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5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用是業因緣,當墮地獄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鏡中像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是像空無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」這些虛妄的境界,在我們沒有覺悟的時候,像真實有似的;就是有人在造業,在六道裏輪回,有人修學聖道,得涅槃了。但是覺悟了的時候,都是如夢,這件事都是虛妄的、都是畢竟空寂的,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于汝意雲何?如深澗中有響,是響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若墮地獄乃至若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事空無有實音聲;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,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響頗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事無實,不可說是垢是淨。

  

  「于汝意雲何?如深澗中有響」,這是第叁個譬喻,如那個深澗裏邊中有響;就是你在這邊說話,那邊就返回來一個聲音,那麼就叫做「響」。「深澗中有響」,就是那個空谷裏邊會有這件事。「是響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若墮地獄,乃至若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」這也是說我們凡夫在六道輪回裏邊迷惑、造業、受生死果報,也如空谷中那個響似的不真實。「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事空無有實音聲」,空谷裏面那個音聲是不真實的。「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響頗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事無實,不可說是垢是淨」,就是修學聖道的這件事,也和那個空谷的響是一樣的,也都是不真實的,都是畢竟空的。

  

  于汝意雲何?如焰非水、水相,非河、河相,是焰頗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焰中水畢竟不可得,但诳無智人眼;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焰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焰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

  

  「于汝意雲何?如焰非水、水相」,這個「焰」,就是春夏之間,有這個水蒸氣。地面上有這個濕氣,再太陽一照,稍微遠一點看出來好像有水,好像有水在流動。所以「如焰非水」,實在那裏沒有水,但是現出來水的相貌,所以那個水的相貌是假的。「非河、河相」,那裏沒有河在流水,但是現出來河水的流相。

  

  「是焰頗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焰中水畢竟不可得,但诳無智人的眼睛;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焰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焰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」這個焰裏面沒有水,我們看見它有水,那個水是不真實的。用這個來譬喻我們在生死裏流轉,或者是來到佛法中修學聖道,這些事情都是因緣生法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

  

  于汝意雲何?幹闼婆城,如日出時見幹闼婆城,無智人無城有城想,無廬觀有廬觀想,無園有園想;是幹闼婆城頗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是幹闼婆城畢竟不可得,但诳愚夫眼;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幹闼婆城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幹闼婆城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

  

  「于汝意雲何?幹闼婆城,如日出時見幹闼婆城,無智人無城有城想」:這個「幹闼婆城」,這個「幹闼婆」,或者我們說他是個鬼神,他會變現出來一個城。但這件事是這樣子,「如日出時」,太陽出來的時候,我們稍微遠遠的就看見那個地方有城,就是有房子,也有人的來往,有街市,各式各樣的,所以叫做「幹闼婆城」。

  

  「無智人無城有城想」,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呢,那裏是沒有城,都是假的,我們認爲是真的,是「無城有城想」。「無廬觀有廬觀想」,也都是假的境界。「無園有園想;是幹闼婆城頗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是幹闼婆城畢竟不可得」,裏邊沒有這些事情,只是一個影像而已。

  

  但诳愚夫的眼睛;「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」,這個業因緣使令人到了叁惡道去,或者到了人天中來,這些虛妄的境界是顯現出來,都是不真實,是這樣意思。「是幹闼婆城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」就是修學聖道這件事也都是因緣有,因緣有,就都不真實,都是自性空的。但是在因緣有,還是有修道,有得聖道這件事;但是自性空上看,就沒有這件事,是這樣意思。「不也,世尊!是幹闼婆城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」。

  

  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幻師幻作種種物,若象、若馬、若牛、若羊、若男、若女,于汝意雲何?是幻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是幻法空無實事,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用是幻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法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

  

  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幻師幻作種種物,若象、若馬、若牛、若羊、若男、若女,于汝意雲何?是幻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是幻法空無實事,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」這個意思和前面的意思是無差別,也都是不真實的。「于汝意雲何?用是幻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法無有實事,不可說垢淨。」

  

  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如佛所化人,是化人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是化人無有實事;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化人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事無有實,不可說垢淨。

  

  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如佛所化人」,佛用神通化現一個人。「是化人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不?不也,世尊!」當然化現一個人,也可能做惡事;這個化現,也化現那個人做惡事、也化現那個人做善事,因此善惡而再生到叁惡道或者生到人天,完全都是變化的,都是不真實的。「是化人無有實事;雲何當有業因緣,用是業因緣墮地獄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處?于汝意雲何?是化人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著垢、若得淨不?不也,世尊!是事無有實,不可說垢淨」。

  

  佛告須菩提:于汝意雲何?于是空相中,有垢者、有淨者不?不也,世尊!是中無所有,無有著垢者,無有得淨者。須菩提!如無有著垢者,無有得淨者,以是因緣故,亦無垢淨。何以故?住我、我所衆生有垢有淨,實見者不垢不淨;如實見者不垢不淨,如是亦無垢淨。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:于汝意雲何?于是空相中,有垢者、有淨者不?」就是這一切的六道生死的凡夫,有貪瞋癡的煩惱,有貪瞋癡的煩惱所造的業,由業而去得果報,這些事情都是宛然而有的。但是在這麼多的譬喻,在佛法的因緣所生法都是自性空來看,都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不可說有垢、也不可說有淨。「是中無所有,無有著垢者,無有得淨者」,就是在生死中流轉的人,也是畢竟空寂的。就是在佛法中得了聖道這些人,也都是因緣所生法、都是畢竟空寂的。

  

  「須菩提!如無有著垢者,無有得淨者,以是因緣故,亦無垢淨」:「如」,像這樣、如這樣子。沒有著垢者,就是沒有我的意思。在生死流轉裏面是沒有我可得;得了聖道,也沒有得聖道的我可得,「無有得淨者」。「以是因緣故,亦無垢淨」,這是也沒有垢淨之法,也沒有法可得。「何以故?住我、我所衆生有垢有淨」,什麼理由這樣講呢?我們沒有修無我觀的人,非佛教徒當然是不修無我觀;說是我們是佛教徒,也可能沒有修無我觀。那麼大家都是一樣「住我、我所」,執著有我、有我所。「我所」是什麼意思呢?我所有的這些事情。這樣的人「有垢有淨」,這樣的人才執著,他若做惡事, 他就是「有垢」;他若做善事,他就有清淨,他就有這件事,都是執著的。

  

  「實見者不垢不淨」,若是這個人修無我觀,得到無我智慧的時候,他觀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、觀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好,「實見者」,這就是實見者。「不垢不淨」,就不感覺到有垢有淨這件事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「如實見者不垢不淨」,若是我們真實的能修學聖道,得到聖人的大智慧的時候,就是沒有垢淨這件事。六道輪回裏面的事情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;得了聖道以後,也是沒有真實。不會執著我是聖人!你們都是凡夫,沒有這個執著心,沒有這個執著心。但是他也知道因緣所生法是有這回事,但是又不是真實的,是這樣意思。「如實見者不垢不淨」,他不會再去造罪,他不會用執著心去做功德的。

  

  「如是亦無垢淨」,所以這樣得真實見的人、得聖道的人,他沒有垢淨的分別。這些聖者也可能會化現一個化人,也可能去做惡事。做了惡事以後,這個人到了地獄去了,這些聖者也可能這樣做事,但是都是化現的,不是真實的。也能化現一個人修學聖道,後來得了聖道,也會化現這件事,但是也不是真實的,「亦無垢淨」。做這件事的時候,他不會有所執著,執著有垢、有淨,也不執著。只有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我若做了善事的時候,我的功德很大;造了罪的時候,心裏面又執著,這個不得了,我要下地獄,就是執著。但是若得了聖道的時候,這個事情是沒有這回事的。

  

  

  所以我們從經論上的學習,我們若能夠學習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當然它和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是一樣,但是它比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更詳細、更廣博。我們若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通達了諸法畢竟空寂的時候,也通達了一切法是緣起有,這個時候呢,心裏面無有少法可得,就沒有執著。沒有執著的時候,我們很容易得聖道的。不要說現在還有人得聖道嗎?不是這樣意思。只要你肯努力,你還是可以成功的。

  

  「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你肯努力,就會成功的。你若不努力,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不努力,還是不能得聖道。這一品是《七喻品》,用譬喻,用七種譬喻,譬喻一切法是如幻有、都是不真實。使令我們從這裏應該覺悟一切法不真實這句話,還是隨你本身的,你願意怎麼做就怎麼做。不真實,現在我是人,這人不真實,可以成佛。人是不真實,但是你若執著,就可以下地獄,都由你自己來決定的,所以叫做不真實。如果說是決定是這樣子,那不可以移動、不可以改變,那人就沒有希望了。

  

  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訴我們這件事,一切法都是不真實的,可以轉變的。善,世間的善法可以轉變成惡;惡也可能轉變成爲善。世間上的善惡都不真實,可以轉變成爲出世間的功德。但是這個道理,都是不真實,出世間的功德也是緣起、也是畢竟空寂的。我們如果能這樣學習,也能修奢摩他的止、修毗缽舍那的觀,我們的確是如經中所說:是能得聖道的。

  

  這一品當初剛開始的時候,我當時的心情就是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心裏面感覺到歡喜,我就同意講這一品。可是真實在講的時候呢,又感覺到不容易講,不容易講這一品的道理,不是容易講。現在蒙佛和須菩提的慈悲,我們現在講完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5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