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6

  這裏有問題,我還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

  問:若說諸法無自性、諸法本空,則佛陀的存在及其所說法亦空。

  

  答:是的,佛說的法也是空的。

  

  問:都是假的嗎?

  

  答:都是假的、不是真實的,但是它還有作用。你肯這樣學習,它有這樣的作用,作用也是假。但是在我們凡夫的心,可是有點分別。你說是它是假的,但是若是打你一拳,你還感覺痛吧?也會感覺痛。但是若是你若通達一切法空的話,你心能一剎那間入于叁昧,打你一拳就不痛,你就能不痛。但是若是我們不相信佛法,我不這樣用功修行,你若不用功修行,你一直地停留在遍計所執這裏,那時候打你一拳,你是會痛的,你沒有辦法解脫這件事的。所以是假的,但是它還是有作用。但是作用也是假的、是不真實的。

  

  問:觀想的時候,念中的觀世音菩薩相貌,若因所在佛堂地點不同,該怎麼持念?憶念觀想舊時之菩薩,這是所在地的佛堂。

  

  答:這個字我還不大認識,我再重念一遍:「觀想時,念中的觀世音菩薩相貌,若因所在佛堂地點不同,該(哦!這是該),該怎麼持念?」這個觀想觀世音菩薩,若是觀想的話,如果你若讀這個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國,你可以不必觀想你在我們人間這裏的佛堂,觀想是在阿彌陀佛國。你自己觀想你也在阿彌陀佛國,那樣清淨莊嚴、殊勝莊嚴的世界,有高大身的觀世音菩薩,有無量相好莊嚴,可以這樣觀想。當然這個和我們這裏的境界是不一樣。「該怎麼樣持念、憶念觀想?」那你觀想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所現的身相。但是你在觀想的時候,也就是你內心所現的。觀世音菩薩所現的也是畢竟空寂的,你所現的觀世音菩薩也是畢竟空寂的,也可以這樣念。念諸法如,如來者,諸法如義,觀世音菩薩者,諸法如義,可以作如是觀。觀觀世音菩薩高大身相,這是世谛,世俗谛;觀諸法如,這是第一義谛。你可以修二谛的觀,觀觀世音菩薩,可以這樣觀,可以這樣觀,就好了。

  

  問:昨日聽你解答《金剛經》有關後五百歲的事,你開示後五百歲有二種說法:一、正法五百年,像法五百年。第二個說法,有五個五百年的說法。弟子行書本中看見*輪預記中雲:正法、像法各一千年。

  

  答:也有這個說法,各一千年,末法萬年。是的。初五百歲解脫堅固,這是有五個堅固。

  

  問:請示長老應擇取那個解釋,較適宜爲何?

  

  答:五個五百年,第一個是解脫堅固,就是得聖道,得聖道堅固,很多人都得聖道,那就是正法住世的時候。第五個五百年是鬥诤堅固,那就是現在的時候。現在是鬥诤堅固,這個時候若有人能夠讀《金剛經》而得聖道,是爲希有,也可以這麼解釋,也可以。

  

  問:又古今解釋、講演《金剛經》的法師大德很多,請示長老除了聽你的錄音帶之余,還應參考那些注解呢?

  

  答:如印順導師,印順老法師的《金剛經》注解可以參考。再來就是無著菩薩的《金剛般若論》、世親菩薩的《般若論》也是可以參考。但是若是我們一定要找參考書,我們才能夠理解《金剛經》的義的話,那你也可以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,我昨天說了。你若讀《大智度論》,明白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義,也就會講《金剛經》了,也可以這麼說。所以若是其它的參考書我們都沒有,那麼就可以去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,用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去講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樣我認爲還是最好的辦法。但是《金剛經》裏面,又不全是龍樹菩薩講的這個諸法自性空的義,也有符合唯識義。那就是你要學《瑜伽師地論》、學習《攝大乘論》,你就也會講《金剛經》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請問佛教對祖先墳墓地理方位,會影響其後世子孫的看法如何?

  

  答:佛教不講這件事;佛教不講風水,不講這件事。佛教只是講你現在,過去的事情沒有辦法改變了,我們已經這樣做了。但是現在以後,我們能學習佛法得到正見、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戒定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那就一切都是吉祥的。佛教只講我們的行爲,我們的思想、行爲影響一切,而不說那個山頭能叫我富貴,佛教不這樣講,不講這件事。但是世間上的事情,也不是我們這個分別心完全能明白;只有佛菩薩說的道理,能夠通達一切因緣生法,是這樣子。說是那個人的福報很大,他並不懂得風水,但是他父母葬埋的地方就是符合風水的道理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實在去講究這件事,是很難講的,有的時候說這個 地方風水很好,但是政府要用這個地方,就把這個風水破壞了,那怎麼辦呢?所以不如還是佛法說的好,就是你自己能控製的,就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行爲;你在這地方改過遷善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這件事你能把握到,就是好風水,應該是這麼說才對的。

  

  問:佛法說:「如是因如是果」,又說「罪由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;這兩種說法有無矛盾的地方?

  

  答:沒有矛盾。「罪由心起將心忏」,這就是「因」嘛!你有這樣的因,也就是有這個果。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「心若滅時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不是我們這一念心沒有了,就是執著心沒有了,執著心沒有了,你無所得的智慧現前了,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。就是我們很苦惱的境界現前了,但是你的無所得的智慧成就了,這苦惱即非苦惱,會有這個境界的。若是我們不肯這樣學習無漏、無爲法的話,那我們就是……剛才說了,一直停留在執著心的境界上,那就沒有辦法得解脫;因爲我們修了福德這件事以後,我們會得一些如意的果報,或者人間如意的果報,或者天上如意的果報;但這都是無常的,它不能永久的令你安樂的。但是我們內心裏面執著心還在活動,我們有可能還造惡的,造惡,就有惡的果報來了,所以不如修學聖道,這個問題才能解決,「如是因如是果」。

  

  「罪由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 」。「心若滅時」,這是佛法,唯有修學佛法,問題才能解決,所以「罪亦亡」;不但以前罪業得的果報不能令你苦惱,以後永久也不會再造罪了,這問題才解決的。

  

  問:往生後,神識是否會暫留遺體內?

  

  答:往生後!身體不能往生,我們到阿彌陀佛國去的時候,不是這個身體去,這個身體還是留在這裏的;是我們的這一念識,這一念識、這一念心,這一念心呢,它有一個異生身,說是中陰身也可以;這時候阿彌陀佛接引你這個異生身,就是這個中陰身到阿彌陀佛國去,這個身體還在娑婆世界。所以這個識,不會還留在這個身體裏,沒有這回事。

  

  問:如是在遺體捐贈,是否會造成亡者痛苦,而影響其往生?

  

  答:我認爲你這個想法很好!你要想想這個問題。這個往生阿彌陀佛國,是我們這一念心往生到阿彌陀佛國,不是這個身體往生阿彌陀佛國;所以這個身體留在這裏,這是無情物了。你若捐贈的話呢?應該沒有問題,但是另外可是有點問題;那個捐贈的那些人告訴你,這個人一命終的時候,在一定的時間內,就要拿你的身體的那一部份的,不能過時間的。這個地方有問題,人死的時候,並不像醫生說那句話,說那個時候他的識走了,有可能他還沒有走,他還沒有死啊!沒有死的時候,若是拿你的身體一部分,那就有問題,那可是有問題的。所以我們人說的話,有的時候動機是很好,但事實是有問題,不如是那樣好,不要捐贈這件事,那不是很穩正?對你沒有事嘛。你就是安心的念阿彌陀佛、求生阿彌陀佛國,等將來你從阿彌陀佛國回來的時候,你再做這件事,做這件事,不是臨死的時候,是生存的時候,我把眼睛給你,就可以,我身體那一部份都可以,我的心髒拿出來給你,這個時候就叫做功德,說現在在的時候,我還顧慮這個、顧慮那個,多數搞錯了的時候,耽誤你往生阿彌陀佛國,都有可能的。

  

  問:對于福薄慧淺的人,要如何修行,才會有出家的因緣?

  

  答:要如何修行才會,你就是……,這樣子啊!你多多的讀佛教的書,你那一天明白了什麼是佛法呢,你就有出家的因緣出現。要讀佛教的書,對于佛法有深入的了解的時候,隨時出家的因緣都會出現的,就是這樣子。不是「福薄慧淺」的問題,說是那個人福報很大,智慧很高,那他不一定能出家,都是不一定的。

  

  要如何修行才會有出家的因緣?另外一個想法呢,你在佛菩薩前發願,我要出家修學聖道,那就有出家的因緣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問:弟子恭聽師父的錄音帶,您提到「如水入水,契會真如」,請師父開示其中的「契會」。

  

  答:這個「契會」的「會」,不是這個慧;是開會的「會」,是這兩個字,是開會的「會」,會合的「會」,「契會真如」。

  

  問:第二,弟子知道除了多多用功之外,還是只有更加精進才能在止觀方面有成績的。

  

  答:「更加精進」,這個「精進」,這是通于一切的話,修福也可以精進、修慧也可以精進,爲別人服務也可以精進,做種種善事也可以精進,這叫做「精進」。

  

  現在說是多用功之外,才能在止觀方面有成績的;在止觀方面有成績,是要精進,但是還有一個問題,你一定要是通達第一義谛,不然的話,這止觀到什麼地方也不一定。

  

  問:日常功德回向時,該如何回向最妥當?日常功德回向,怎麼回向?是否有特定的回向文。

  

  答:這個回向是你的願,你的願是什麼?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,那麼你就是這樣回向;你願意得無生法忍,那麼就這樣回向。我回向我的父母身體健康,能夠相信佛法、得正知見,你若願意這樣子,那麼就這樣回向;所以你看你的願是什麼願,就這樣子,來決定你怎麼回向。

  

  問:一切法都是因緣有、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。弟子學淺,請問師父:常常人們說到,人人皆有佛性,有佛性是否是有體性的?還是自性空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