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有點仿徨若失,並立即興起我是誰的疑質。請教師父,真正的我是什麼?
答:根本沒有我嘛!「本來已空」,還有我嗎?
問:最近走路起空觀,有騰雲駕霧的感覺,怕跌倒,趕緊回神過來,不知是昏眩或打坐效應?或是腦一時缺血或缺氧,或腦中風現相?很害怕!請師父開示:弟子並無高血壓,或心髒病等毛病。
答:你這樣喔!你能達到這個境界也很難得,你若願意得聖道的話呢,你有一點因緣了,你可以讀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密》,對你有幫助。另外,若願意的話,也可以讀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聲聞地〉也是可以,對你有幫助,若是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是更好,是這樣。你這個騰雲駕霧的感覺,你現在應該說這件事,如果你剛靜坐,剛下坐你就走路,你有這個感覺,不是靜坐放下腿子,是經過多少時間之後,經過了幾個鍾頭以後,你走路是有這個感覺,這個地方有點分別。若是你靜坐的時候,靜坐的書上也說這件事,如果你靜坐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你出定的時候要慢慢地,不可以立刻就放腿走路,不可以!你一定在那裏等一會,等一會兒,你出定的時候心情的境界,入定的時候心情的境界,兩個完全都不一樣,不一樣呢,你出定的時候,你心裏面先思惟,思惟一件事,然後這個手也要慢慢的動,腿也要慢慢的動,不可以立刻就走路的。若你不是出定立刻走路,你是經過多少時間,經過五個鍾頭、八個鍾頭以後,你走路有這個現像,那就是另一回事,但是你這裏你沒說這個問題,沒有說出來。(衷心感謝師父慈悲。)
你這位居士很不錯了,你達到這個程度很不錯了,因爲很多人靜坐有困難,而你這個極困難的事情已經過來了,很難得啊!很難得!
問:得無生法忍是初地以上,有修行階位嗎?
答:得無生法忍,初開始就是極喜地,就是這個位次。
問:還是初果以上?
答:得無生法忍,是大乘佛法的名字,這個初果,是小乘佛教的名字。
問:修行更精進到四果。
答:是的。
問:花開見佛悟無生,回入娑婆度有情。此偈需到何次第?
答:我們漢傳佛教很久了,不提倡修止觀這回事,大家提倡念阿彌陀佛!到阿彌陀佛國聽佛說法,到阿彌陀佛國,就是到蓮花裏面去,花開了以後就見佛,見佛以後要聽佛說法,聽佛說法,然後還是要修止觀,然後得無生法忍。得無生法忍,那就是初極喜地,是這個意思。得無生法忍之後,回入娑婆度有情,就是這個意思。
問:需到何次第?
答:次第就是這樣意思。
問:才能夠廣度衆生?
答:得無生法忍才能度衆生。
問:並參與龍華叁會?
答:參與參龍華叁會,那就是彌勒菩薩來到這個世界,成佛以後;你從阿彌陀佛國來能參與龍華叁會的,是有這種可能的。
問:請問你坐在這裏說佛法,是真實的嗎?
答:不真實的,這是不真實的。
問:以念佛萬德宏名,如何……(這個字我看不清楚,正憶念),如何又是正憶念?
答:念阿彌陀佛,也可以名之爲正憶念,也是可以。
問:萬德莊嚴又是畢竟空、又是信願往生、又不執著希求淨土。
答:是的!不過今天我們漢傳佛教的人,多數不深入經藏、多數不學習經論。我念阿彌陀佛,到阿彌陀佛國再去學習佛法,在這裏何必學習呢?多數有這個想法,有了這個想法呢,所以只是念阿彌陀佛萬德宏名,這就叫做正憶念,說萬德莊嚴就是畢竟空,這個多數不知道這回事,就算是學習經論,知道這個畢竟空的名字了,也不作如是觀的。
問:醫院裏有許多罹患癌症、糖尿病等難治疾病的病人,有些人的痛苦程度簡直是生不如死,請問佛法可以幫助他們從痛苦之中得解脫嗎?
答:從痛苦中得解脫,佛法是有這件事的。佛法就是教我們從痛苦中得解脫的方法,佛法就是做這個事;但是多數不學習這個方法;我們多數是歡喜逃避,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,逃避這件事,多數是這樣。而不學習從痛苦中得解脫這個方法,就是念阿彌陀佛,就算是從痛苦中得解脫。我們漢傳佛教的人今天多數都是這樣辦法。但是這個有病的人!痛苦程度簡直是生不如死,這件事那怎麼樣救護他呢?我們怎麼救護他呢?若是我的想法,我說這句話,可能你們都不歡喜,這個臭皮囊到這樣的境界了,丟掉了也不錯嘛!重新換一個身體不是很好嗎?重新換了一個好的身體不是很好嗎?但是問題是什麼呢?要保持正念 ,以前或者是做了功德,或者做了罪過,但是臨命終的時候,多數是迷惑顛倒,那就是不一定再得人身,不一定,也可能得人身,也可能不能,但是你若叫他,有病苦的人很苦了,告訴他保持正念,那就是一定能再得一個好的身體,這個臭皮囊不要了,我再得一個好的身體,不是也是好嗎?何必那麼勉強一定要叫這個身體,要它怎麼的。其實就算再能活,又能活幾天呢,其實還是苦啊!就算是這個病痛好了,好了還是苦啊!已經老了,能怎麼樣呢?所以請問佛法可以幫助我們從痛苦之中得解脫,是有。你一念無生法忍相應了,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了,都可以,但是能辦得到嗎?辦不到,辦不到這件事。
問:佛經裏記載釋迦牟尼佛,遭逢金槍馬麥之報,請問成佛之後還需受報嗎?
答:這件事,你說有金槍馬麥這件事,是有這麼一件事,但是在佛的身,就沒有這件事,只要得了聖道的,得了無生法忍的人就沒有這件事,受報就是沒有受報,不是像我們凡夫境界,你紮了一針就不得了,說是我沒有紮一針,他罵你一句,立刻就是痛苦得不得了,我們凡夫這執著心啊,所以這也可以知道,爲什麼那麼苦?是你的執著心叫你苦,你若不執著,什麼苦?沒有苦的事情。我剛才說這句話,好像也不近人情。哎呀!病痛得很厲害,生不如死啊,趕快地叫他苦惱消除,叫他心情快樂,這樣好。其實真是好嗎?我看還不見得。人是應該務實,要務實,不要務虛。
問:或者只是爲教化衆生的一種示現。
答:也有這個意思,就是不可以做惡,做惡是要受報的,是表示這個意思。
問:長老以前曾開示要在業報尚未成熟之前,先行忏悔。
答:是的。業報還沒有成熟,你這時候忏悔把它的力量降低、減少,它沒有力量得果報,那麼這個事就結束了。但是我們苦惱不來,也不願意忏悔,我們人就是這樣,已經來了,這時候才發心忏悔。
問:不要等到業報成熟再來受報。忏悔有取相忏、作法忏、無生忏等?
答:是的,是有這個差別。
問:應采取何種忏悔方式較佳?如果忏悔,慚愧忏悔的心念提不起來,應如何作意?
答:應如何作意啊?你就作意,我若不忏悔,我的業障會令我苦,你的忏悔心就起來了,你若不這樣想,那不行,你的忏悔心發不起來的。
問:那一樣的忏悔?
答:最好的忏悔是無生忏,但是我們做不來。我們佛教徒就歡喜撿便宜,不願意吃苦,你讓我深入經藏,學習第一義谛,麻煩!不要搞這個事情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你想無生忏,忏不來的;無生忏是要通達第一義谛才可以的。
問:有禅有淨土,猶如帶角虎,今世爲人師,來世做佛祖。如何禅淨雙修?
答:禅淨雙修,若通達第一義谛就可以了,你沒有通達第一義谛,這件事是辦不到的。
問:自己影印的經書,是否可以在上面做注解?
答:你影印,做注解另外用一個本子好了。
問:在家聽長老開示的錄音帶,是否可邊做事邊聽?另外衣著上有何需注意,或其他需注意的事項?
答:阿彌陀佛!我不答好不好。
問:末學在佛法來說初入門,請問長老末學在解門與行門上有那些經論,法門適合初學者?
答:這我怎麼知道呢?這個事情是那樣,解門和行門是不可以分開的,你們都是解,我是修行,好像有這個味道。其實,行也一定要解才能行,如果你沒有解,你會行嗎?它們兩個是相連在一起的,不可以分開。當然我曾經說過,我們一般的佛教徒多數有一個誤會,有什麼誤會?我把《金剛經》念它一遍,這就是修行,我念阿彌陀佛,這樣念念,這就是修行,我拜佛,這就是修行,這樣說修行,也是修行,但是這是最起碼的修行,很膚淺的修行,這個修行多數……,如果是有誠心願生阿彌陀佛國,也可能會成功,但是其中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不能解決,就是你這樣修行,你的貪、瞋、癡能夠解決嗎?你能說我不貪、 瞋、癡了嗎?你辦不到;但是我們若學習經論的時候,經論上說的修行,是叫你解決貪、 瞋、癡的問題,那叫做修行。有人連起碼的修行都不修行了,我也不念《金剛經》、也不念佛、也不拜佛,一天就是吃飯、睡覺,然後虛妄分別,只是這樣子。若是這樣子,那起碼的修行還是很好了,應該是這樣。但是經論上說修行,是要你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心裏面不取一切法,「若心取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」,要不取,一切法都不取,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才叫做修行。但這件事,不是我們不學習佛法能辦得到的,我們把《金剛經》念一遍了,照樣還是你「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」,你辦不到的,但是經論上說修行是這樣子,但是我們都辦不到。所以解門與行門有兩門,其實一個門,不是解是門,行也是門,不是,解和行是一個門,是這樣意思。
你說是那個經論適合你!我現在就這樣說好了:你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讀《大智度論》這就是個門;從這個門入第一義谛。但是適合不適合你?我不知道。
問:我有一個佛教徒朋友,本來關系很好的,但自從他偷盜叁寶物,被人知道後,他就變得很凶惡,也不願忏悔,難道他不怕下地獄嗎?
答:是的!他不怕下地獄的。
問:這件事雖然和我沒有關系,但我感到好像是自己也和他一樣做了重罪,而且會發抖,怎麼會這樣呢?該如何解決呢?
答:該如何解決,你也是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《大智度論》好了,就是這樣,這問題就解決了。
問:子女不聽話,不接受管教,是否表示有業障?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惡因緣,應如何挽救?
答:子女不接受管教,是否有業障?是否有業障,你這句話是說誰有業障?當然你也要反省,你管教他的是不是很高明,你要想想這個事,如果你管教得有智慧,應該他接受你的管教。因爲這個子女年紀也不大,還沒有開智慧,這也是可以原諒的,就是你要有智慧,能善巧地使令他接受你管教,你在這一方面多用點心,看看能不能改善,應該這樣。
「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惡因緣,應如何挽救?」父母與子女也可能有善因緣,不一定有惡因緣,你若是有這個成見反倒不好,認爲有惡因緣反倒不好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