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1 (2002年于无生道场)

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如化品第八十七

  

  2002年于无生道场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是这一部经的题目,我想简单地解释一下。根据唐三藏玄奘法师的翻译,就是《大般若经》。「摩诃」就是翻个「大」,「般若波罗蜜」就是智慧到彼岸,大智慧到彼岸。这个大智慧,应该说是学习般若法门成功了的时候,名之为大智慧;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名为大智慧了。这个到彼岸也就是究竟圆满的;就是究竟圆满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叫做《摩诃般若波罗蜜》,这个题目我就简单说到这里。

  

  〈如化品〉第八十七,此经总共有九十品,这个〈如化品〉是第八十七品。这个「如化」的意思就是佛陀的大智慧告诉我们,世、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化,都是不真实的、都是毕竟空的,就是这么一句话。

  

  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,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于平等法中不动而行菩萨事,以布施、爱语、利益、同事?佛告须菩提:如是如是!如汝所言,是诸法平等无所作。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,佛不用神力,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;以空度五道生死,乃至知者、见者相,度色相乃至识相,眼相乃至意相,地种相乃至识种相,远离有为性相,令得无为性相;无为性相即是空。须菩提言:世尊!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?佛言:菩萨远离一切法相,用是空故,一切法空。

  

  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,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于平等法中不动而行菩萨事,以布施、爱语、利益、同事」,这一品里面,它的大意就是「明得涅槃果」,就是学习般若法门,通达一切法如化,而后证得涅槃了,这一品的大意,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样。这里分二科,第一科是因上品法性平等论化众生义。就是前面这一品,也是佛和须菩提尊者说这个「法性平等」的道理,因为上品说这样的道理,就根据这样的道理「论化众生义」,论教化众生的道理。这个「论」在这里说,有问、有答,说明这教化众生的道理,这一段是说这样的意思。

  

  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」先是须菩提尊者对佛说,先赞叹佛是世尊。「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」,这个「若」是假设的话,这一切的因缘生法都是平等的。因缘生法是不平等的;但是现在佛在上一品说一切法是平等,没有差别相,那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。一切法空,在空里边一切法都不可得了、都无所有了,所以也就是平等,没有差别了。「无所为作」,一切法平等了,你就不能有所作为的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此中明显的说到,佛的大慈悲要教化众生,在诸法平等相上看,佛也是毕竟空的,一切众生也是毕竟空的;佛和众生是平等的,这样说也就没有教化众生的佛,也没有所教化的众生,就没有佛教化众生这件事,所以叫「无所为作」。若诸法都是毕竟空的,就没有佛、也没有众生,就没有佛度众生这件事了。

  

  「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于平等法中不动」,既然是平等无所作为了,为什么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来度化众生呢?那不是自己同自己矛盾了吗?是这么个意思。「于平等法中不动」,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也有凡、也有圣,凡夫的菩萨虽然发无上菩提心了,他还没能证悟诸法平等性,那就是不及格了,就不在此例。已经由凡而圣,得无生忍的大菩萨,他是证悟了一切法的平等性,就是证悟一切法的毕竟空性,就是「于平等法中不动」,就是心不动了。心不动,有两种不动:就是在世俗谛上,在虚妄境界上心里不动;在毕竟空这样的理性上,心里也是无分别的,离名言相,没有分别,就叫做不动。现在这里明白的说:「于平等法中不动」,不是在世俗谛上,是在胜义谛上,心里面无分别住,叫做不动。

  

  「而行菩萨事」,但是这位已入胜义的、已入圣道的菩萨,他又能够发大悲心广度众生,做菩萨所应做的事情,这个菩萨所应做的事是什么事呢?「以布施、爱语、利益、同事」,去做这个事。就是以这个布施,或者用佛法来饶益众生,或者是用财物来利益众生,都可以称之为「布施」。还有个无畏的布施。「爱语」,就是菩萨为度众生的时候,他能宣说对于众生有利益的语言,就叫做爱语。我们平常的人,说出来的语言,令他人欢喜,那叫做爱语。那么现在说,菩萨说出来的语言对于众生有利益;有利益,不一定是令人欢喜,但是也应该包括令众生欢喜的语言,都叫做爱语。布施、爱语、利益、同事,这个「利益」是什么呢?就是菩萨善巧方便的布施、善巧方便的爱语,众生接受了菩萨的教化,肯修学圣道,那么得到利益了。就是众生修学圣道,能改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,三业清净,与圣道相应,就是会得到利益了。「同事」,菩萨教化众生,众生能这样接受教化,得大利益,菩萨自己呢,同事,和众生一样的也修学圣道,也与第一义相应的,叫做同事。不是菩萨教化众生用功修行,菩萨自己不修行,不是那样的事情,那样就是不同事了。

  

  这一段文主要是前面这句话,就是一切法是平等的,那有众生可度呢?菩萨若认为有众生可度,那与诸法实相的平等性是有矛盾了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:如是如是!」这下面佛回答须菩提的问题,「如是如是」,你说的是对的,是的,就是佛同意,这个「行般若波罗蜜,平等法中不动」,这句话说得对,对的,是这样的。但是度化众生就与平等法有矛盾,这句话佛是不同意的,所以下面就解释了。先说这个「如是如是,如汝所言」,像你所说的,诸法是平等的、是无所作的,这句话是说得对的,但是菩萨度化众生、佛度化众生也并没有错误,并不是与诸法实相、与毕竟空有矛盾。怎么解释呢?

  

  「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,佛不用神力,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」,这个佛菩萨并没有这种执着心,佛犹有分别,就是通达了诸法是毕竟空、是平等的,而又执着有众生可度,佛没有这个分别心;佛也观察一切众生,也都是毕竟空寂的,无众生可度,所以也没有矛盾。那为什么要度众生呢?「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」,说是这些在六道轮回的这些众生,他们的这一念明了性的心,「自知诸法平等」,不需要佛菩萨的开示,他们自己就通达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,没有差别相。若这样的话呢,「佛不用神力」,佛就不会用神通力来到世间现这个应化身,佛也不会现种种神力,善巧方便教化众生。所以「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」,佛就不用神力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,就不用去度化众生、教化众生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、无知者相、无见者相,就不会做这件事的,不会的。就是因为众生虽然他的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寂的,他也没有真实流转三界,没有这回事,但是众生本身还是颠倒迷惑的。颠倒迷惑呢,那就需要佛菩萨来教化他、来开示他,教他觉悟圣道、解脱生死,这就是需要的。

  

  「拔出众生吾我相」,众生流转生死的第一个原因,就是我相。这个「吾我相」就是我相;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我,就是主要是这一点。那么执着色受想行识里有我,有色受想行识,这就是法执、我执,主要是这个原因。这个执着有我,执着有我这个我是有体相的。这件事在印度,佛法在印度的时候,佛是出生在印度;印度除了佛教之外,还有其他的外道,其他的宗教,多数是执着有我相、有法相的。这个执着有我相、有法相,这个怎么叫做我呢?就是执着我是有体性的一件事,这个有两种执着:即色受想行识是我;离色受想行识,另外有个我。若即色受想行识是我呢,当然还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;若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,另外有个我呢,那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我,就是六个事情;或者眼耳鼻舌身意、我,再加上一个我。

  

  那么那个我,若是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,那个「我」是什么样子呢?所以有个相。我们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的时候,读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时候,会开示我们,外道执的我的相貌。他们执着我的相貌,就是非因缘有的,不是因缘而有,就是自然有的。他的相貌是常恒住、不变易、有主宰性,这就是我的相貌。这样子执着的话呢,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具足我的相貌的,那就是离色受想行识有我。离色受想行识有我呢,色受想行识是有老、病、死,是结束了,但是我还没有死,我还存在。我到天上去,又得了一个色受想行识;我还能从天上又回到人间,又得个色受想行识;那么人间死掉了也可能又回到天上,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,再得一个色受想行识。三恶道的色受想行识也不是常住的,也是老、病、死结束了。结束了以后,我又回到人间。总而言之,我是永久常在,色受想行识是有变化的。那么外道执着我是这样子,执着我的体性是这样子。

  

  这样子执着有我,有我的体性的话,我们中国人听见了这种思想,我们是相信、是不相信?是接受它,是拒绝呢?我看我们中国人可能会接受,接受了这个思想。那我再说一句,再说一句不恭敬的话,我们以前的祖师相信这样的思想,我们从祖师的言论里面看出来,看出来这种思想。我这样说,我是不恭敬了;但是事实上,我是有这个感觉。但是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时候,学习《楞伽经》也好,学习《楞伽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或者《解深密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话呢,否认这件事,否认这件事的,不承认这是佛法,不承认的,这是邪知邪见。你读《大智度论》很明白的有这个思想;读《瑜伽师地论》,弥勒菩萨也很明白地诃斥这件事,很明白的是这样子,但是我感觉到,我们的祖师不提这件事,不这样讲。

  

  现在这上说呢,「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相」,我再多说几句话,我在这地方再多说几句。我说这个……我们的孔夫子,说这个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如化品 1 (2002年于无生道场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