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另外我们再说一件事呢,譬如说是我们修止观修得很不好,修得很不如意,有困难,那么我们拜大悲忏,或者做一件殊胜的功德,这个时候又改变了,这个奢摩他、毗钵舍那又好一点、又进步了。譬如说我原来这样用功,修毗钵舍那观也还可以,但是有人说了几句话,你说你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读一卷、或者读两卷,它就帮助你的毗钵舍那有进步,这也是业,一种不同的业力,它有这种作用。所以一个修行人,从自己的用功上也会感觉到有业力这回事,有业力这回事情的。前面说我们为什么会到三恶道去,会来到人间、会到天上去?都是有业的因缘,是这样子。
下面呢,「是业因缘故,知有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者」,原来都是一般的人,为什么他得了须陀洹果、得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呢?做了辟支佛呢?也是业因缘。就是在佛法里面,你成就了佛法中修学圣道的智慧,你肯努力地做这件事;那么你就会成就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,就可以做这件事。
这个我再多说几句,我们今天的佛教呢,我们汉传佛教,谁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没有人、没有人得。为什么没有人得呢?因为我们没有修止观,我们也不提倡这件事。出家了以后,你要学习佛法,然后要坐禅,调伏这一念心,用禅的方法调伏这一念心,使令它清净,不要有贪、瞋、痴的烦恼来染污自己,我们应该这样做,但是我们出家人没有,没有提倡这件事。我们顶多提倡念阿弥陀佛,再提倡念咒,念阿弥陀佛,或者是念咒,或者提倡只是照着经念这么一遍,照这个文句上念一遍就这样子,而不提倡修禅。所以我们没有人得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,没有人,而这件事也很久了,很久就是这样子。所以现在也有人说,我们现在还能得圣道吗?其实现在也能得圣道,就是事在人为,你不肯做这件事,当然就不能得圣道。
「是业因缘故,知是诸菩萨摩诃萨」,发大悲心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,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,行无量无边的善法普度众生,那这个人就是菩萨;如果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你去做功德,不是菩萨,那不是菩萨。要发无上菩提心,用般若波罗蜜领导我们做功德,你就是一毫钱的布施,那就是菩萨道;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,你用一般人的这种思想去做功德,你不是菩萨。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件事,我们今天的佛教徒,好像大家都很愿意做功德,但是谁发无上菩提心了?那里还有事情的。
「是业因缘故,知是多陀阿伽度、阿罗诃、三藐三佛陀?」这个「多陀阿伽度」翻到中国话翻个如来;「阿罗诃」翻个应供;「三藐三佛陀」翻个正等觉、或者翻个正遍知,佛的十号,这里是说三种,就简单的说三种。是业因缘故,知道你是佛,就是简单这样说,因为他最初他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他能广学佛法深入第一义谛,成就了般若波罗蜜,以般若波罗蜜为前导,广做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功德,最后功德圆满了,名之为佛。所以他也是由因缘所成就的;不是无因缘,说这个人就是佛,不是。这上面就是说,也是说由因缘而做佛,如果说即心就是佛,那是因缘呢?是不因缘呢?这里还是有问题。
「世尊!无性法中,无有业用,作业因缘故,若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若生人、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;以是业因缘故,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,得一切种智故,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?」这下面就提出他的问题。世尊!这须菩提尊者又称呼世尊!「无性法中」,就是一切法都是没有体性的,色也是因缘有,它也是没有体性的;受想行识也是因缘有,也是没有体性的;我们现在心里面贪、瞋、痴各式各样的烦恼出现,它也是因缘有、它也是没有体性的,没有体,也就没有用,所以「无性法中」,没有体性的这一切事,它也就是没有作用。
「作业因缘故,若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」,就是刚才说的这个。「若生人中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」,由业因缘故,会有这件事,但是说它是空无所有的,那就是没有业、也没有业用,也就没有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到人、天、到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这件事,都是空无所有了。「以是业因缘故,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也是因缘,当得一切种智、得一切种智故,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」,这也是因缘有,因缘有,都是空的,那也没有须陀洹、斯陀含乃至到菩萨、乃至到佛,也都是空无所有了。应该是没有嘛!都是空的嘛!怎么有这些事情呢?这是须菩提尊者问,向佛提出这个问题,就是以空难有,一切法都是空的,在毕竟空里面也没有生死的众生,也没有流转生死的众生,那也没有得圣道这些圣人,都是毕竟空的嘛!就是以空来难有,是这样难问,没有这些差别相。
下边是第二科,佛回答这个问题,分二科。第一科是「印述其所领」,这个前面先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那一段。
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无性法中无业无果报。
「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」这时候佛回答须菩提尊者说:「如是!如是!」你说得对,你说前面那几句话:「若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,非阿罗汉所作,非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须陀洹所作,非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萨所作。」你这样的说法是对的,如是!如是!说的是对的,是这样子。
「无性法中无业无果报」,也承认是这件事,一切法是空了,业也是因缘有的,因缘有,它就自性空,是对的。自性空,这个由业因缘而得果报,在自性空里面,果报也是不可得,是对的,你说得对!是这样的意思。
须菩提!凡夫人不入圣法,不知诸法无性相,颠倒愚痴故,起种种业因缘,是诸众生随业得身,若地狱身、若畜生身、若饿鬼身、若人身、若天身、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。是无性法,无业无果报;无性常是无性。
「须菩提!凡夫人不入圣法,不知诸法无性相」,前面佛是同意他说一切法都是无所有性,无所有性中没有业、没有果报,这样说是对的。但是为什么会有差别了呢?「须菩提!凡夫人不入圣法」,我们不相信佛教的,或者相信佛教,还没有得圣道的人,「不入圣法」,不能悟入圣法,就是不能够明白什么是佛法?不明白这件事。
「不知诸法无性相」,这个不入圣法怎么讲呢?就是不知道一切因缘生法它的体性、相貌是无所有的,不知道这个道理,不明白这个道理。说我们阅读经论,听人讲解一切法因缘有,所以是自性空的,但是你听完了你不能够专精思惟,那和没有听差不多,过几天就忘了。那个时候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,还是和没有听佛法一样,还是心随境转,还是照样的生贪心、生瞋心、生愚痴心、生高慢心、生疑惑心、生我、我所,照样、照样还是这样子。说我每天读经,我很用功,用功也是一样,你照样还是贪心在活动;贪、瞋、痴都在活动,烦恼都在活动,那么你以前听闻那一点,一点也没有用,所以还是可以说你不入圣法,不知诸法无性相,不知道的。你这样的情形是「颠倒愚痴故,起种种业因缘」,听人家说了一些佛法,照样还是颠倒愚痴。
怎么叫做颠倒?就是我们内心的思想和那个诸法的真实相,是相违反的,就叫做颠倒。譬如说是在四念处里面,这个观身不净,我们这个身体是臭秽的,不是个清净的、不是个美妙的,但是我们就认为这个身体很美妙、很好、很可爱,这叫做颠倒。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,偏要认为是美妙的,所以这叫做颠倒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若是常常这样的用功修行,就能破除这个颠倒。但是我们听人说佛法,一切法都是空的,但是你没有这样修行,你照样还是执着是有,还是贪、瞋、痴活动,所以叫做颠倒,就是这样子。「颠倒故、愚痴故」,这个颠倒刚才说这四种颠倒,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?就是愚痴、就是糊涂,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空无所有的;愚痴,就是不明白,「不知诸法无性相」,所以就是愚痴。因为愚痴,所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颠倒迷惑的、都是错误的。
「起种种业因缘」,因为颠倒愚痴故,所以起种种的业因缘,也就是发动了各式各样的业;业者,动也,就是心在动,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心在动。心在动,心动是思想,思想就是发出来种种的行为,也叫做业、种种的业,或者做善业、或者是做恶业。「是诸众生随业得身」,这些颠倒愚痴的众生,起种种业因缘,「是诸众生随业得身」,这些颠倒愚痴的众生,起种种业因缘,「随业得身」,随这个业去得果报。
「若地狱身、若畜生身、若饿鬼身、若人身、若天身、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」,就是随业因缘得这种身。那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,为什么天会旱,我们会缺水?我那天说,也是《瑜伽师地论》说的,是因为我们有犯这个盗业的余罪,盗业的余报。盗,这个话怎么讲呢?就是这个财来的不合法,就叫做盗,就是盗;当然有轻、有重,这叫做盗。这样讲,我们对它有什么感想?我那天曾经说出一部经的名字,我现在不要说名字,另外有部经上说,为什么天旱,没有下雨呢?有旱魃拿个大扇子把这云雾赶跑了,所以天没有下雨。那么这个说法和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说法,我们内心里面有什么感觉?这个说法是有很严重的不同,《瑜伽师地论》说天旱缺水,是我们盗业的余报,若是严重的盗,那是要到三恶道去的;或者是从三恶道出来,来到人间还有余报,就是缺水。那么这样解释,它不是离开了你的思想行为,另外有一个原因令你缺水、不下雨,不是;是你的思想行为造成的,你若改变你的思想呢,那么这件事就没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2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