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问:有点仿徨若失,并立即兴起我是谁的疑质。请教师父,真正的我是什么?

  

  答:根本没有我嘛!「本来已空」,还有我吗?

  

  问:最近走路起空观,有腾云驾雾的感觉,怕跌倒,赶紧回神过来,不知是昏眩或打坐效应?或是脑一时缺血或缺氧,或脑中风现相?很害怕!请师父开示:弟子并无高血压,或心脏病等毛病。

  

  答:你这样喔!你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很难得,你若愿意得圣道的话呢,你有一点因缘了,你可以读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密》,对你有帮助。另外,若愿意的话,也可以读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〈声闻地〉也是可以,对你有帮助,若是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是更好,是这样。你这个腾云驾雾的感觉,你现在应该说这件事,如果你刚静坐,刚下坐你就走路,你有这个感觉,不是静坐放下腿子,是经过多少时间之后,经过了几个钟头以后,你走路是有这个感觉,这个地方有点分别。若是你静坐的时候,静坐的书上也说这件事,如果你静坐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你出定的时候要慢慢地,不可以立刻就放腿走路,不可以!你一定在那里等一会,等一会儿,你出定的时候心情的境界,入定的时候心情的境界,两个完全都不一样,不一样呢,你出定的时候,你心里面先思惟,思惟一件事,然后这个手也要慢慢的动,腿也要慢慢的动,不可以立刻就走路的。若你不是出定立刻走路,你是经过多少时间,经过五个钟头、八个钟头以后,你走路有这个现像,那就是另一回事,但是你这里你没说这个问题,没有说出来。(衷心感谢师父慈悲。)

  

  你这位居士很不错了,你达到这个程度很不错了,因为很多人静坐有困难,而你这个极困难的事情已经过来了,很难得啊!很难得!

  

  问:得无生法忍是初地以上,有修行阶位吗?

  

  答:得无生法忍,初开始就是极喜地,就是这个位次。

  

  问:还是初果以上?

  

  答:得无生法忍,是大乘佛法的名字,这个初果,是小乘佛教的名字。

  

  问:修行更精进到四果。

  

  答:是的。

  

  问:花开见佛悟无生,回入娑婆度有情。此偈需到何次第?

  

  答:我们汉传佛教很久了,不提倡修止观这回事,大家提倡念阿弥陀佛!到阿弥陀佛国听佛说法,到阿弥陀佛国,就是到莲花里面去,花开了以后就见佛,见佛以后要听佛说法,听佛说法,然后还是要修止观,然后得无生法忍。得无生法忍,那就是初极喜地,是这个意思。得无生法忍之后,回入娑婆度有情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问:需到何次第?

  

  答:次第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问:才能够广度众生?

  

  答:得无生法忍才能度众生。

  

  问:并参与龙华三会?

  

  答:参与参龙华三会,那就是弥勒菩萨来到这个世界,成佛以后;你从阿弥陀佛国来能参与龙华三会的,是有这种可能的。

  

  问:请问你坐在这里说佛法,是真实的吗?

  

  答:不真实的,这是不真实的。

  

  问:以念佛万德宏名,如何……(这个字我看不清楚,正忆念),如何又是正忆念?

  

  答:念阿弥陀佛,也可以名之为正忆念,也是可以。

  

  问:万德庄严又是毕竟空、又是信愿往生、又不执着希求净土。

  

  答:是的!不过今天我们汉传佛教的人,多数不深入经藏、多数不学习经论。我念阿弥陀佛,到阿弥陀佛国再去学习佛法,在这里何必学习呢?多数有这个想法,有了这个想法呢,所以只是念阿弥陀佛万德宏名,这就叫做正忆念,说万德庄严就是毕竟空,这个多数不知道这回事,就算是学习经论,知道这个毕竟空的名字了,也不作如是观的。

  

  问:医院里有许多罹患癌症、糖尿病等难治疾病的病人,有些人的痛苦程度简直是生不如死,请问佛法可以帮助他们从痛苦之中得解脱吗?

  

  答:从痛苦中得解脱,佛法是有这件事的。佛法就是教我们从痛苦中得解脱的方法,佛法就是做这个事;但是多数不学习这个方法;我们多数是欢喜逃避,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,逃避这件事,多数是这样。而不学习从痛苦中得解脱这个方法,就是念阿弥陀佛,就算是从痛苦中得解脱。我们汉传佛教的人今天多数都是这样办法。但是这个有病的人!痛苦程度简直是生不如死,这件事那怎么样救护他呢?我们怎么救护他呢?若是我的想法,我说这句话,可能你们都不欢喜,这个臭皮囊到这样的境界了,丢掉了也不错嘛!重新换一个身体不是很好吗?重新换了一个好的身体不是很好吗?但是问题是什么呢?要保持正念 ,以前或者是做了功德,或者做了罪过,但是临命终的时候,多数是迷惑颠倒,那就是不一定再得人身,不一定,也可能得人身,也可能不能,但是你若叫他,有病苦的人很苦了,告诉他保持正念,那就是一定能再得一个好的身体,这个臭皮囊不要了,我再得一个好的身体,不是也是好吗?何必那么勉强一定要叫这个身体,要它怎么的。其实就算再能活,又能活几天呢,其实还是苦啊!就算是这个病痛好了,好了还是苦啊!已经老了,能怎么样呢?所以请问佛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痛苦之中得解脱,是有。你一念无生法忍相应了,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了,都可以,但是能办得到吗?办不到,办不到这件事。

  

  问: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,遭逢金枪马麦之报,请问成佛之后还需受报吗?

  

  答:这件事,你说有金枪马麦这件事,是有这么一件事,但是在佛的身,就没有这件事,只要得了圣道的,得了无生法忍的人就没有这件事,受报就是没有受报,不是像我们凡夫境界,你扎了一针就不得了,说是我没有扎一针,他骂你一句,立刻就是痛苦得不得了,我们凡夫这执着心啊,所以这也可以知道,为什么那么苦?是你的执着心叫你苦,你若不执着,什么苦?没有苦的事情。我刚才说这句话,好像也不近人情。哎呀!病痛得很厉害,生不如死啊,赶快地叫他苦恼消除,叫他心情快乐,这样好。其实真是好吗?我看还不见得。人是应该务实,要务实,不要务虚。

  

  问:或者只是为教化众生的一种示现。

  

  答:也有这个意思,就是不可以做恶,做恶是要受报的,是表示这个意思。

  

  问:长老以前曾开示要在业报尚未成熟之前,先行忏悔。

  

  答:是的。业报还没有成熟,你这时候忏悔把它的力量降低、减少,它没有力量得果报,那么这个事就结束了。但是我们苦恼不来,也不愿意忏悔,我们人就是这样,已经来了,这时候才发心忏悔。

  

  问:不要等到业报成熟再来受报。忏悔有取相忏、作法忏、无生忏等?

  

  答:是的,是有这个差别。

  

  问:应采取何种忏悔方式较佳?如果忏悔,惭愧忏悔的心念提不起来,应如何作意?

  

  答:应如何作意啊?你就作意,我若不忏悔,我的业障会令我苦,你的忏悔心就起来了,你若不这样想,那不行,你的忏悔心发不起来的。

  

  问:那一样的忏悔?

  

  答:最好的忏悔是无生忏,但是我们做不来。我们佛教徒就欢喜捡便宜,不愿意吃苦,你让我深入经藏,学习第一义谛,麻烦!不要搞这个事情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你想无生忏,忏不来的;无生忏是要通达第一义谛才可以的。

  

  问:有禅有净土,犹如带角虎,今世为人师,来世做佛祖。如何禅净双修?

  

  答:禅净双修,若通达第一义谛就可以了,你没有通达第一义谛,这件事是办不到的。

  

  问:自己影印的经书,是否可以在上面做注解?

  

  答:你影印,做注解另外用一个本子好了。

  

  问:在家听长老开示的录音带,是否可边做事边听?另外衣着上有何需注意,或其他需注意的事项?

  

  答:阿弥陀佛!我不答好不好。

  

  问:末学在佛法来说初入门,请问长老末学在解门与行门上有那些经论,法门适合初学者?

  

  答:这我怎么知道呢?这个事情是那样,解门和行门是不可以分开的,你们都是解,我是修行,好像有这个味道。其实,行也一定要解才能行,如果你没有解,你会行吗?它们两个是相连在一起的,不可以分开。当然我曾经说过,我们一般的佛教徒多数有一个误会,有什么误会?我把《金刚经》念它一遍,这就是修行,我念阿弥陀佛,这样念念,这就是修行,我拜佛,这就是修行,这样说修行,也是修行,但是这是最起码的修行,很肤浅的修行,这个修行多数……,如果是有诚心愿生阿弥陀佛国,也可能会成功,但是其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解决,就是你这样修行,你的贪、瞋、痴能够解决吗?你能说我不贪、 瞋、痴了吗?你办不到;但是我们若学习经论的时候,经论上说的修行,是叫你解决贪、 瞋、痴的问题,那叫做修行。有人连起码的修行都不修行了,我也不念《金刚经》、也不念佛、也不拜佛,一天就是吃饭、睡觉,然后虚妄分别,只是这样子。若是这样子,那起码的修行还是很好了,应该是这样。但是经论上说修行,是要你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心里面不取一切法,「若心取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若取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」,要不取,一切法都不取,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才叫做修行。但这件事,不是我们不学习佛法能办得到的,我们把《金刚经》念一遍了,照样还是你「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」,你办不到的,但是经论上说修行是这样子,但是我们都办不到。所以解门与行门有两门,其实一个门,不是解是门,行也是门,不是,解和行是一个门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你说是那个经论适合你!我现在就这样说好了:你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读《大智度论》这就是个门;从这个门入第一义谛。但是适合不适合你?我不知道。

  

  问:我有一个佛教徒朋友,本来关系很好的,但自从他偷盗三宝物,被人知道后,他就变得很凶恶,也不愿忏悔,难道他不怕下地狱吗?

  

  答:是的!他不怕下地狱的。

  

  问:这件事虽然和我没有关系,但我感到好像是自己也和他一样做了重罪,而且会发抖,怎么会这样呢?该如何解决呢?

  

  答:该如何解决,你也是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《大智度论》好了,就是这样,这问题就解决了。

  

  问:子女不听话,不接受管教,是否表示有业障?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恶因缘,应如何挽救?

  

  答:子女不接受管教,是否有业障?是否有业障,你这句话是说谁有业障?当然你也要反省,你管教他的是不是很高明,你要想想这个事,如果你管教得有智慧,应该他接受你的管教。因为这个子女年纪也不大,还没有开智慧,这也是可以原谅的,就是你要有智慧,能善巧地使令他接受你管教,你在这一方面多用点心,看看能不能改善,应该这样。

  

  「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恶因缘,应如何挽救?」父母与子女也可能有善因缘,不一定有恶因缘,你若是有这个成见反倒不好,认为有恶因缘反倒不好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