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5

  我再舉一個例子。我們所見的境界不真實,我們很難知道所見的境界是不真實,我們很難知道。但是有一件事我們可能會比量的知道是不真實,什麼事情呢?就是打禅七的時候。不知道你們各位參加過禅七沒有?參加禅七的時候,其中有人巡香,有人負責拿著香板,在坐禅的人這個地方,在這裏走,來看這個坐禅的人的情形。他走過來的時候,他盡量的輕輕地走過來,是沒有聲音的。但是你可能還會知道,就會睜開眼睛看,正好那個監香的人就走過來。走過來的時候,因爲你睜開眼睛看了嘛,就看見那個監香的人走過來了,走過來以後,然後你的眼睛又閉上了。閉上的時候呢,那個監香的人可能也走過去了;但是你心裏面還在想,這個監香的人在我面前還站在那裏,你可能還會這樣想,你也可能睜開眼睛看,他是走過去了;但是你若閉上眼睛,你可能還會想這個人就在這裏,還站在這裏。

  

  這件事,如果我們深入地去思惟的話,就會感覺到我們看見的事情都不真實。怎麼說呢?說是我看見這個監香的人走過來,我睜開眼睛看了,然後閉上眼睛看的時候,感覺到他還站在我的面前,還這樣想。那麼你閉上眼睛,你心裏面想這個監香的人還站在你面前,這個監香的人是真實的嗎?不真實,因爲他已經走過去了,他不在這裏了。那麼這個不真實的像從那來的呢?就是你看見,你睜開眼睛看的時候,你心裏面留下來的影像而已。那麼這個時候你才知道我看見的這個,我閉上眼睛還想到這個監香的人拿著香板在我面前,你就會想這是我內心的影像,不是真實的那個人,不是真實的。

  

  但是在你沒有……,不是閉上眼睛,你在看的時候,睜開眼睛看這個監香的時候,其實那個時候,你所看見的是你心裏面的影像,不是那個真實的那個監香本身的那個身體,不是。那麼這個影像從那來的呢?就是你眼識和他見面,第六識一想就出個影像。但是這個影像和那個監香的本身沒有分開的時候,你認爲我真實是看見監香的人。你不認爲那是自己心所變現的影像,你不認爲是的;不認爲是你心裏變現的影像。但是他已經走了,你閉上眼睛還看見呢,那你才知道這是我心的影像,這個是假的。這個是假的,但是沒有分開的時候,你就不知道是假的。因爲這回有分開的經驗,你也應該知道不分開的時候,我所看見的還是心的影像,不是那個人的本體,不是的。

  

  所以我們從這件事,這是個事實,從這件事實上來看呢,我們所看見一切的都是內心的影;你看見的是你的影像,不是那件事的本身。所以我們看見的影像,這個是虛妄的、是不真實的。這個不真實有兩種:一種是有體相、一種是無體相。剛才我們說的這個呢,我閉上眼睛會想象一個影像出來,這個是沒有體性的,沒有體性。因爲你心裏若不分別的時候,這個影像就沒有了,但是那個人的身體呢,它是有體性的,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是有體性的,這個也是虛妄的,但是是有個體相。我們第六識所分別的這個,這個是沒有體相的,這個是虛妄的。

  

  所以這上說「如夢中所見人受五欲樂,有實住處不?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夢尚虛妄不可得,何況住夢中受五欲樂。」夢中所見的一切相,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的影像,都是沒有體相的,都是不真實的、都是虛妄的。從這個夢裏面的境界,可以覺知到我們不做夢所見的一切相也都是虛妄的、不真實。不真實有這二種分別:一種是有體相、一種是無體相的,有這樣的分別。

  

  這個不真實這件事我昨天曾經說過,怎麼知道是沒有體相呢?如果我們常常的靜坐,常常的靜坐,我們的內心由散亂而寂靜的時候,內心裏有這樣變化的時候,對于我們自己的身體的感覺也不一樣,不一樣。我們心裏面散亂的時候,感覺身體是這樣;若是我們這一念心經過長時期的訓練,有多少寂靜的功夫的時候,這時候對身體的感覺就不同了,爲什麼有這變化呢?就是身體不真實,我們這個身體不真實,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。若是你進步了的話,你由散亂而有禅定的功夫,由沒有智慧而有智慧的時候,這時候就感覺這身體不同,不一樣。所以說是「受五欲樂,有實住處不?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夢尚虛妄不可得,何況住夢中受五欲樂。」都是不真實,都是不真實的。

  

  這裏說這個不真實,是說由內心的分別;由醒覺,不睡覺和睡覺這兩分面,就是內心的分別上,來告訴我們它不真實。但是前面說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,是約自性空說的,這個地方有一點差別,就是約內心的分別,我們應該知道一切法都不真實;約一切法是因緣有、自性空,一切法也不真實,這是有一點差別。有一點差別呢,約自性空來說呢,這個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由龍樹菩薩的解釋,約自性空說一切法都是不真實、都是畢竟空的。

  

  這裏說約夢來譬喻,有符合唯識的道理,唯識的道理。就是那天有人問「一切唯心造」,那這個地方符合唯識的道理。但是它也符合因緣所生法,因緣所生法裏面是以心爲主的,心的力量是太大了,所以是一切唯心造。「何況住夢中受五欲樂」,也都是不真實。但是我們沒有從夢中醒過來的時候,我們還是執著是真實的,並不認爲是虛妄的。現在我們不做夢的時候,我們所看見的一切境界,我們還是迷惑,沒有覺悟,也認爲是真實的。

  

  這下面說「于汝意雲何?諸法若有漏、若無漏,若有爲、若無爲,頗有不如夢者不?」這是佛又這樣子問須菩提。「諸法若有漏」,就是有煩惱的這一切法,就是我們沒修學聖道,我們的貪瞋癡常活動的這一切事情,叫「有漏」。「若無漏」,就是佛教徒修學聖道斷滅了一切煩惱的時候,所見的一切法,就是「無漏」。「若有爲、若無爲」,前面「若有漏、若無漏」,這都是有爲法,都是有生、住、異、滅變化的,都是因緣所生法,這是有爲法。「若無爲」,就是得無漏聖道的這些聖人,他有諸法空的智慧,見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,無生、住、異、滅的變化,那就是「無爲」。

  

  「頗有不如夢者不?」這一切法還可能有一件事,都「不如夢者不?」都不像夢那麼虛妄嗎?這統統都是虛妄的。當然這個地方也可能會有一個問題,這個無漏的聖道和無爲的勝義谛,它也是虛妄嗎?它不是虛妄,它是真實的。但是在言語上,在我們用分別心去思惟分別的時候,我們用分別心去思惟分別,用語言去表達的時候呢,「若有漏、若無漏,若有爲、若無爲」,就都是虛妄的。用語言文字去表示的時候,這都是不真實,都是不真實的。這個語言文字去表示的時候,我們因語言文字去思惟分別,那就都是假的、都是虛妄的。我們對有爲說無爲,那也就是虛妄分別,所以都是虛妄。若是得了聖道的人,他們離一切語言文字,心裏面無分別住,那就是真實,那是真實的。當然我這樣說呢,也是虛妄了。

  

  「頗有不如夢者不?世尊!諸法若有漏、若無漏,若有爲、若無爲,無不如夢者。」沒有一件事不如夢的,都是虛妄的,都是不真實。「佛告須菩提:于汝意雲何?夢中有五道生死往來不?世尊!無也。」這又用這個譬喻來配合。說我們做夢的時候,夢見升到天上去、來到人間,或者做夢跑到地獄去了,那麼叫做「夢中有五道生死往來不」。或者說這些五道生死都如夢、都是不真實的,所以叫做「夢中有五道生死往來不?」在虛妄的境界是有五道生死往來的;但是若通達它是虛妄的、是畢竟空寂的,「世尊!無也」,就沒有生死的往來了。就像做夢的時候,我到紐約去了,其實這都是虛妄的,沒有這回事。

  

  「于汝意雲何?夢中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」前面用夢來譬喻這個生死往來的虛妄。這下邊是說修道的事情;修學聖道、解脫生死得涅槃的事情。「于汝意雲何?夢中有修道」,這個常常修止觀,修學聖道的人,他如果睡眠、睡覺的時候,有可能做夢也在坐禅,也在經行這些事情,所以夢中也有修道的這些事情。當然夢醒了知道這些都是虛妄、都是不真實的。

  

  「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」因爲你修學聖道,你這時候才覺悟,說這個人他是執著,執著一切法是真實的,有貪瞋癡的活動,說這個人是汙染的。「若得淨」,這個人修學聖道,斷了煩惱,他心裏面清淨了,這也都是如夢,都是如幻如化,都不真實的。「不也,世尊!」夢中修道能解脫生死得涅槃嗎?「不也,世尊!」不是的,都是虛妄的,沒有生死可斷、也沒有涅槃可得的。「何以故?是夢法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」,夢裏面的境界都是虛妄的,沒有真實的事,不可說有生死的垢、有涅槃的清淨的。

  

  于汝意雲何?鏡中像有實事不?能起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中,若人、若天、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處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像無有實事,但诳小兒。是事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,當墮地獄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鏡中像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是像空無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

  

  「于汝意雲何?鏡中像有實事不?」前面這個譬喻,用夢做譬喻已經說完了。這下面說第二個譬喻,一共有七個譬喻,這下面說這個鏡中像的譬喻。「鏡中像有實事不?」這個明鏡裏邊的影像,那個影像有真實的事情嗎?「能起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中」,這個意思,這個鏡中像有真實的事情嗎?說鏡中像那件事,那個人他能夠起業的因緣,做善業、做惡業,「用是業因緣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中。」若做善業呢,也是善因緣。「若人、若天、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處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像無有實事」,鏡中的影像是沒有真實的事。

  

  「但诳小兒」,它能欺诳那小兒,小兒認爲鏡中像是真實的。就是表示我們大人若不明白道理的時候,也如那個小兒,就被一切法欺诳了。「是事雲何當有業因緣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