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1 (2002年于新莊臺北醫院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薩所作」,這個「向道人」是誰呢?就是須陀洹之前,沒得須陀洹的時候,在經論裏面說,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這種修行人。他修學聖道的時候,他是修止觀的,修止觀的時候有入定、有出定的分別,這個入定的時候,他和聖道相應;出定的時候,他也是和聖道相應的。怎麼相應呢?「向道」這兩個字實在是用得非常好,就是他的心面向于道,就是志向于道,就是他的心向于道,他不向于非道。這個地方怎麼解釋呢?譬如說看見這一切令他滿意的事情,他不生貪心;遇見了可憤怒的事情、可憎惡的事情,他不生瞋心,他爲什麼呢?他向于道,向于無我、無我所,他面向這裏。若我們沒有修行的人呢,可愛的境界,這個貪心就來了;可憎惡的事情,瞋心就來了,我們不向于道,我們向于煩惱,向于生死苦那一方面去了;他這個修行人,不是,他向于道。這個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這種人,是向道的人,但是還沒得聖道,他只是向于道,他還不是聖人,所以是「非向道人所作」。

  

  「非得果人」,就是前面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都是得果的人,這就是他在佛法裏面,修學聖道有了結果了。「非菩薩所作」,前面這些……,佛不算,其他的都算佛的弟子,這些人都是得果人,但是他們都是自己得聖道就滿足了,度化衆生的事情隨緣的做一點,但是到最後,他們就入涅槃了。「非菩薩所作」,菩薩不是,不入涅槃的,就是盡未際廣度衆生,這樣發大願心的人,也是有凡聖之別;菩薩有凡夫的菩薩、也有聖位的菩薩。現在這裏說,須菩提尊者對佛說:「若諸法性無所有」,這個「無所有」也不是菩薩造作的。

  

  雲何分別有諸法異是地獄、是畜生、是餓鬼、是人、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無想天?用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地獄者;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畜生、餓鬼者;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者;是業因緣故,知有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者;是業因緣故,知是諸菩薩摩诃薩;是業因緣故,知是多陀阿伽度、阿羅诃、叁藐叁佛陀?世尊!無性法中,無有業用,作業因緣故,若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若生人、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;以是業因緣故,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摩诃薩行菩薩道當得一切種智,得一切種智故,能拔出衆生于生死中?

  

  下面「雲何分別有諸法異」,這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了,在無所有這個地方是無差別的。「雲何分別有諸法異」,爲什麼佛對我們開示這是地獄、這是餓鬼、這是畜生、這是人、是天;這是阿羅漢、是辟支佛、是佛,有這麼多的差別呢?這就是來難問佛,你說一切法都是空的,爲什麼又說有呢?就是來難問這件事,「是地獄、是畜生、是餓鬼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雲何分別有諸法的別異,這是地獄、這是畜生、這是餓鬼、「是人、是天,乃至非有想、非無想天?」這個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這叁類衆生是非常的苦惱,他們的果報,他們自己也不歡喜,但是無可奈何,這叫做叁惡道。

  

  「是人、是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」,這個比叁惡道好得多了,這個人、天,「人」就是我們在人的身份,在這個階段裏邊,我們對我們自己歡喜吧!我看也可能有人不歡喜,也可能不注意這件事,就是一直的令有所求,努力地去求所求的事情,這個身體不太……,也沒有想這個身體是怎麼樣?但是事實上的情形,就是愛著自己的身體。那麼一方面有所求,那麼人的境界比叁惡道是好一點,但是還不如天,是這樣子。那麼「天」呢,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、有無色界天,天上的境界比人好得多了,但是人和天對比的話,人還感覺到苦一點,也感覺到很多的不如意,還可能會容易相信佛法,容易出家修學聖道。天上的人可不是,天上太樂了,很多的事情令他很滿意,其中有一樣事情呢,天上的人不老、也沒有病,那這件事在人來說,非常的羨慕這件事。但是人和天,人雖不如天,也有好過天的事情,就是有可能會願意接近佛法,天就是差一點,那麼這個天指欲界天說,若是到色界天呢,那和欲界天可是不同了,這裏面有些話等一會兒再講。

  

  那麼色界天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不同,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,就是無色界天。無色界的天有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有想非無想天,他們都是有禅定的;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、無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。這個非有想非無想怎麼講呢?前面這個空無邊處天,那一個天,他就以虛空爲所緣境,一直地思惟這個虛空,這也是想。識無邊處天呢,他不是以空爲所緣境,是以識爲所緣境,就是反觀能思惟虛空的這一念心,思惟這一念心是無形,心是沒有形相的,他是無量無量邊的,那麼這也是想,空無邊、識無邊。無所有處天,就是想這個無所有,也不想空、也不想識,想這個無所有,還是想。

  

  這個第四層天,非有想非無想天呢,這一個天人,有可能這位天人,他原來不是無色界天上的人,他是我們欲界的人,在欲界裏面得了色界四禅,而後又學習無色界的四空定,那他就是欲界的人,這件事成功了,他做成功了;那就是欲界的人,修無色界的定修成功了,還是欲界的人,死掉了以後,生到無色界天去,那就是不是人間的人了。他這個非有想非無想天,就是不像前面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,是有想;非無想,還不是無想,還有微細的想,還是有想。因爲我們人,不是地、水、火、風那種無情物,是有心識的衆生,他有心,還是有想,只是有粗細的不同;有粗顯的思想、有微細的思想。這一位先生非有想,就是沒有粗顯的想,他有微細的想,所以叫做「非有想非無想天」。

  

  「用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地獄者;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畜生、餓鬼者;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者」,這上面說是一切法是無所有,都是畢竟空的,佛還說有這麼多的衆生,說有,但是佛怎麼說的呢?「用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地獄者;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畜生;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人中」,這個地獄和畜生、餓鬼這叁惡道的衆生,他們就是做了很嚴重的、有罪過的事情,有罪過的事情還是有輕重之別,最嚴重的是到地獄裏去;中等的就是到畜生的世界;再次一點到餓鬼的世界。這個畜生和餓鬼也不都是一樣的,其中這個畜生也有很苦惱的,但是也有大福德的畜生,也是有;餓鬼也是一樣,這個特別苦惱的餓鬼也是有,但是也有些有福德的鬼神也是有,這都是造了罪的,造罪的衆生到叁惡道去受苦的。

  

  「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者」,爲什麼這個衆生他會生到人間,他會生到四天王天呢?生到人間、生到天上一定是造作了善業,造作了福業,就是有多少良心,有好心腸做利益他人的事情,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不是太苦。但是生人中的福業、善業,生到天上的善業和人間有點不同,還是不一樣的,有什麼不同呢?我們舉一個例子,就是我們做善業的時候,譬如說我們看見一個地區的人很苦,我們有力量能救苦,能解決他們的困難的話,做這種事情的時候,勉強一點的,心裏不是百分之百的願意做,但是勉強的也做了。這樣的福業將來會再來人間,再來人間得人間的果報。所以人啊!你還不容易……,你這個福報的來,要努力一點,不能自然的福報就來,你要去付出一點力量的。

  

  爲什麼會生到天上去呢?就是他在人間做福業的時候,心裏很自然,很自然的願意做這件事,這樣子做福業的時候,將來就生到天上去了,而不是在人間。所以天上人的這個福報,不需要做工,不需要什麼士、農、工、商,各行各業的職業,不需要;這個福報自然就出現了,所以和人間有點不同,不一樣。但是也有差別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還是有多少差別,所以也不是一樣的。

  

  「是業因緣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無想天者」,由這樣的因緣,就是去得果報。這個「業」這件事呢,就是由我們內心的發動,通過我們的語言,或者是其他的行爲,對他人有利益,對于別人有利益,由我們的內心有這樣的動機,做出來的事情對他人有利益,那這就叫做「業」。這個業在時間上看,你這樣做在時間上,一剎那、一剎那的就過去了,但是沒有完全過去,就是你內心在動作的時候,你有行爲的時候也是內心在動的時候,他就造成一個力量留在你的心裏面,就是那個業力,有這個業力。這個業力呢,這是釋迦牟尼佛這佛法裏面講這件事,你做善也好、做惡也好,這件事是過去了,但是遺留下來一個力量在你心裏面,將來這個力量會有作用、發生作用,會令你再得果報。我們中國的孔夫子,沒有明白的說有這件事,沒有明白的說這件事,孔夫子有些話說得也是很好:「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徒、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這個意思也是你不能做功德,你做有過失,都不能改,我就憂愁了,這味道也是勸人修善,不要做惡,也有這個意思,但是沒有明白說將來會得果報,這句話沒講,孔夫子他沒有明白的說這句話。那麼現在佛法裏面講到這件事,所以是業因緣故,有六道衆生不同的果報,有這件事。我們一般的人,孔夫子都說不清楚,我們一般人更是說不清楚這件事。

  

  但是我們佛教徒若肯修禅定的時候,肯修止觀的時候會有感覺,會感覺到有業力的存在,會有這個感覺。有什麼感覺呢?譬如說你現在靜坐,修奢摩他的止、也修毗缽舍那的觀,你肯這樣努力地用功,用功得很好、很順利,修奢摩他的止,你就能夠明靜而住;你修毗缽舍那觀就能夠觀察、思惟世間上的一切事情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,是畢竟空的,能思惟得很順,能夠這樣子。但是若一時的糊塗,你沒有正念的時候,你造罪了的時候,你再去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就修不來,就修不來。那麼這就知道,你造罪,這個罪這地方有力量,能障礙你修禅,障礙你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,從這裏就可以知道是有業力這件事,那麼這是說造罪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1 (2002年于新莊臺北醫院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