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七喻品第八十五
2002年于新莊臺北醫院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.七喻品》
這部經的名題稱爲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「摩诃」,翻譯成中國話叫做「大」,「般若」,中國話就是智慧,「波羅蜜」,中國話就是到彼岸;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經。「大」這個字,就是圓滿的意思,就是圓滿的大智慧。這個「到彼岸」用中國話來說呢,就是究竟的意思。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,非常的重視智慧,但是智慧也有深、也有淺,現在這裏說這個大智慧是到彼岸的、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這裏簡單的說呢,佛法中開示我們,人有凡聖之別,聖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,但是有深淺的不同;初開始得聖道的人,智慧還沒能夠圓滿,一直到得無上菩提的佛,智慧才圓滿。所以這裏說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,實在就是贊歎佛的智慧,圓滿的境界說的。其中的含意呢,就是我們若想要得無上菩提、成就大智慧,需要學習般若法門,才能夠滿願的。這個經題的大意就講到這裏。
這個〈七喻品〉是第八十五品,這「般若波羅蜜」的大智慧境界,不是容易明白的,所以佛說譬喻,用譬喻來顯示它的道理,所以叫做「喻」。這裏說有七個譬喻,所以叫做〈七喻品〉。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諸法性無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,非阿羅漢所作,非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所作,非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薩所作。
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諸法性無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」,這以下是這一品的正文。覺悟了一切法空的道理,就有叁乘的差別,這一品的大意裏面的第一段,就是說這樣的事情。這一段裏面分成二科,第一科是問,第二科是回答。
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」須菩提是佛的大弟子之一,翻成中國話,翻個空生,虛空的空,生滅的生。因爲他母親生他的時候,家裏邊的這些財寶都空了,以後又出現了,有這樣的事情,所以叫做空生。「白佛言:世尊!」他就對佛這樣說,先稱佛爲「世尊」。
「若諸法性無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,非阿羅漢所作,非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所作,非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薩所作。雲何分別有諸法異……」這個「問」裏面又分成二節文,第一節文是「領前旨」,就是這一品是第八十五品,前面八十四、八十叁、八十二、八十一以前諸品,就說到這件事,這裏重新再把它說出來,所以叫「領前旨」。
「若諸法性無所有」,「若」這個字呢,是個假設的話,就是前邊佛也是說,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;現在須菩提把佛的話重新又引來,若是一切法性都是無所有的。這個「法」這個字,它的含意是很多的,在這裏,這個「法」字當個持字講,攝持的持、受持的持;就提手加個寺院的寺,這個持,持字。這個持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每一法的體性,每一法的相貌,他昨天是這樣子,今天也是這樣子,明天還是這樣子。譬如說我們看見我們所坐這個椅子,它自從造好以後這個相貌,它一直維持這個相貌,這個體相不變,所以就叫做持。世間上每一件事也都是這樣子,就是我們人與人之間,彼此見面的時候,我昨天看見你是這樣子,我今天看見你還是這樣子,所以以後能認識你,那也可以名之爲持。當然這樣的解釋,就是大略的這樣說,不是微細的去說明這件事,所以叫做這個「法」就是持,就是具足了這樣情形的,就名之爲「法」。
「性」,性就是它的體性,也包括它的相貌:體性、體相,經論上有的時候說法性,有的時候也說法相,那麼它的含意無差別。「若諸法性無所有」,就是一切法的體性是沒有的,沒有這件事,在我們的內心裏面,接觸到一切世間上的事物,事物,當然我們認爲都是有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識、耳識乃至意識,這一切法都是有。但是現在佛陀呢,說這一切法的體性、體相是沒有的,那這就是和我們的常情,和人的常情有點不符合,違反了人的常情。但是佛也說出來一個理由,說出個原因的,爲什麼說它是無所有呢?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很多的品裏邊有說到這件事,它說出來一個理由,就是一切法的自性空,就是這個理由,它的自性是沒有的。
這個自性沒有,這個自性這句話也還需要解釋,什麼叫做自性?這個自,就是自己的自,也是這個性,法性的性,自性。這個自性是對他性說的,有他性,所以說自性,這個他性是有,承認他性是有;但是自性是空,自性是無所有的。那麼什麼叫做他性呢?就是佛法說世間、出世間的一切的法都是因緣有的,這個因緣就是他,他性。那麼自性指誰說的呢?就是因緣所生法,這個所生法是自性,叫自性。就是種種的因緣,所出現的這一些事情,這件事的自性是沒有的,這個話也還是需要解釋,自性怎麼是沒有呢?因爲它是衆多的因緣和合具足了,才出現這件事;若是沒有衆多的因緣,或者是不具足的時候,這件事就沒有,那麼這就叫做自性空,是這個意思。這樣子若是我們能夠深入地去思惟這件事,應該是承認這件事了。
譬如這個聲音,我們說話發出來這個聲音,這個聲音是因緣有,你發出來聲音是這樣,我發出來的聲音是這樣,那一個人發出來聲音又一樣,爲什麼發出來的聲音不一樣呢?因緣不同;因緣不同,因緣所生法也就不同。若是沒有因緣的時候就有這個聲音,就會有這個聲音,那叫做有自性,有自性;但是我們從事實上去觀察的時候,沒有因緣的時候,這個聲音是不能出現的,所以聲音是無自性的。用這樣的道理觀察世、出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是自性空的,就是它的體性是沒有的,就是「若諸法性無所有」,一切法的體性,這個諸法性,就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它的體性都是沒有的。
這件事我們再多說幾句,這件事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這件事沒有出現,當然這叫做無所有、自性無所有。這件事的因緣具足了,這件事出現了,他還是自性無所有,因爲那是因緣成就的,不是它自己有體性,不是自己就是有的,還不是自性有,所以它因緣沒有和合以前,它的自性是無所有;和合以後,出現這件事,還是自性無所有。這些因緣所生法,我們世間上這些事情都是終究有一天會敗壞的,又沒有了,還是自性無所有,所以叫做前際空、後際空、中際亦空,常性空,無不性空時,那麼這就叫做「若諸法性無所有」。沒生的時候,無所有,生的時候也是自性空,無所有;敗壞了以後,是因緣所生的敗壞了,還不是自性有敗壞了,所以也還是後際也是空的。
「若諸法性無所有」,這件事是……佛教徒想要斷煩惱的話呢,你要觀察,要用這個方法修止觀,修止觀呢,就把這些可愛的境界,它也是無所有,可憎惡的事情也是無所有;若是不可愛、不可憎的事情也是無所有,這樣子觀察的時候呢,常常的這樣觀察,就能改變自己的煩惱、改變自己的思想。所以佛法裏面,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般若經》裏面,品品都是說一切法空,就是這樣意思。
「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」,這上面說這個無所有,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子,不是佛造作的,也不是辟支佛所造作的,也不是阿羅漢所作的。「辟支佛」翻到中國話翻個獨覺,就是他成爲辟支佛的時候,成爲辟支佛的那一生中,他沒有老師,他自己遇見這些因緣所生法,他就覺悟了無所有的道理,他也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,他就成爲辟支佛了,這是聖人。「非阿羅漢所作」,「諸法性無所有」這個「無所有」,也不是阿羅漢所作的,「阿羅漢」翻個無生,就是通達證悟了無生的道理,所以翻個無生。
「非阿那含所作」,這個「阿那含」翻到中國話翻個不來,就是他得了聖道以後,他就從欲界到色界天上去了,他不再從色界天回到欲界來,所以叫做不來。若是我們沒得阿那含,但是我們成就色界定了,或者我們是佛教徒、或者是非佛教徒,我們肯修禅定,成就了色界定,這個時候你還是欲界的人。欲界的人死掉了呢,這個身體老病死結束了,那麼他因爲成就色界定,他不在欲界,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;到了色界天,他在色界天上,他沒有進一步的修無色界的定,他若在色界天上的壽命到了呢,他又回來,回到欲界來,這個是凡夫得了色界定,還是要回來的。這個佛教徒,這個聖者,他若得叁果的時候,他在欲界人間或者天上,欲界天死了,他到了色界天以後,就不回來了。爲什麼他不回來呢?因爲他沒有欲,所以他不回來;若是凡夫不行,凡夫還是要回來的,所以「非阿那含所作」。說這「諸法性無所有」,也不是阿那含這位聖者所作,所造成的。
「非斯陀含」,這個「斯陀含」翻到中國話就是翻個一往來。就是可能他是我們人間的人,也可能他是欲界天上的人,他修學聖道,得了二果的時候,他壽命盡了、要死了,他不能到色界天上去,他不可以去,他還有欲,雖然他是聖人,但是他還是有欲,他需要再來這個欲界。假設是在天上,有可能會來到人間;如果在人間,也可能到欲界天的天上去,在這裏再一往來,再一往來,他的道力進步了,沒有欲界的欲了,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,那就是得叁果了。現在是指二果,所以叫做「斯陀含」。
「須陀洹所作」,這個非字貫下來,「非斯陀含、非須陀洹所作」,「須陀洹」翻到中國話翻個預流;參預的預,流水的流。就是他原來是個凡夫,他在佛法裏面學習,他對于佛法有信心,努力地修學四念處,斷了分別我執,斷了這個我的執著,他就得初果了。這個時候原來是凡夫,現在預流,參預到聖人的這一類,不是凡夫了,所以叫做「預流」。現在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諸法性無所有」,這個「無所有」不是佛作的,也不是辟支佛、阿羅漢、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所造的,這個「無所有」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子,不是這些聖者所作的。
「非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1 (2002年于新莊臺北醫院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