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用是业因缘,当堕地狱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镜中像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是像空无实事,不可说垢净。」这些虚妄的境界,在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,像真实有似的;就是有人在造业,在六道里轮回,有人修学圣道,得涅槃了。但是觉悟了的时候,都是如梦,这件事都是虚妄的、都是毕竟空寂的,是这个意思。
于汝意云何?如深涧中有响,是响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若堕地狱乃至若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事空无有实音声;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,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响颇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事无实,不可说是垢是净。
「于汝意云何?如深涧中有响」,这是第三个譬喻,如那个深涧里边中有响;就是你在这边说话,那边就返回来一个声音,那么就叫做「响」。「深涧中有响」,就是那个空谷里边会有这件事。「是响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若堕地狱,乃至若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」这也是说我们凡夫在六道轮回里边迷惑、造业、受生死果报,也如空谷中那个响似的不真实。「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是事空无有实音声」,空谷里面那个音声是不真实的。「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响颇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事无实,不可说是垢是净」,就是修学圣道的这件事,也和那个空谷的响是一样的,也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毕竟空的。
于汝意云何?如焰非水、水相,非河、河相,是焰颇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焰中水毕竟不可得,但诳无智人眼;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焰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焰无有实事,不可说垢净。
「于汝意云何?如焰非水、水相」,这个「焰」,就是春夏之间,有这个水蒸气。地面上有这个湿气,再太阳一照,稍微远一点看出来好像有水,好像有水在流动。所以「如焰非水」,实在那里没有水,但是现出来水的相貌,所以那个水的相貌是假的。「非河、河相」,那里没有河在流水,但是现出来河水的流相。
「是焰颇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焰中水毕竟不可得,但诳无智人的眼睛;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焰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焰无有实事,不可说垢净。」这个焰里面没有水,我们看见它有水,那个水是不真实的。用这个来譬喻我们在生死里流转,或者是来到佛法中修学圣道,这些事情都是因缘生法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
于汝意云何?干闼婆城,如日出时见干闼婆城,无智人无城有城想,无庐观有庐观想,无园有园想;是干闼婆城颇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是干闼婆城毕竟不可得,但诳愚夫眼;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干闼婆城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干闼婆城无有实事,不可说垢净。
「于汝意云何?干闼婆城,如日出时见干闼婆城,无智人无城有城想」:这个「干闼婆城」,这个「干闼婆」,或者我们说他是个鬼神,他会变现出来一个城。但这件事是这样子,「如日出时」,太阳出来的时候,我们稍微远远的就看见那个地方有城,就是有房子,也有人的来往,有街市,各式各样的,所以叫做「干闼婆城」。
「无智人无城有城想」,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呢,那里是没有城,都是假的,我们认为是真的,是「无城有城想」。「无庐观有庐观想」,也都是假的境界。「无园有园想;是干闼婆城颇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是干闼婆城毕竟不可得」,里边没有这些事情,只是一个影像而已。
但诳愚夫的眼睛;「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」,这个业因缘使令人到了三恶道去,或者到了人天中来,这些虚妄的境界是显现出来,都是不真实,是这样意思。「是干闼婆城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」就是修学圣道这件事也都是因缘有,因缘有,就都不真实,都是自性空的。但是在因缘有,还是有修道,有得圣道这件事;但是自性空上看,就没有这件事,是这样意思。「不也,世尊!是干闼婆城无有实事,不可说垢净」。
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幻师幻作种种物,若象、若马、若牛、若羊、若男、若女,于汝意云何?是幻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是幻法空无实事,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用是幻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法无有实事,不可说垢净。
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幻师幻作种种物,若象、若马、若牛、若羊、若男、若女,于汝意云何?是幻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是幻法空无实事,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」这个意思和前面的意思是无差别,也都是不真实的。「于汝意云何?用是幻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法无有实事,不可说垢净。」
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如佛所化人,是化人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是化人无有实事;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化人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事无有实,不可说垢净。
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如佛所化人」,佛用神通化现一个人。「是化人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?不也,世尊!」当然化现一个人,也可能做恶事;这个化现,也化现那个人做恶事、也化现那个人做善事,因此善恶而再生到三恶道或者生到人天,完全都是变化的,都是不真实的。「是化人无有实事;云何当有业因缘,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?于汝意云何?是化人有修道,用是修道若着垢、若得净不?不也,世尊!是事无有实,不可说垢净」。
佛告须菩提:于汝意云何?于是空相中,有垢者、有净者不?不也,世尊!是中无所有,无有着垢者,无有得净者。须菩提!如无有着垢者,无有得净者,以是因缘故,亦无垢净。何以故?住我、我所众生有垢有净,实见者不垢不净;如实见者不垢不净,如是亦无垢净。
「佛告须菩提:于汝意云何?于是空相中,有垢者、有净者不?」就是这一切的六道生死的凡夫,有贪瞋痴的烦恼,有贪瞋痴的烦恼所造的业,由业而去得果报,这些事情都是宛然而有的。但是在这么多的譬喻,在佛法的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来看,都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不可说有垢、也不可说有净。「是中无所有,无有着垢者,无有得净者」,就是在生死中流转的人,也是毕竟空寂的。就是在佛法中得了圣道这些人,也都是因缘所生法、都是毕竟空寂的。
「须菩提!如无有着垢者,无有得净者,以是因缘故,亦无垢净」:「如」,像这样、如这样子。没有着垢者,就是没有我的意思。在生死流转里面是没有我可得;得了圣道,也没有得圣道的我可得,「无有得净者」。「以是因缘故,亦无垢净」,这是也没有垢净之法,也没有法可得。「何以故?住我、我所众生有垢有净」,什么理由这样讲呢?我们没有修无我观的人,非佛教徒当然是不修无我观;说是我们是佛教徒,也可能没有修无我观。那么大家都是一样「住我、我所」,执着有我、有我所。「我所」是什么意思呢?我所有的这些事情。这样的人「有垢有净」,这样的人才执着,他若做恶事, 他就是「有垢」;他若做善事,他就有清净,他就有这件事,都是执着的。
「实见者不垢不净」,若是这个人修无我观,得到无我智慧的时候,他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、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好,「实见者」,这就是实见者。「不垢不净」,就不感觉到有垢有净这件事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「如实见者不垢不净」,若是我们真实的能修学圣道,得到圣人的大智慧的时候,就是没有垢净这件事。六道轮回里面的事情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;得了圣道以后,也是没有真实。不会执着我是圣人!你们都是凡夫,没有这个执着心,没有这个执着心。但是他也知道因缘所生法是有这回事,但是又不是真实的,是这样意思。「如实见者不垢不净」,他不会再去造罪,他不会用执着心去做功德的。
「如是亦无垢净」,所以这样得真实见的人、得圣道的人,他没有垢净的分别。这些圣者也可能会化现一个化人,也可能去做恶事。做了恶事以后,这个人到了地狱去了,这些圣者也可能这样做事,但是都是化现的,不是真实的。也能化现一个人修学圣道,后来得了圣道,也会化现这件事,但是也不是真实的,「亦无垢净」。做这件事的时候,他不会有所执着,执着有垢、有净,也不执着。只有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我若做了善事的时候,我的功德很大;造了罪的时候,心里面又执着,这个不得了,我要下地狱,就是执着。但是若得了圣道的时候,这个事情是没有这回事的。
所以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,我们若能够学习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当然它和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是一样,但是它比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更详细、更广博。我们若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通达了诸法毕竟空寂的时候,也通达了一切法是缘起有,这个时候呢,心里面无有少法可得,就没有执着。没有执着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得圣道的。不要说现在还有人得圣道吗?不是这样意思。只要你肯努力,你还是可以成功的。
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你肯努力,就会成功的。你若不努力,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不努力,还是不能得圣道。这一品是《七喻品》,用譬喻,用七种譬喻,譬喻一切法是如幻有、都是不真实。使令我们从这里应该觉悟一切法不真实这句话,还是随你本身的,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。不真实,现在我是人,这人不真实,可以成佛。人是不真实,但是你若执着,就可以下地狱,都由你自己来决定的,所以叫做不真实。如果说是决定是这样子,那不可以移动、不可以改变,那人就没有希望了。
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这件事,一切法都是不真实的,可以转变的。善,世间的善法可以转变成恶;恶也可能转变成为善。世间上的善恶都不真实,可以转变成为出世间的功德。但是这个道理,都是不真实,出世间的功德也是缘起、也是毕竟空寂的。我们如果能这样学习,也能修奢摩他的止、修毗钵舍那的观,我们的确是如经中所说:是能得圣道的。
这一品当初刚开始的时候,我当时的心情就是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心里面感觉到欢喜,我就同意讲这一品。可是真实在讲的时候呢,又感觉到不容易讲,不容易讲这一品的道理,不是容易讲。现在蒙佛和须菩提的慈悲,我们现在讲完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