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?
答:的确是有这个问题。这个佛性有两种,佛性是有两种的:第一种是「理性佛性」,第二种是「行性佛性」。这个行,就是行、住、坐、卧的行,行性佛性。这个「理性佛性」,就是自性空,我们这个身体是因缘有、是自性空的,这个自性空,因此自性空,我们可以成佛,因此自性空,我们可以升天、可以得阿罗汉,因此自性空,也可以到第一义谛。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」,这个空,因此空而能成佛,这是这么意思,那这样呢,这个就是理性的佛性。当然,你若学习《中观论》、学习《大智度论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可以这么讲,那你若学习其他的经论,也可能不这样讲,我不欢喜这样讲,这也是可能的。有佛性,是否是有体性的?这样说,这个空性是没有体性可说的,是这样子,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本身是要无体性的,这叫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这是「理性的佛性」。
「行性的佛性」,行、住、坐、卧的行,这个行是有为法,这个有为法是我们栽培的,譬如说是我们学习佛法,然后发无上菩提心、发了大悲心,无上菩提心和大悲心还有差别的,那么这样子,我们用般若波罗蜜来修布施波罗蜜、用般若波罗蜜来修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禅波罗蜜,这一切的功德。那么你发了无上菩提心,你做这样的功德,你在你内心里面就栽培了行性的佛性;这是因缘有的这个佛性,这个佛性,那就是会得无上菩提的。假设你前生这样做过,今生再来人间的时候,完全不一样,完全是不同了,那么这是「行性佛性」。这个行性佛性,它有作用,还能继续发无上菩提心、继续修六波罗蜜一切的功德,那不是声闻人、也不是那个辟支佛的他那种无漏的种性,和那个种性不同,这是有为法,是有差别的,理性佛性是无差别的境界。
问: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何义理?
答:这是《金刚经》上有这句话,「福德即非福德性」!「福德即非福德性」,就是我们用有所得的分别心,有所得的执着心,我们拜佛,我们去做善事,说是那个地方有水灾,或者有地震,我们拿什么什么力量去救护去,用有所得的心,执着的心,这叫做福德,所做的功德,叫做福德。如果我们用无所得的智慧去做这个功德,表现于外的相貌是一样,我们去救灾、救苦!救护病人,做种种功德,你用无所得的智慧去栽培呢,「即非福德性」,这是无漏的功德,就叫做「非福德性」,就这么讲。它们两个,一个是有漏的福德、一个是无漏的福德,是有差别的。若是我们佛教徒,我是信佛,我欢喜做功德,但是你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你和那个不相信佛教的人做的功德差不多少。
问:天台宗的空、假、中三观,与唯识的圆成实性、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有何异同?阿弥陀佛!
答:有一点相似,有一点相似的,但是不完全相同。因为这个唯识的学者,我们学习这个《摄大乘论》的时候,或者是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的(真实义品),它观察这个空,它就是观察一切法是空的,它不明白的,没有明白的要你修假观,可是也是说到假观,说到假观,就是依他起,依他起是假有的;但是在唯识里面说呢,这个依他起是如幻有,但是指我们生死凡夫的这些有为法,叫做「依他起」。这个圣者,圣人的清净无漏的功德,也叫做「依他起」,那个依他起是清净的,凡夫的这些境界是染污的。你修观的时候,它只是说遍计执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,主要的告诉你修空观,它不是很明白的来强调要修假观,没有说这句话,也没有明白的说要修中观,也没有那么说。但是那个圆成实,说是中也可以,说依他起是假,也是可以的,所以有点相似,但是和天台智者大师说的空、假、中三观又有点差别,不完全是相同的。
问:也许机缘成熟,最近才认识师父,并了解师父高深的道行……
答:这句话说错了!我没有道行。
问:也阅读了师父的一些佛学讲解的书或光碟片,并亲临师父的几场现场演讲和开示,弟子有些问题,敬请师父开示。因为这问题有请教过同道,皆未获肯定的答案,以师父的修为,四禅八定、四果的境界是没问题的……
答:这句话说得不对,我也没有四禅八定、更没有四果的事情。
问:问题是,以前我是从练气功开始练打坐,也不知道练的是到什么程度。最近看师父的《止观大意》,才知好像是未到地定,当时也不知道这境界有什么希奇可贵,就因生活杂事中断约十年;最近大概观世音菩萨慈悲安排此机缘重新打坐,弟子之前在打坐到一个深度,会对换息感觉很挣扎,也就是吸气转呼气,或呼气转吸气很费力,(哦!有这个事情!)但继续坐下去会不知不觉中突然像打开电器开关,叭一下,转入另一境界,好像身体包在一个大蛋壳内,或像潜在水中与外界隔离;这时呼吸很通畅,全身很舒畅,大概是所谓的轻安乐吧!特别的是,这时我吸气可以一直吸一直吸都吸不饱,心里很奇怪,换呼气看看,也是一直呼都呼不完,没止尽一样,这时我的肉身是不是有在呼吸,我不知道,同时身体消失了,变成像空气一样,心里更奇怪,但蛮舒服的,可是好景不长,没多久,也许才几秒钟,这时的时间观念不明显,但从出定后看时钟,打坐前后才一个多钟头,我就又回复到对外界的感觉,而出定了。请问:一、像换气痛苦,虽一捱就过,但那种经验让我每次要打坐都会怕怕的,是否我的进息跟出息之间的间息调控不好、不够长,但一进入后来的深定,又好像是进息跟出息都停,只有间息的持续,是否如此?
答:这个静坐这件事,这个出入息这件事,你不要主动的叫他出息,你也不要主动的要吸这个气,这件事你不要管,它要出就出,它要入就入,你不要管它,你负责的事情就是知,知道息是出、知道息在入,就这样就好了。你若控制它,就有问题,你若下命令,那就有问题,就是有问题。所以你这个地方,就是你多管闲事了,你不要管那么多事,它要出就出,它不出也不要管它,你要这样子才合适的。再另外呢,我们初开始,我们没有静坐的人,我们的出入息就是这样子,但是静坐以后,你的寂静的功夫渐渐深了,这个出入息有变化,有什么变化呢?它就慢,特别慢!不像我们这样子快,不是的。但是它特别慢的时候,我们心粗,就感觉好像没有出入息了,其实不是,就是慢的关系,一直到……。但是我们读这个十六特胜,也发觉一件事,就是得了未到地定以后,还没有到初禅,初禅和未到地定之间这个时候,就是那个时候,有那么一段时间,好像没有出入息,是有这么一段时间的没有出入息,就是那个时候息就停了,但是你也没有什么不舒服,还是很正常,应该这样子才对的。
所以你这上面说是,但一进入后来的深定,又好像是进息跟出息都停,是的,也不感觉到有出息、有入息的事情,只有间息的持续,是这样子。
请教如何可以平滑的度过去。就是你不要管这件事,你只是心里面无分别住,知道息在出、知道息在入,也知道现在也不出、也不入,就知就算了,就好了,就这样就好了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问:第二个问题,前述境界一般要打坐超过一小时才会进入,但并不是每次打坐都会有此境界,而一进入,何以不久就退出来?
答:何以不久就退出来?就是你本身有问题。本身有多少问题,一个是心理的问题、一个是生理上有问题,它都是不合适的。你若仔细地去读这个《清净道论》,也是可以读的,你读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〈声闻地〉,你好好读,读的时候,你也可以读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密》,你也会知道这些事情,会知道那一些方法。你若是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,然后你去静坐,因为你有点功夫,有可能还能够有相应一点,但是就会出了事情,就不合适了,就会有这个事情。
问:而一进入,何以不久就退出来?是否因为肉身当时停止呼吸了?
答:当时停止呼吸,你应该知道嘛!知道这件事。
问:身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,累积到会兴奋,中枢神经的浓度而破坏了原先氧气的稳定效果?
答:你是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这件事。我刚才说的话不是这个意思,就是你的身、口、意有一点事情,有一些事情,有些事情,修行人是不应该做的,那么你若做这件事了呢,它就会有反应,在你静坐的时候,修止观的时候就有反应,我是这样意思。我举一个例子,也并不一定你是这样,譬如说是你现在不静坐,不静坐的时候,没有静坐,你和人吵架了,动了贪心、或者动了瞋心,然后你再静坐,你原先的境界就受到影响,就有点不同。若是完全没有得未到地定的人,他的欲界定在内住、等住那个阶段的时候,有可能完全不能静坐,因为你是到了未到地定,你还能坐一下 ,但是它还是会有反应,有的时候就会失掉了,这个境界就没有了,也是会这样。
问:打坐一般要观空、观无我、观不净,但我一坐会在一、二分钟内就空静,这时有丝毫的观或思想,会让我感觉被束缚,很难受,为达到空而去观空,再去解空,本来已空,何必再兜一大圈,再回原点有否必要?
答:你这个是不懂得观,你根本不懂得观,虽然你说出来观空、观无我、观不净,但是你也完全没有修过这个观的,所以你会说这句话。「本来已空」,你这句话不合道理,何必再兜一大圈,佛菩萨……当然你现在还算肯用功的人,但是你这句话说得不对,佛菩萨的智慧不如你啊?你说佛菩萨观空是兜一大圈?你这个说法是不合道理,你心粗了。
问:有时难免会思绪漂浮,我也不抑止,让它想个够,等突然断掉的时候的瞬间呢,一切变真空,我忽然好像失去自我。
答:你这句话就不对,本来是空的,那有我呢?所以你这个「本来已空」这句话,也是说空话而已,不知道本来已空。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