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?
答:的確是有這個問題。這個佛性有兩種,佛性是有兩種的:第一種是「理性佛性」,第二種是「行性佛性」。這個行,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行,行性佛性。這個「理性佛性」,就是自性空,我們這個身體是因緣有、是自性空的,這個自性空,因此自性空,我們可以成佛,因此自性空,我們可以升天、可以得阿羅漢,因此自性空,也可以到第一義谛。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」,這個空,因此空而能成佛,這是這麼意思,那這樣呢,這個就是理性的佛性。當然,你若學習《中觀論》、學習《大智度論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可以這麼講,那你若學習其他的經論,也可能不這樣講,我不歡喜這樣講,這也是可能的。有佛性,是否是有體性的?這樣說,這個空性是沒有體性可說的,是這樣子,就是自性空,自性空本身是要無體性的,這叫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這是「理性的佛性」。
「行性的佛性」,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行,這個行是有爲法,這個有爲法是我們栽培的,譬如說是我們學習佛法,然後發無上菩提心、發了大悲心,無上菩提心和大悲心還有差別的,那麼這樣子,我們用般若波羅蜜來修布施波羅蜜、用般若波羅蜜來修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,這一切的功德。那麼你發了無上菩提心,你做這樣的功德,你在你內心裏面就栽培了行性的佛性;這是因緣有的這個佛性,這個佛性,那就是會得無上菩提的。假設你前生這樣做過,今生再來人間的時候,完全不一樣,完全是不同了,那麼這是「行性佛性」。這個行性佛性,它有作用,還能繼續發無上菩提心、繼續修六波羅蜜一切的功德,那不是聲聞人、也不是那個辟支佛的他那種無漏的種性,和那個種性不同,這是有爲法,是有差別的,理性佛性是無差別的境界。
問: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何義理?
答:這是《金剛經》上有這句話,「福德即非福德性」!「福德即非福德性」,就是我們用有所得的分別心,有所得的執著心,我們拜佛,我們去做善事,說是那個地方有水災,或者有地震,我們拿什麼什麼力量去救護去,用有所得的心,執著的心,這叫做福德,所做的功德,叫做福德。如果我們用無所得的智慧去做這個功德,表現于外的相貌是一樣,我們去救災、救苦!救護病人,做種種功德,你用無所得的智慧去栽培呢,「即非福德性」,這是無漏的功德,就叫做「非福德性」,就這麼講。它們兩個,一個是有漏的福德、一個是無漏的福德,是有差別的。若是我們佛教徒,我是信佛,我歡喜做功德,但是你沒有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你和那個不相信佛教的人做的功德差不多少。
問:天臺宗的空、假、中叁觀,與唯識的圓成實性、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有何異同?阿彌陀佛!
答:有一點相似,有一點相似的,但是不完全相同。因爲這個唯識的學者,我們學習這個《攝大乘論》的時候,或者是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的(真實義品),它觀察這個空,它就是觀察一切法是空的,它不明白的,沒有明白的要你修假觀,可是也是說到假觀,說到假觀,就是依他起,依他起是假有的;但是在唯識裏面說呢,這個依他起是如幻有,但是指我們生死凡夫的這些有爲法,叫做「依他起」。這個聖者,聖人的清淨無漏的功德,也叫做「依他起」,那個依他起是清淨的,凡夫的這些境界是染汙的。你修觀的時候,它只是說遍計執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,主要的告訴你修空觀,它不是很明白的來強調要修假觀,沒有說這句話,也沒有明白的說要修中觀,也沒有那麼說。但是那個圓成實,說是中也可以,說依他起是假,也是可以的,所以有點相似,但是和天臺智者大師說的空、假、中叁觀又有點差別,不完全是相同的。
問:也許機緣成熟,最近才認識師父,並了解師父高深的道行……
答:這句話說錯了!我沒有道行。
問:也閱讀了師父的一些佛學講解的書或光碟片,並親臨師父的幾場現場演講和開示,弟子有些問題,敬請師父開示。因爲這問題有請教過同道,皆未獲肯定的答案,以師父的修爲,四禅八定、四果的境界是沒問題的……
答:這句話說得不對,我也沒有四禅八定、更沒有四果的事情。
問:問題是,以前我是從練氣功開始練打坐,也不知道練的是到什麼程度。最近看師父的《止觀大意》,才知好像是未到地定,當時也不知道這境界有什麼希奇可貴,就因生活雜事中斷約十年;最近大概觀世音菩薩慈悲安排此機緣重新打坐,弟子之前在打坐到一個深度,會對換息感覺很掙紮,也就是吸氣轉呼氣,或呼氣轉吸氣很費力,(哦!有這個事情!)但繼續坐下去會不知不覺中突然像打開電器開關,叭一下,轉入另一境界,好像身體包在一個大蛋殼內,或像潛在水中與外界隔離;這時呼吸很通暢,全身很舒暢,大概是所謂的輕安樂吧!特別的是,這時我吸氣可以一直吸一直吸都吸不飽,心裏很奇怪,換呼氣看看,也是一直呼都呼不完,沒止盡一樣,這時我的肉身是不是有在呼吸,我不知道,同時身體消失了,變成像空氣一樣,心裏更奇怪,但蠻舒服的,可是好景不長,沒多久,也許才幾秒鍾,這時的時間觀念不明顯,但從出定後看時鍾,打坐前後才一個多鍾頭,我就又回複到對外界的感覺,而出定了。請問:一、像換氣痛苦,雖一捱就過,但那種經驗讓我每次要打坐都會怕怕的,是否我的進息跟出息之間的間息調控不好、不夠長,但一進入後來的深定,又好像是進息跟出息都停,只有間息的持續,是否如此?
答:這個靜坐這件事,這個出入息這件事,你不要主動的叫他出息,你也不要主動的要吸這個氣,這件事你不要管,它要出就出,它要入就入,你不要管它,你負責的事情就是知,知道息是出、知道息在入,就這樣就好了。你若控製它,就有問題,你若下命令,那就有問題,就是有問題。所以你這個地方,就是你多管閑事了,你不要管那麼多事,它要出就出,它不出也不要管它,你要這樣子才合適的。再另外呢,我們初開始,我們沒有靜坐的人,我們的出入息就是這樣子,但是靜坐以後,你的寂靜的功夫漸漸深了,這個出入息有變化,有什麼變化呢?它就慢,特別慢!不像我們這樣子快,不是的。但是它特別慢的時候,我們心粗,就感覺好像沒有出入息了,其實不是,就是慢的關系,一直到……。但是我們讀這個十六特勝,也發覺一件事,就是得了未到地定以後,還沒有到初禅,初禅和未到地定之間這個時候,就是那個時候,有那麼一段時間,好像沒有出入息,是有這麼一段時間的沒有出入息,就是那個時候息就停了,但是你也沒有什麼不舒服,還是很正常,應該這樣子才對的。
所以你這上面說是,但一進入後來的深定,又好像是進息跟出息都停,是的,也不感覺到有出息、有入息的事情,只有間息的持續,是這樣子。
請教如何可以平滑的度過去。就是你不要管這件事,你只是心裏面無分別住,知道息在出、知道息在入,也知道現在也不出、也不入,就知就算了,就好了,就這樣就好了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,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問:第二個問題,前述境界一般要打坐超過一小時才會進入,但並不是每次打坐都會有此境界,而一進入,何以不久就退出來?
答:何以不久就退出來?就是你本身有問題。本身有多少問題,一個是心理的問題、一個是生理上有問題,它都是不合適的。你若仔細地去讀這個《清淨道論》,也是可以讀的,你讀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聲聞地〉,你好好讀,讀的時候,你也可以讀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密》,你也會知道這些事情,會知道那一些方法。你若是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,然後你去靜坐,因爲你有點功夫,有可能還能夠有相應一點,但是就會出了事情,就不合適了,就會有這個事情。
問:而一進入,何以不久就退出來?是否因爲肉身當時停止呼吸了?
答:當時停止呼吸,你應該知道嘛!知道這件事。
問:身體代謝産生的二氧化碳,累積到會興奮,中樞神經的濃度而破壞了原先氧氣的穩定效果?
答:你是用這樣的理由來解釋這件事。我剛才說的話不是這個意思,就是你的身、口、意有一點事情,有一些事情,有些事情,修行人是不應該做的,那麼你若做這件事了呢,它就會有反應,在你靜坐的時候,修止觀的時候就有反應,我是這樣意思。我舉一個例子,也並不一定你是這樣,譬如說是你現在不靜坐,不靜坐的時候,沒有靜坐,你和人吵架了,動了貪心、或者動了瞋心,然後你再靜坐,你原先的境界就受到影響,就有點不同。若是完全沒有得未到地定的人,他的欲界定在內住、等住那個階段的時候,有可能完全不能靜坐,因爲你是到了未到地定,你還能坐一下 ,但是它還是會有反應,有的時候就會失掉了,這個境界就沒有了,也是會這樣。
問:打坐一般要觀空、觀無我、觀不淨,但我一坐會在一、二分鍾內就空靜,這時有絲毫的觀或思想,會讓我感覺被束縛,很難受,爲達到空而去觀空,再去解空,本來已空,何必再兜一大圈,再回原點有否必要?
答:你這個是不懂得觀,你根本不懂得觀,雖然你說出來觀空、觀無我、觀不淨,但是你也完全沒有修過這個觀的,所以你會說這句話。「本來已空」,你這句話不合道理,何必再兜一大圈,佛菩薩……當然你現在還算肯用功的人,但是你這句話說得不對,佛菩薩的智慧不如你啊?你說佛菩薩觀空是兜一大圈?你這個說法是不合道理,你心粗了。
問:有時難免會思緒漂浮,我也不抑止,讓它想個夠,等突然斷掉的時候的瞬間呢,一切變真空,我忽然好像失去自我。
答:你這句話就不對,本來是空的,那有我呢?所以你這個「本來已空」這句話,也是說空話而已,不知道本來已空。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