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有问题,我还回答这个问题。
问:若说诸法无自性、诸法本空,则佛陀的存在及其所说法亦空。
答:是的,佛说的法也是空的。
问:都是假的吗?
答:都是假的、不是真实的,但是它还有作用。你肯这样学习,它有这样的作用,作用也是假。但是在我们凡夫的心,可是有点分别。你说是它是假的,但是若是打你一拳,你还感觉痛吧?也会感觉痛。但是若是你若通达一切法空的话,你心能一剎那间入于三昧,打你一拳就不痛,你就能不痛。但是若是我们不相信佛法,我不这样用功修行,你若不用功修行,你一直地停留在遍计所执这里,那时候打你一拳,你是会痛的,你没有办法解脱这件事的。所以是假的,但是它还是有作用。但是作用也是假的、是不真实的。
问:观想的时候,念中的观世音菩萨相貌,若因所在佛堂地点不同,该怎么持念?忆念观想旧时之菩萨,这是所在地的佛堂。
答:这个字我还不大认识,我再重念一遍:「观想时,念中的观世音菩萨相貌,若因所在佛堂地点不同,该(哦!这是该),该怎么持念?」这个观想观世音菩萨,若是观想的话,如果你若读这个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国,你可以不必观想你在我们人间这里的佛堂,观想是在阿弥陀佛国。你自己观想你也在阿弥陀佛国,那样清净庄严、殊胜庄严的世界,有高大身的观世音菩萨,有无量相好庄严,可以这样观想。当然这个和我们这里的境界是不一样。「该怎么样持念、忆念观想?」那你观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所现的身相。但是你在观想的时候,也就是你内心所现的。观世音菩萨所现的也是毕竟空寂的,你所现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毕竟空寂的,也可以这样念。念诸法如,如来者,诸法如义,观世音菩萨者,诸法如义,可以作如是观。观观世音菩萨高大身相,这是世谛,世俗谛;观诸法如,这是第一义谛。你可以修二谛的观,观观世音菩萨,可以这样观,可以这样观,就好了。
问:昨日听你解答《金刚经》有关后五百岁的事,你开示后五百岁有二种说法:一、正法五百年,像法五百年。第二个说法,有五个五百年的说法。弟子行书本中看见*轮预记中云:正法、像法各一千年。
答:也有这个说法,各一千年,末法万年。是的。初五百岁解脱坚固,这是有五个坚固。
问:请示长老应择取那个解释,较适宜为何?
答:五个五百年,第一个是解脱坚固,就是得圣道,得圣道坚固,很多人都得圣道,那就是正法住世的时候。第五个五百年是斗诤坚固,那就是现在的时候。现在是斗诤坚固,这个时候若有人能够读《金刚经》而得圣道,是为希有,也可以这么解释,也可以。
问:又古今解释、讲演《金刚经》的法师大德很多,请示长老除了听你的录音带之余,还应参考那些注解呢?
答:如印顺导师,印顺老法师的《金刚经》注解可以参考。再来就是无著菩萨的《金刚般若论》、世亲菩萨的《般若论》也是可以参考。但是若是我们一定要找参考书,我们才能够理解《金刚经》的义的话,那你也可以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,我昨天说了。你若读《大智度论》,明白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义,也就会讲《金刚经》了,也可以这么说。所以若是其它的参考书我们都没有,那么就可以去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,用《大智度论》的解释去讲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这样我认为还是最好的办法。但是《金刚经》里面,又不全是龙树菩萨讲的这个诸法自性空的义,也有符合唯识义。那就是你要学《瑜伽师地论》、学习《摄大乘论》,你就也会讲《金刚经》的,是这样意思。
问:请问佛教对祖先坟墓地理方位,会影响其后世子孙的看法如何?
答:佛教不讲这件事;佛教不讲风水,不讲这件事。佛教只是讲你现在,过去的事情没有办法改变了,我们已经这样做了。但是现在以后,我们能学习佛法得到正见、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戒定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那就一切都是吉祥的。佛教只讲我们的行为,我们的思想、行为影响一切,而不说那个山头能叫我富贵,佛教不这样讲,不讲这件事。但是世间上的事情,也不是我们这个分别心完全能明白;只有佛菩萨说的道理,能够通达一切因缘生法,是这样子。说是那个人的福报很大,他并不懂得风水,但是他父母葬埋的地方就是符合风水的道理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实在去讲究这件事,是很难讲的,有的时候说这个 地方风水很好,但是政府要用这个地方,就把这个风水破坏了,那怎么办呢?所以不如还是佛法说的好,就是你自己能控制的,就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;你在这地方改过迁善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,这件事你能把握到,就是好风水,应该是这么说才对的。
问:佛法说:「如是因如是果」,又说「罪由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;这两种说法有无矛盾的地方?
答:没有矛盾。「罪由心起将心忏」,这就是「因」嘛!你有这样的因,也就是有这个果。「心若灭时罪亦亡」,「心若灭时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不是我们这一念心没有了,就是执着心没有了,执着心没有了,你无所得的智慧现前了,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。就是我们很苦恼的境界现前了,但是你的无所得的智慧成就了,这苦恼即非苦恼,会有这个境界的。若是我们不肯这样学习无漏、无为法的话,那我们就是……刚才说了,一直停留在执着心的境界上,那就没有办法得解脱;因为我们修了福德这件事以后,我们会得一些如意的果报,或者人间如意的果报,或者天上如意的果报;但这都是无常的,它不能永久的令你安乐的。但是我们内心里面执着心还在活动,我们有可能还造恶的,造恶,就有恶的果报来了,所以不如修学圣道,这个问题才能解决,「如是因如是果」。
「罪由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 」。「心若灭时」,这是佛法,唯有修学佛法,问题才能解决,所以「罪亦亡」;不但以前罪业得的果报不能令你苦恼,以后永久也不会再造罪了,这问题才解决的。
问:往生后,神识是否会暂留遗体内?
答:往生后!身体不能往生,我们到阿弥陀佛国去的时候,不是这个身体去,这个身体还是留在这里的;是我们的这一念识,这一念识、这一念心,这一念心呢,它有一个异生身,说是中阴身也可以;这时候阿弥陀佛接引你这个异生身,就是这个中阴身到阿弥陀佛国去,这个身体还在娑婆世界。所以这个识,不会还留在这个身体里,没有这回事。
问:如是在遗体捐赠,是否会造成亡者痛苦,而影响其往生?
答:我认为你这个想法很好!你要想想这个问题。这个往生阿弥陀佛国,是我们这一念心往生到阿弥陀佛国,不是这个身体往生阿弥陀佛国;所以这个身体留在这里,这是无情物了。你若捐赠的话呢?应该没有问题,但是另外可是有点问题;那个捐赠的那些人告诉你,这个人一命终的时候,在一定的时间内,就要拿你的身体的那一部份的,不能过时间的。这个地方有问题,人死的时候,并不像医生说那句话,说那个时候他的识走了,有可能他还没有走,他还没有死啊!没有死的时候,若是拿你的身体一部分,那就有问题,那可是有问题的。所以我们人说的话,有的时候动机是很好,但事实是有问题,不如是那样好,不要捐赠这件事,那不是很稳正?对你没有事嘛。你就是安心的念阿弥陀佛、求生阿弥陀佛国,等将来你从阿弥陀佛国回来的时候,你再做这件事,做这件事,不是临死的时候,是生存的时候,我把眼睛给你,就可以,我身体那一部份都可以,我的心脏拿出来给你,这个时候就叫做功德,说现在在的时候,我还顾虑这个、顾虑那个,多数搞错了的时候,耽误你往生阿弥陀佛国,都有可能的。
问:对于福薄慧浅的人,要如何修行,才会有出家的因缘?
答:要如何修行才会,你就是……,这样子啊!你多多的读佛教的书,你那一天明白了什么是佛法呢,你就有出家的因缘出现。要读佛教的书,对于佛法有深入的了解的时候,随时出家的因缘都会出现的,就是这样子。不是「福薄慧浅」的问题,说是那个人福报很大,智慧很高,那他不一定能出家,都是不一定的。
要如何修行才会有出家的因缘?另外一个想法呢,你在佛菩萨前发愿,我要出家修学圣道,那就有出家的因缘,是这样意思。
问:弟子恭听师父的录音带,您提到「如水入水,契会真如」,请师父开示其中的「契会」。
答:这个「契会」的「会」,不是这个慧;是开会的「会」,是这两个字,是开会的「会」,会合的「会」,「契会真如」。
问:第二,弟子知道除了多多用功之外,还是只有更加精进才能在止观方面有成绩的。
答:「更加精进」,这个「精进」,这是通于一切的话,修福也可以精进、修慧也可以精进,为别人服务也可以精进,做种种善事也可以精进,这叫做「精进」。
现在说是多用功之外,才能在止观方面有成绩的;在止观方面有成绩,是要精进,但是还有一个问题,你一定要是通达第一义谛,不然的话,这止观到什么地方也不一定。
问:日常功德回向时,该如何回向最妥当?日常功德回向,怎么回向?是否有特定的回向文。
答:这个回向是你的愿,你的愿是什么?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,那么你就是这样回向;你愿意得无生法忍,那么就这样回向。我回向我的父母身体健康,能够相信佛法、得正知见,你若愿意这样子,那么就这样回向;所以你看你的愿是什么愿,就这样子,来决定你怎么回向。
问:一切法都是因缘有、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。弟子学浅,请问师父:常常人们说到,人人皆有佛性,有佛性是否是有体性的?还是自性空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