠倒分别,但是我们成就了清净的无分别的戒定慧,是以前所没有的,这是我们创造的;原来没有,现在创造了。创造这件事呢,在大乘佛法里来说,这个是常住的,但是它是有为法,可是你可以常住地在那个如如那里寂静住,是这样意思。若是再多说几句呢,就是菩萨从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一直地大慈大悲广度众生,成就了无量的福德、无量的智慧,也有甚深的三昧,无量功德庄严这个无分别智,完全安住在如如那里,就是这样子的境界,和阿罗汉不同,不一样的。

  

  我们今天有因缘到这儿来,是要感谢心道大和尚的心量广大、大慈大悲,阿弥陀佛!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