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孔孟之道,我們讀這個……是中庸吧!論語、孟子、大學、中庸,在這中庸上的。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。」這個朱注,我若不看朱注,我就不知道天命之謂性怎麼講,不知道,不知道怎麼講。看這位朱夫子──朱熹,他叫朱熹。他解釋呢,「天命之謂性」,這個「命」字當什麼講呢?命者,賦也;賦,就是予也。天老爺給你的,就是這麼意思。這個性是什麼東西呢?性者,心也;就是我們這個明了性的心,應該這麼講。不是我們體內的心髒這個,不是這個;不是物質的心,應該是有明了性的心。那麼我小時候是讀私塾的,我不是在城市裏讀書的人,我是鄉村裏面讀私塾的,是讀過這個書!當時讀是不懂這個話,出家以後又重新讀,哦!是這樣子。說「天命之謂性」,明白一點說,我們這個明了性的心從那裏來的呢?是上天給你的,這樣講。老天爺給我們的,心是老天爺給的;老天爺不給的時候,我們沒有心,就是沒有。
但是儒家沒有明白地說,人死掉了以後,這個心到那兒去了呢?儒家沒有明白地說這件事。但是我在想,剛才說:即色受想行識是我;或者說,離開了色受想行識是我。但是這個即色受想行識是我,究竟是誰呢?明白一點說,那就是心。色、受、想、行不是我,而這個識,色受想行識這個識,識是我。識是常恒住、不變易、有主宰性的,這個是我,就是有這種意思。也是明白的說,或者是即識是我。色、受、想、行不是我;但是,識是我。這樣講的話,那可就是更明白的說,我們的祖師,很多人,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這樣意思。我這麼說,我不知道你們心情怎麼想。
這樣一講,就是……。這個看出來我們的祖師是怎麼回事呢?就是不大……。《大智度論》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,翻譯到中國來;《摩诃般若般波羅蜜經》也是他翻譯到我們中國來。在南北朝的時候,很多人是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很多人學習的。我們看這個禅宗的祖師傳,這個道信禅師;初祖是達摩,二祖是慧可,叁祖僧璨,四祖道信。道信禅師,他不學習《楞伽經》。(我現在還沒有離題吧?)達摩禅師是教慧可禅師學習《楞伽經》,所以後來的禅宗的學者,就是以楞伽印心,告訴慧可禅師以楞伽印心。那我們讀《楞伽經》的時候,《楞伽經》告訴我們怎麼修行?修我空觀、修法空觀的,是這樣子修我空觀;我有這麼一個分別,不要說我有智慧,我有這個分別。就是告訴我們修我空觀、修法空觀。這是一個……實在這話不是我說的,你現在可以讀《楞伽經》,一讀就知道嘛!它那上就是告訴我們,修我空觀、修法空觀,就是這樣子修觀,是這樣子。這是第一個。
第二個想法呢,第二個分別心,《楞伽經》是講唯識的,講阿賴耶識的,「前聖所知轉相傳授,妄想無性」,這是《楞伽經》上的話,原來這「妄想無性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我們心裏面所有的這一切境,心裏面所思想的、所思惟的這一切法都是沒有體性的,那就是《解深密經》上說:「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」,和這句話一樣,「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」,那就表示,是唯識所現,那是沒有體性的事情,就和「妄想無性」這句話是一句話。我們妄想,我現在想這屋子裏有一條龍,實在這屋子沒有龍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現在看見這有高山、有大海的時候,我心裏想這個高山、大海是沒有體性的,都是空的,就是這個意思。它是唯心所變現的、是畢竟空寂的,就是這個意思。那麼我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,《楞伽經》是講唯識的道理的。這樣講,達摩禅師告訴以楞伽印心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就是修唯識觀就是叫做禅,就是這麼意思。就是這麼意思,但是禅宗的學者不提這個話,就是一個楞伽印心,這句話就說完了,其他的都不講。你不講歸你不講,《楞伽經》還在,我們一看就會知道,這就現在知道一件事,知道達摩禅師是唯識學者!是唯識學者。什麼叫做禅呢?原來就是唯識觀就是禅,是這個意思。
什麼叫做唯識觀?就是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就是我空觀、法空觀,這就是禅。但是這些禅宗的學者,完全不提這件事,完全不提。爲什麼要這樣子?你能保密嗎?不能保密的。後來的人一看就明白,不能保密。但是禅宗的人不講這件事,他的居心何在?居心何在呢?南無觀世音菩薩!希望我的話說出來,不要有冒犯。
現在我這話是從這裏引出來,「于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衆生吾我相」,原來就是這麼回事。這個不但是這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告訴我們這樣修行,《楞伽經》也是這樣子,《解深密經》也是這樣子,就是這些佛法:《解深密經》也好、《楞伽經》也好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好,乃至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也好,就是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好,這些佛法一致地告訴我們修我空觀、修法空觀,這樣修行的,是這樣的意思。
「以空度五道生死,乃至知者、見者相」,就是以我空的道理度化,來度、來解脫五道的生死。本來是六道,加個阿修羅道,就是六道;現在阿修羅不算,阿修羅或者是歸屬于天道,或者是歸屬于鬼神之道,那就是五道了。「以空度五道生死」,就是用我空的道理,來解脫五道的生死苦。我們若能夠修我空觀;我們不修法空觀,我們就是修我空觀,也能解脫叁界的生死的,也能解脫,是這個意思。
「乃至知者、見者相」,我們讀《金剛經》裏說: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這只是說個我相,沒有說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沒有說。一共是有十六個名字,那麼那幾個名字都沒有說,就下面這個「乃至知者、見者相」。這個知者相、見者相,這個「知」指第六意識說;這個「見」,指眼見。眼見,你能見到什麼。那麼我們會想到一件事,就是:誰是我?念佛是誰?那就是我嘛!是這麼個意思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知者、見者」,這是什麼?見那就是我,這是知者見者。見者相,那就是我,我們這個執著就是這樣子。現在說呢,這前面說:于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衆生的我相,拔出衆生的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乃至知者相、見者相,是這個意思,就是解脫了五道的生死,這是個難問的話。「佛不用神力,于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衆生吾我相;以空度五道生死,乃至知者、見者相」,就不需要做這個事,衆生自己知道,一切我不可得,那佛就不需要來多這件事了。這下面就指這個法相。那個我相……;有十六個名字,主要其實在就是一個名字,就是我相的意思。
「度色相」,就是解脫色的相,就是眼所見的這個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的這一切相,色聲香味觸這一切的相,這個是什麼意思?我們在這上顛倒虛妄分別,在這色相上虛妄分別,所以我們有生死苦。昨天有人問:譬如說是我們看見這是水,看見這是大海、這是水,那個餓鬼看見就是猛火,看見是猛火;龍、魚這些東西,看見水是它的住處;或者天看見是琉璃。那究竟是水、是琉璃、是火呢?爲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呢?這是業力不同。實在說業力不同,這句話說得是對,實在是分別心不同。我們看見是水,就是我們的業力,就是我們的心看見它是水。爲什麼我們心看見是水?就是我們的業力有關系。爲什麼餓鬼看見水是火呢?也是業力有關系,就是他的業力使他的心顛倒了,看見那是火。這個地方實在是空無所有的,什麼也沒有,但是爲什麼看見呢?就是你的妄想分別。什麼是水?水就是妄想也,就是妄想。這個道理是非常的符合唯識義,「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」,剛才說妄想無性,符合唯識的道理,就是我們心所想的這些東西都是沒有的,是畢竟空寂的。說我現在看見這地方有一條龍,有一條毒蛇在這裏,實在沒有這麼回事,都是心的分別。當然這裏面還有其他的意思,應該再詳細點解釋,但是現在我們不要太說多了。
「度色相」,就是解脫我們在色相上的虛妄分別,就是這個意思。觀察它是空的,觀察色是因緣有,它是空的;空的,我們心就沒有這個虛妄分別了。「乃至識相」,還有色相,還有受、想、行;受相、想相、行相、識相,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;因緣所生法就是自性空的,你這樣子呢,就超越了這些虛妄分別,我們再不要虛妄分別,不要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上虛妄分別,那就是解脫了「色相乃至識相」。
「眼相乃至意相」,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,六根是我們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,這個也是因緣有;因緣有,它就是自性空的,所以「眼相乃至意相」也解脫了。「地種相乃至識種相」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這個是我們的身體,我們這一切法由這些--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組織成的。種者,因也;以此爲因,才組織成這一切法。我們的生命體也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組織成的,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,因緣所生法都是畢竟空的。在畢竟空上,不見有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我們不再去虛妄分別,就叫做度,就是解脫這個識相。
「遠離有爲性相,令得無爲性相」,因爲衆生不自知諸法平等相都是畢竟空寂,他不知道,所以佛呢,就是慈悲來到世間開示,這都是虛妄的,你不要去分別、不要虛妄分別,那麼就是要修止觀了,是這個意思。「令得無爲性相」,你常常地……。我今天和大和尚見面的時候,他提到一個思惟,提到個思惟。這一句話,思惟只是兩個字,但是看出來大和尚不簡單,不簡單。解脫我相、解脫一切法相,是要靠思惟的。說我知道一切法空了,然而你不去思惟,那你還不能解脫的。「令得無爲性相」,你常常思惟這些有爲法都是畢空寂了呢,顯現出來就是無爲相,你的智慧……。原來我們是虛妄分別,但是你在奢摩他裏面這樣思惟,這虛妄分別就變成智慧了。由智慧證悟諸法無爲相,證悟這無爲的體性,那麼你就是聖人了。「無爲性相即是空」,什麼叫做無爲性相?無爲性相,就是一切法自性空,就是無爲相,就是這個。所以空就是無爲相。
「須菩提言:世尊!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?」這底下這是第二番問答,須菩提問:「用何等空」,說是衆生不明白一切法自性空,有虛妄分別,所以流轉生死。佛若告訴他呢,告訴他一切法自性空,一切法是空的,就是這樣。現在須菩提尊者又問:用什麼空,說一切法空呢?什麼空?譬如說也有我空、也有法空,各式各樣的分別。
「佛言:菩薩遠離一切法相,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,這時候佛回答說:「菩薩遠離一切法相」。什麼叫做法空呢?就是一切法離一切法相,這就叫做空。一切法離一切法相,譬如這個聲音,聲音是沒有聲音的體相的,這就叫做空,這麼講,這是一個解釋。第二:「菩薩遠離一切法相」,菩薩經過長時期的修止觀,修止觀呢,不執著一切法有真實相,就遠離了一切法相。這個遠離也就是解脫的意思,解脫了一切法的體相,也就是不執著一切法有自相。就是遠離了一切法相,也是解脫了一切法相,不在一切法上執著它有真實相,不執著。
「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,菩薩就是因爲……用是空,就是因爲這樣的空,也就是覺悟了這個空,有這樣的智慧了,觀一切法都是無相的,這就叫做一切法空,就是「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現在這個〈如化品〉,已經這部經都要說完了,這部經都要說完了。這〈如化品〉第八十七品,九十品,還有叁品就講完了。這前面品品都說空。佛有的時候,前面簡單地說:「一切法自性空」,有的地方說十八空,各式各樣的說,這裏佛就是這麼一講。「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,就是用這個空,你就能覺悟了一切法都是自相空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如化品 1 (2002年于無生道場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