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2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乘。這前面是聲聞人,是小乘佛教學者修行的法門。

  

  「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」,那麼這是大乘佛教學者學習六波羅蜜而後成就的境界。「並諸法果」,譬如說初地;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那叫「諸法果」。「及賢聖人」,這裏面也有賢人、也有聖人。「所謂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、諸佛」,菩薩是因、佛是果。前面是約法說,後面是約人說。「諸佛世尊,是法亦是化不?」那麼須菩提尊者的意思:這個是太尊貴了,我們佛教徒修行的這個事情,這也是都是虛妄的?都是空的?是嗎?這樣問。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」。前面這樣問;須菩提尊者應該是知道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是因緣所生,所以都是自性空,所以都是化,應該是這麼說。那爲什麼還要這樣問呢?是爲初發心菩薩問的,初發心菩薩佛法學得不多,很多的事情還是不太明白的,所以爲初發心菩薩請問這個問題。「佛告須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」。都是因緣所生法,都是不真實的;雖然不真實,你若做善就得善報,做惡就得惡報;你若修學叁十七道品、叁解脫門,也可以得無生法忍,也可以得阿羅漢道的,也是可以這樣的。但是得,也是無所得,還是這樣意思。所以「佛告須菩提:一切法皆是化。」

  

  「于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,有辟支佛法變化,有菩薩摩诃薩法變化,有諸佛法的變化」,這就有差別了。「于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」,就是聲聞人聞佛的法音,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這是聲聞人;他們學習叁十七道品,就能轉變凡夫的身口意的虛妄分別,逐漸、逐漸地就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,這就是「聲聞法的變化」。「有辟支佛法的變化」,就是學習十二因緣,觀一切法是緣起的;阿羅漢也是觀一切法緣起,但是辟支佛種的善根比阿羅漢、比聲聞人栽培的善根更廣大,所以他的智慧高過阿羅漢。他就是觀十二緣起,觀這緣起法得悟辟支佛道,那就是「辟支佛法的變化」。「有菩薩摩诃薩法的變化」,那就是十地菩薩,發無上菩提心,得無生法忍以後,從十地的變化,有各式各樣的變化。「有諸佛法變化」,十地菩薩最後得無上菩提就是佛,這時候有佛的境界,這叫「佛法變化」。這前面是約人說;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和佛,這是約人說。

  

  下面呢,「有煩惱法變化,有業因緣法變化。以是因緣故,須菩提!一切法皆是變化」,這個地方單獨說,「有煩惱法變化」。這個凡夫就是有煩惱法的變化。「煩惱」,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,煩惱的變化。愛煩惱、見煩惱,見煩惱就是我,有我、我所的執著;這樣的煩惱就是貪瞋癡了。那麼煩惱本身也種種的變化,它又會變化出來業力,或者造善業、或者造惡業、或者出世間的無漏業,這是業的變化。

  

  「以是因緣故,須菩提!一切法皆是變化」,有業因緣法的變化,那麼有世間的有漏業、有出世間的無漏業,所以有不同的變化。「須菩提!一切法就都是變化」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是變化,就都是虛妄的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

  

  這是第二科,就是「明一切法如化有差別」。現在下面第叁科「明涅槃不如化」。

  

 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是諸煩惱斷,所謂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、佛道,斷諸煩惱習,皆是變化不?佛告須菩提:若有法生滅相者,皆是變化。須菩提言:世尊!何等法非變化?佛言:若法無生無滅,是非變化。須菩提言: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?佛言:無诳相涅槃,是法非變化。

  

  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是諸煩惱斷,所謂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、佛道,斷諸煩惱習,皆是變化不?」這個地方呢,下面這一段文指涅槃說的,涅槃是不如化,不是虛妄的,是真實的,說這個意思。「是諸煩惱斷」,這麼多的聖人都是斷煩惱,要斷煩惱才能見到真如理,見到我空真如、法空真如,這時候才可以名之爲聖人。這個「是諸煩惱」的斷滅了以後,是誰呢?「所謂須陀洹果」。「須陀洹果」把這個見煩惱,就是分別我執斷了;這個俱生我執和愛煩惱,他還沒斷。「斯陀含果」呢,就是在須陀洹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地斷了愛煩惱,但是也沒有斷完。「阿那含果」就是叁果聖人,他把欲界的愛煩惱完全消除了。「阿羅漢果」,就是叁果聖人繼續修四念處、修八正道,就是把色界、無色界的這些愛煩惱和俱生我執都消除了,就得四果阿羅漢了。「辟支佛」,辟支佛這個獨覺的聖人出在無佛世的時候,他不需要有老師的教導,他自己正憶念、正思惟,有禅定的功夫,斷除了這見煩惱、愛煩惱,得辟支佛道。「佛道」,這就是高過了阿羅漢和辟支佛,就是得無上菩提的,這是「佛道」。「斷諸煩惱習」,這個辟支佛……,阿羅漢是斷煩惱,沒有斷習,辟支佛斷除去多少的煩惱習,這個佛是全面的,一切的煩惱、一切的習氣完全消除,究竟清淨了。這樣子,這些聖者見到涅槃的境界,「皆是變化不?」他也都是因緣生法,也是虛妄的嗎?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:若有法生滅相者,皆是變化」,若是這件事有生、有滅,由無而有、由有而無,有生、有滅的,那件事就都是虛妄的、都是變化的、都是空的。「須菩提言:世尊!何等法非變化」呢?有生滅的是變化,那麼什麼是不是變化的?「佛言:若法無生無滅,是非變化」,那就不虛妄了。「須菩提言: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?佛言:無诳相涅槃,是法非變化。」這個涅槃是沒有虛妄相、不欺诳的,那它不是變化,它是真實不虛的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意思就是,譬如說我們受持五戒,我們受持得很清淨,那麼我們這個時候不放逸,我們不和一般人,不持戒的人放逸;我們相信善惡果報,我們不放逸,我們持戒清淨、很謹慎自己,這樣子拘謹使令自己持戒清淨;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就是希望將來得好的果報。那麼這樣子真能夠持戒清淨,將來也就會沒有白辛苦,是會得到果報了,或者來人間富貴,或者生到天上去富貴,那我們沒有白辛苦。但是,你所得的果報到時候又無常了,那麼你以前那個……,一無常了以後,你以前受持這個……,殺、盜、淫、妄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現在落了一場空,這個果報沒有了,心裏面還是有點不舒服,有一點不舒服,有一點不舒服。我們說:那我以前……,這也不是令我能完全滿意的呀!我希望的要更好一點,但是不能滿你願的,所以有一點欺诳性,有點欺诳性。

  

  但是我們得到涅槃呢,沒有這個欺诳相,是永久存在,再不會「涅槃也壞了!」沒有這回事,所以涅槃是沒有欺诳相。「是法非變化」,這件事是不欺诳的、不虛妄的。我們聽見這句話,我們心裏面可能會舒服了一點,「喔!得了涅槃以後,是常住不壞的!」我們永久的在涅槃那裏安樂住,這個我們心情舒服一點。但是下面又說了,涅槃也是如化。

  

  世尊!如佛自說諸法平等,非聲聞作,非辟支佛作,非諸菩薩摩诃薩作,非諸佛作,有佛無佛,諸法性常空,性空即是涅槃;雲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?佛告須菩提:如是如是!諸法平等,非聲聞所作,乃至性空即是涅槃。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,心則驚怖。爲是新發意菩薩故,分別生滅者如化,不生不滅者不如化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雲何教新發意菩薩令知性空?佛告須菩提:諸法本有今無耶?

  

  「世尊!如佛自說諸法平等,非聲聞作,非辟支佛作,非諸菩薩摩诃薩作,非諸佛作,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,性空即是涅槃」,這一切法都是自性空;這個自性空,也不是聲聞作的,也不是辟支佛造作的,也不是諸菩薩摩诃薩作的,也不是諸佛作的。就是有佛也是這樣子,無佛也是這樣子。諸法性,一切法因緣生法,它都是自性空的;不是今天空、明天就不空,不是;常是性空的,那個性空就是涅槃。譬如色受想行識是自性空、是常性空,色受想行識就是涅槃;乃至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法統統都是涅槃的境界。

  

  這樣說,「雲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?」一切法都是平等的;爲什麼說涅槃不如化,其他法就如化呢?說得不平等呢?「佛告須菩提:如是如是!」你說得對,是這樣意思,諸法是平等的,「非聲聞所作,乃至性空即是涅槃」。「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」,說涅槃也如化呢,「心則驚怖」,那這個新發意菩薩心就有點恐怖了。「爲是新發意菩薩故,分別生滅者如化」,這新發意菩薩一定要有一個真實的東西作我最後的依止處,這樣我才滿意;我最後沒有依止處了,所有的都是空了,我一無所得啊!那我何必要修行呢?這是有這個問題。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?現在佛說:「爲是新發意菩薩故,分別生滅者如化,不生不滅者不如化」,生滅是虛妄的,涅槃是不生滅的,它是真實不虛的;爲新發意菩薩這麼講,這樣新發意菩薩心就可以安心的修學聖道了。

  

  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雲何教新發意菩薩令知性空?」這裏面有一個問題:諸法的真實相,可以因爲人的問題改變,不說真實相嗎?可以爲新發意菩薩就這樣講話?可以這樣說嗎?那諸法的真實相不因爲人情而有變化,應該這樣講嘛!喔,說這個人是新發意、那個是久發意;爲久發意菩薩這樣講,爲新發意菩薩這樣講,那諸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就是有這個問題了。現在這是說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雲何教新發意菩薩令知性空?」那麼這個新發意菩薩不能夠接受涅槃也如化。佛就說:涅槃是不如化,爲他說。那麼諸法自性空的道理是平等的,平等的怎麼能教新發意菩薩也明白諸法自性空的道理呢?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:諸法本有今無耶?」一切法原來是「有」的,因爲我們修學聖道,就把這個「有」變成沒有了嗎?是這樣的嗎?就說這麼一句話,叫新發意菩薩自己去思惟,他就明白一切法是自性空,一切法本來都是沒有的,由因緣而有;因緣而有、而後又沒有了,又恢複到本來面目,本來是畢竟空的嘛!後來又恢複到自性空,你並沒有失掉啊!說原來有,我因爲修學聖道就變成沒有了,那就是令你失望了。但是事實上本來是畢竟空的嘛,那麼現在還是恢複這個自性空,那有什麼失望的呢?你有什麼害怕的地方呢?「諸法本有今無耶?」就說這麼一句。諸法本來是有,現在沒有了令你失望?現在你想一想,是這樣子嗎?不是,本來就是自性空的。說這個房子原來就是有的?不是,原來是沒有的,後來有因緣,才造這個房子。這樣說,以後房子又壞了;壞了,本來是沒有嘛,所以壞了也沒有關系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現在佛菩薩的意思,我們在《攝大乘論》上……,所以感覺《攝大乘論》應該學習,要學習《攝大乘論》。它就說這個意思:一切法本來都是自性空的,那麼我們學習佛法,我們是幹什麼?我們成就兩件事:第一件事,破除我們的顛倒分別這件事,要破除這件事。我們現在,如果是不修學止觀;就算是我們學習佛法,你都能做大法師講經了,你若不修止觀,還是虛妄分別,遇見一切境界還是原來樣,就是虛妄分別,就是顛倒迷惑啊!現在學習聖道的時候,就把這顛倒迷惑取消,就是要成就這件事,成就這件事以後,這是一件事。

  

  第二件事呢,成就了清淨的無分別智。清淨的無分別智,就是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是無分別的。無分別就是離名言的;有分別就是有名言。有名言,所以心裏有分別。有分別的時候,你不能證悟第一義谛的,不能。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所生,這就是心裏面思惟分別;但是你也修毗缽舍那的思惟分別,也修奢摩他的無分別住。初開始修奢摩他的無分別住的時候,是以世俗谛爲所緣境,譬如說用出入息做所緣境,或者是用臍輪做所緣境,或者是光明做所緣境也可以;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都可以做所緣境,在那裏明靜而住,那麼叫做奢摩他止。但是修了毗缽舍那以後,觀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時候,以畢竟空爲奢摩他的所緣境,在畢竟空上無分別住。這樣子呢,以畢竟空爲無分別住,這是奢摩他。同時又修毗缽舍那觀,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的,是因緣有的、是自性空的,就是這麼重複不斷地這樣思惟分別。久了呢,我們遇見一切境界的時候,心裏就不迷惑、不虛妄分別,這都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你就是這個畢竟空寂這個智慧成就了,與那個畢竟空相應的時候,無分別住,所以叫做「如如、如如智相應,名之爲聖」,就是聖者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但是你常常地這樣用功修行;常常這樣用功修行,這個阿羅漢入無余涅槃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,小乘的這些《阿毗達磨論》上解釋的話,阿羅漢入無余涅槃,那說的就使令我們有點失望了,就是……這一念心就是滅了,這明了性的心滅了,所成就的智慧都滅了,就是由有而無了。那也可以這麼講:「諸法本有今無耶?」本來就是沒有的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這個大乘佛教不這樣解釋,大乘佛教呢,就是如如智和如如相應了,是永久的存在的。過去佛、十方一切佛都是這樣子,都是成就了那清淨無分別智,在如如那裏寂靜住;釋迦佛也是這樣子、藥師佛也是這樣子、彌勒佛也是這樣子,一切佛都是這樣,沒有名相差別的。在如如上是無差別的。但如如智可是不同,如如智是有爲法,是你經過長時修行相應了成就的這個智慧。成就這個智慧的時候,他還有大悲心,所以一切衆生的苦感動了佛菩薩。佛菩薩也主動地來到世間教化衆生,名之爲釋迦牟尼佛、名之爲彌勒菩薩、名之爲彌勒佛、名之爲觀世音菩薩、名之爲文殊師利菩薩,就是這樣子由感示應,普度衆生的,這和小乘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境界不一樣。

  

  如何教化這新發意菩薩,就是告訴他這句話:「諸法本有今無耶?」一切法本來就是畢竟空寂的,不是現在因爲修行使令空了,不是。只是滅除我們的顛倒分別,但是我們成就了清淨的無分別的戒定慧,是以前所沒有的,這是我們創造的;原來沒有,現在創造了。創造這件事呢,在大乘佛法裏來說,這個是常住的,但是它是有爲法,可是你可以常住地在那個如如那裏寂靜住,是這樣意思。若是再多說幾句呢,就是菩薩從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法忍以後,他一直地大慈大悲廣度衆生,成就了無量的福德、無量的智慧,也有甚深的叁昧,無量功德莊嚴這個無分別智,完全安住在如如那裏,就是這樣子的境界,和阿羅漢不同,不一樣的。

  

  我們今天有因緣到這兒來,是要感謝心道大和尚的心量廣大、大慈大悲,阿彌陀佛!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