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1 (2002年于无生道场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孔孟之道,我们读这个……是中庸吧!论语、孟子、大学、中庸,在这中庸上的。「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」这个朱注,我若不看朱注,我就不知道天命之谓性怎么讲,不知道,不知道怎么讲。看这位朱夫子──朱熹,他叫朱熹。他解释呢,「天命之谓性」,这个「命」字当什么讲呢?命者,赋也;赋,就是予也。天老爷给你的,就是这么意思。这个性是什么东西呢?性者,心也;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,应该这么讲。不是我们体内的心脏这个,不是这个;不是物质的心,应该是有明了性的心。那么我小时候是读私塾的,我不是在城市里读书的人,我是乡村里面读私塾的,是读过这个书!当时读是不懂这个话,出家以后又重新读,哦!是这样子。说「天命之谓性」,明白一点说,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从那里来的呢?是上天给你的,这样讲。老天爷给我们的,心是老天爷给的;老天爷不给的时候,我们没有心,就是没有。

  

  但是儒家没有明白地说,人死掉了以后,这个心到那儿去了呢?儒家没有明白地说这件事。但是我在想,刚才说:即色受想行识是我;或者说,离开了色受想行识是我。但是这个即色受想行识是我,究竟是谁呢?明白一点说,那就是心。色、受、想、行不是我,而这个识,色受想行识这个识,识是我。识是常恒住、不变易、有主宰性的,这个是我,就是有这种意思。也是明白的说,或者是即识是我。色、受、想、行不是我;但是,识是我。这样讲的话,那可就是更明白的说,我们的祖师,很多人,就是这个意思,就是这样意思。我这么说,我不知道你们心情怎么想。

  

  这样一讲,就是……。这个看出来我们的祖师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不大……。《大智度论》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,翻译到中国来;《摩诃般若般波罗蜜经》也是他翻译到我们中国来。在南北朝的时候,很多人是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很多人学习的。我们看这个禅宗的祖师传,这个道信禅师;初祖是达摩,二祖是慧可,三祖僧璨,四祖道信。道信禅师,他不学习《楞伽经》。(我现在还没有离题吧?)达摩禅师是教慧可禅师学习《楞伽经》,所以后来的禅宗的学者,就是以楞伽印心,告诉慧可禅师以楞伽印心。那我们读《楞伽经》的时候,《楞伽经》告诉我们怎么修行?修我空观、修法空观的,是这样子修我空观;我有这么一个分别,不要说我有智慧,我有这个分别。就是告诉我们修我空观、修法空观。这是一个……实在这话不是我说的,你现在可以读《楞伽经》,一读就知道嘛!它那上就是告诉我们,修我空观、修法空观,就是这样子修观,是这样子。这是第一个。

  

  第二个想法呢,第二个分别心,《楞伽经》是讲唯识的,讲阿赖耶识的,「前圣所知转相传授,妄想无性」,这是《楞伽经》上的话,原来这「妄想无性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心里面所有的这一切境,心里面所思想的、所思惟的这一切法都是没有体性的,那就是《解深密经》上说:「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」,和这句话一样,「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」,那就表示,是唯识所现,那是没有体性的事情,就和「妄想无性」这句话是一句话。我们妄想,我现在想这屋子里有一条龙,实在这屋子没有龙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现在看见这有高山、有大海的时候,我心里想这个高山、大海是没有体性的,都是空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它是唯心所变现的、是毕竟空寂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那么我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,《楞伽经》是讲唯识的道理的。这样讲,达摩禅师告诉以楞伽印心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就是修唯识观就是叫做禅,就是这么意思。就是这么意思,但是禅宗的学者不提这个话,就是一个楞伽印心,这句话就说完了,其他的都不讲。你不讲归你不讲,《楞伽经》还在,我们一看就会知道,这就现在知道一件事,知道达摩禅师是唯识学者!是唯识学者。什么叫做禅呢?原来就是唯识观就是禅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什么叫做唯识观?就是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就是我空观、法空观,这就是禅。但是这些禅宗的学者,完全不提这件事,完全不提。为什么要这样子?你能保密吗?不能保密的。后来的人一看就明白,不能保密。但是禅宗的人不讲这件事,他的居心何在?居心何在呢?南无观世音菩萨!希望我的话说出来,不要有冒犯。

  

  现在我这话是从这里引出来,「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」,原来就是这么回事。这个不但是这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告诉我们这样修行,《楞伽经》也是这样子,《解深密经》也是这样子,就是这些佛法:《解深密经》也好、《楞伽经》也好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好,乃至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也好,就是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,这些佛法一致地告诉我们修我空观、修法空观,这样修行的,是这样的意思。

  

  「以空度五道生死,乃至知者、见者相」,就是以我空的道理度化,来度、来解脱五道的生死。本来是六道,加个阿修罗道,就是六道;现在阿修罗不算,阿修罗或者是归属于天道,或者是归属于鬼神之道,那就是五道了。「以空度五道生死」,就是用我空的道理,来解脱五道的生死苦。我们若能够修我空观;我们不修法空观,我们就是修我空观,也能解脱三界的生死的,也能解脱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「乃至知者、见者相」,我们读《金刚经》里说: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这只是说个我相,没有说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没有说。一共是有十六个名字,那么那几个名字都没有说,就下面这个「乃至知者、见者相」。这个知者相、见者相,这个「知」指第六意识说;这个「见」,指眼见。眼见,你能见到什么。那么我们会想到一件事,就是:谁是我?念佛是谁?那就是我嘛!是这么个意思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知者、见者」,这是什么?见那就是我,这是知者见者。见者相,那就是我,我们这个执着就是这样子。现在说呢,这前面说: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的我相,拔出众生的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乃至知者相、见者相,是这个意思,就是解脱了五道的生死,这是个难问的话。「佛不用神力,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;以空度五道生死,乃至知者、见者相」,就不需要做这个事,众生自己知道,一切我不可得,那佛就不需要来多这件事了。这下面就指这个法相。那个我相……;有十六个名字,主要其实在就是一个名字,就是我相的意思。

  

  「度色相」,就是解脱色的相,就是眼所见的这个青黄赤白、长短方圆的这一切相,色声香味触这一切的相,这个是什么意思?我们在这上颠倒虚妄分别,在这色相上虚妄分别,所以我们有生死苦。昨天有人问:譬如说是我们看见这是水,看见这是大海、这是水,那个饿鬼看见就是猛火,看见是猛火;龙、鱼这些东西,看见水是它的住处;或者天看见是琉璃。那究竟是水、是琉璃、是火呢?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?这是业力不同。实在说业力不同,这句话说得是对,实在是分别心不同。我们看见是水,就是我们的业力,就是我们的心看见它是水。为什么我们心看见是水?就是我们的业力有关系。为什么饿鬼看见水是火呢?也是业力有关系,就是他的业力使他的心颠倒了,看见那是火。这个地方实在是空无所有的,什么也没有,但是为什么看见呢?就是你的妄想分别。什么是水?水就是妄想也,就是妄想。这个道理是非常的符合唯识义,「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」,刚才说妄想无性,符合唯识的道理,就是我们心所想的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,是毕竟空寂的。说我现在看见这地方有一条龙,有一条毒蛇在这里,实在没有这么回事,都是心的分别。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意思,应该再详细点解释,但是现在我们不要太说多了。

  

  「度色相」,就是解脱我们在色相上的虚妄分别,就是这个意思。观察它是空的,观察色是因缘有,它是空的;空的,我们心就没有这个虚妄分别了。「乃至识相」,还有色相,还有受、想、行;受相、想相、行相、识相,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;因缘所生法就是自性空的,你这样子呢,就超越了这些虚妄分别,我们再不要虚妄分别,不要在这个色受想行识上虚妄分别,那就是解脱了「色相乃至识相」。

  

  「眼相乃至意相」,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,六根是我们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,这个也是因缘有;因缘有,它就是自性空的,所以「眼相乃至意相」也解脱了。「地种相乃至识种相」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这个是我们的身体,我们这一切法由这些--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组织成的。种者,因也;以此为因,才组织成这一切法。我们的生命体也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组织成的,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,因缘所生法都是毕竟空的。在毕竟空上,不见有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我们不再去虚妄分别,就叫做度,就是解脱这个识相。

  

  「远离有为性相,令得无为性相」,因为众生不自知诸法平等相都是毕竟空寂,他不知道,所以佛呢,就是慈悲来到世间开示,这都是虚妄的,你不要去分别、不要虚妄分别,那么就是要修止观了,是这个意思。「令得无为性相」,你常常地……。我今天和大和尚见面的时候,他提到一个思惟,提到个思惟。这一句话,思惟只是两个字,但是看出来大和尚不简单,不简单。解脱我相、解脱一切法相,是要靠思惟的。说我知道一切法空了,然而你不去思惟,那你还不能解脱的。「令得无为性相」,你常常思惟这些有为法都是毕空寂了呢,显现出来就是无为相,你的智慧……。原来我们是虚妄分别,但是你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,这虚妄分别就变成智慧了。由智慧证悟诸法无为相,证悟这无为的体性,那么你就是圣人了。「无为性相即是空」,什么叫做无为性相?无为性相,就是一切法自性空,就是无为相,就是这个。所以空就是无为相。

  

  「须菩提言:世尊!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?」这底下这是第二番问答,须菩提问:「用何等空」,说是众生不明白一切法自性空,有虚妄分别,所以流转生死。佛若告诉他呢,告诉他一切法自性空,一切法是空的,就是这样。现在须菩提尊者又问:用什么空,说一切法空呢?什么空?譬如说也有我空、也有法空,各式各样的分别。

  

  「佛言:菩萨远离一切法相,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,这时候佛回答说:「菩萨远离一切法相」。什么叫做法空呢?就是一切法离一切法相,这就叫做空。一切法离一切法相,譬如这个声音,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体相的,这就叫做空,这么讲,这是一个解释。第二:「菩萨远离一切法相」,菩萨经过长时期的修止观,修止观呢,不执着一切法有真实相,就远离了一切法相。这个远离也就是解脱的意思,解脱了一切法的体相,也就是不执着一切法有自相。就是远离了一切法相,也是解脱了一切法相,不在一切法上执着它有真实相,不执着。

  

  「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,菩萨就是因为……用是空,就是因为这样的空,也就是觉悟了这个空,有这样的智慧了,观一切法都是无相的,这就叫做一切法空,就是「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现在这个〈如化品〉,已经这部经都要说完了,这部经都要说完了。这〈如化品〉第八十七品,九十品,还有三品就讲完了。这前面品品都说空。佛有的时候,前面简单地说:「一切法自性空」,有的地方说十八空,各式各样的说,这里佛就是这么一讲。「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」,就是用这个空,你就能觉悟了一切法都是自相空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1 (2002年于无生道场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