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萨所作」,这个「向道人」是谁呢?就是须陀洹之前,没得须陀洹的时候,在经论里面说,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这种修行人。他修学圣道的时候,他是修止观的,修止观的时候有入定、有出定的分别,这个入定的时候,他和圣道相应;出定的时候,他也是和圣道相应的。怎么相应呢?「向道」这两个字实在是用得非常好,就是他的心面向于道,就是志向于道,就是他的心向于道,他不向于非道。这个地方怎么解释呢?譬如说看见这一切令他满意的事情,他不生贪心;遇见了可愤怒的事情、可憎恶的事情,他不生瞋心,他为什么呢?他向于道,向于无我、无我所,他面向这里。若我们没有修行的人呢,可爱的境界,这个贪心就来了;可憎恶的事情,瞋心就来了,我们不向于道,我们向于烦恼,向于生死苦那一方面去了;他这个修行人,不是,他向于道。这个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这种人,是向道的人,但是还没得圣道,他只是向于道,他还不是圣人,所以是「非向道人所作」。
「非得果人」,就是前面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都是得果的人,这就是他在佛法里面,修学圣道有了结果了。「非菩萨所作」,前面这些……,佛不算,其他的都算佛的弟子,这些人都是得果人,但是他们都是自己得圣道就满足了,度化众生的事情随缘的做一点,但是到最后,他们就入涅槃了。「非菩萨所作」,菩萨不是,不入涅槃的,就是尽未际广度众生,这样发大愿心的人,也是有凡圣之别;菩萨有凡夫的菩萨、也有圣位的菩萨。现在这里说,须菩提尊者对佛说:「若诸法性无所有」,这个「无所有」也不是菩萨造作的。
云何分别有诸法异是地狱、是畜生、是饿鬼、是人、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无想天?用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地狱者;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畜生、饿鬼者;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;是业因缘故,知有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者;是业因缘故,知是诸菩萨摩诃萨;是业因缘故,知是多陀阿伽度、阿罗诃、三藐三佛陀?世尊!无性法中,无有业用,作业因缘故,若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若生人、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;以是业因缘故,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,得一切种智故,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?
下面「云何分别有诸法异」,这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了,在无所有这个地方是无差别的。「云何分别有诸法异」,为什么佛对我们开示这是地狱、这是饿鬼、这是畜生、这是人、是天;这是阿罗汉、是辟支佛、是佛,有这么多的差别呢?这就是来难问佛,你说一切法都是空的,为什么又说有呢?就是来难问这件事,「是地狱、是畜生、是饿鬼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云何分别有诸法的别异,这是地狱、这是畜生、这是饿鬼、「是人、是天,乃至非有想、非无想天?」这个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这三类众生是非常的苦恼,他们的果报,他们自己也不欢喜,但是无可奈何,这叫做三恶道。
「是人、是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」,这个比三恶道好得多了,这个人、天,「人」就是我们在人的身份,在这个阶段里边,我们对我们自己欢喜吧!我看也可能有人不欢喜,也可能不注意这件事,就是一直的令有所求,努力地去求所求的事情,这个身体不太……,也没有想这个身体是怎么样?但是事实上的情形,就是爱着自己的身体。那么一方面有所求,那么人的境界比三恶道是好一点,但是还不如天,是这样子。那么「天」呢,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、有无色界天,天上的境界比人好得多了,但是人和天对比的话,人还感觉到苦一点,也感觉到很多的不如意,还可能会容易相信佛法,容易出家修学圣道。天上的人可不是,天上太乐了,很多的事情令他很满意,其中有一样事情呢,天上的人不老、也没有病,那这件事在人来说,非常的羡慕这件事。但是人和天,人虽不如天,也有好过天的事情,就是有可能会愿意接近佛法,天就是差一点,那么这个天指欲界天说,若是到色界天呢,那和欲界天可是不同了,这里面有些话等一会儿再讲。
那么色界天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不同,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,就是无色界天。无色界的天有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有想非无想天,他们都是有禅定的;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、无色界天也是有禅定的。这个非有想非无想怎么讲呢?前面这个空无边处天,那一个天,他就以虚空为所缘境,一直地思惟这个虚空,这也是想。识无边处天呢,他不是以空为所缘境,是以识为所缘境,就是反观能思惟虚空的这一念心,思惟这一念心是无形,心是没有形相的,他是无量无量边的,那么这也是想,空无边、识无边。无所有处天,就是想这个无所有,也不想空、也不想识,想这个无所有,还是想。
这个第四层天,非有想非无想天呢,这一个天人,有可能这位天人,他原来不是无色界天上的人,他是我们欲界的人,在欲界里面得了色界四禅,而后又学习无色界的四空定,那他就是欲界的人,这件事成功了,他做成功了;那就是欲界的人,修无色界的定修成功了,还是欲界的人,死掉了以后,生到无色界天去,那就是不是人间的人了。他这个非有想非无想天,就是不像前面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,是有想;非无想,还不是无想,还有微细的想,还是有想。因为我们人,不是地、水、火、风那种无情物,是有心识的众生,他有心,还是有想,只是有粗细的不同;有粗显的思想、有微细的思想。这一位先生非有想,就是没有粗显的想,他有微细的想,所以叫做「非有想非无想天」。
「用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地狱者;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畜生、饿鬼者;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」,这上面说是一切法是无所有,都是毕竟空的,佛还说有这么多的众生,说有,但是佛怎么说的呢?「用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地狱者;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畜生;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人中」,这个地狱和畜生、饿鬼这三恶道的众生,他们就是做了很严重的、有罪过的事情,有罪过的事情还是有轻重之别,最严重的是到地狱里去;中等的就是到畜生的世界;再次一点到饿鬼的世界。这个畜生和饿鬼也不都是一样的,其中这个畜生也有很苦恼的,但是也有大福德的畜生,也是有;饿鬼也是一样,这个特别苦恼的饿鬼也是有,但是也有些有福德的鬼神也是有,这都是造了罪的,造罪的众生到三恶道去受苦的。
「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」,为什么这个众生他会生到人间,他会生到四天王天呢?生到人间、生到天上一定是造作了善业,造作了福业,就是有多少良心,有好心肠做利益他人的事情,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不是太苦。但是生人中的福业、善业,生到天上的善业和人间有点不同,还是不一样的,有什么不同呢?我们举一个例子,就是我们做善业的时候,譬如说我们看见一个地区的人很苦,我们有力量能救苦,能解决他们的困难的话,做这种事情的时候,勉强一点的,心里不是百分之百的愿意做,但是勉强的也做了。这样的福业将来会再来人间,再来人间得人间的果报。所以人啊!你还不容易……,你这个福报的来,要努力一点,不能自然的福报就来,你要去付出一点力量的。
为什么会生到天上去呢?就是他在人间做福业的时候,心里很自然,很自然的愿意做这件事,这样子做福业的时候,将来就生到天上去了,而不是在人间。所以天上人的这个福报,不需要做工,不需要什么士、农、工、商,各行各业的职业,不需要;这个福报自然就出现了,所以和人间有点不同,不一样。但是也有差别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还是有多少差别,所以也不是一样的。
「是业因缘故,知有生人中,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」,由这样的因缘,就是去得果报。这个「业」这件事呢,就是由我们内心的发动,通过我们的语言,或者是其他的行为,对他人有利益,对于别人有利益,由我们的内心有这样的动机,做出来的事情对他人有利益,那这就叫做「业」。这个业在时间上看,你这样做在时间上,一剎那、一剎那的就过去了,但是没有完全过去,就是你内心在动作的时候,你有行为的时候也是内心在动的时候,他就造成一个力量留在你的心里面,就是那个业力,有这个业力。这个业力呢,这是释迦牟尼佛这佛法里面讲这件事,你做善也好、做恶也好,这件事是过去了,但是遗留下来一个力量在你心里面,将来这个力量会有作用、发生作用,会令你再得果报。我们中国的孔夫子,没有明白的说有这件事,没有明白的说这件事,孔夫子有些话说得也是很好:「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徒、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」这个意思也是你不能做功德,你做有过失,都不能改,我就忧愁了,这味道也是劝人修善,不要做恶,也有这个意思,但是没有明白说将来会得果报,这句话没讲,孔夫子他没有明白的说这句话。那么现在佛法里面讲到这件事,所以是业因缘故,有六道众生不同的果报,有这件事。我们一般的人,孔夫子都说不清楚,我们一般人更是说不清楚这件事。
但是我们佛教徒若肯修禅定的时候,肯修止观的时候会有感觉,会感觉到有业力的存在,会有这个感觉。有什么感觉呢?譬如说你现在静坐,修奢摩他的止、也修毗钵舍那的观,你肯这样努力地用功,用功得很好、很顺利,修奢摩他的止,你就能够明静而住;你修毗钵舍那观就能够观察、思惟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,是毕竟空的,能思惟得很顺,能够这样子。但是若一时的糊涂,你没有正念的时候,你造罪了的时候,你再去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就修不来,就修不来。那么这就知道,你造罪,这个罪这地方有力量,能障碍你修禅,障碍你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,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是有业力这件事,那么这是说造罪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(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