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七喻品第八十五
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.七喻品》
这部经的名题称为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「摩诃」,翻译成中国话叫做「大」,「般若」,中国话就是智慧,「波罗蜜」,中国话就是到彼岸;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经。「大」这个字,就是圆满的意思,就是圆满的大智慧。这个「到彼岸」用中国话来说呢,就是究竟的意思。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,非常的重视智慧,但是智慧也有深、也有浅,现在这里说这个大智慧是到彼岸的、是究竟圆满的智慧。这里简单的说呢,佛法中开示我们,人有凡圣之别,圣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,但是有深浅的不同;初开始得圣道的人,智慧还没能够圆满,一直到得无上菩提的佛,智慧才圆满。所以这里说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,实在就是赞叹佛的智慧,圆满的境界说的。其中的含意呢,就是我们若想要得无上菩提、成就大智慧,需要学习般若法门,才能够满愿的。这个经题的大意就讲到这里。
这个〈七喻品〉是第八十五品,这「般若波罗蜜」的大智慧境界,不是容易明白的,所以佛说譬喻,用譬喻来显示它的道理,所以叫做「喻」。这里说有七个譬喻,所以叫做〈七喻品〉。
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,非阿罗汉所作,非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须陀洹所作,非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萨所作。
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」,这以下是这一品的正文。觉悟了一切法空的道理,就有三乘的差别,这一品的大意里面的第一段,就是说这样的事情。这一段里面分成二科,第一科是问,第二科是回答。
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」须菩提是佛的大弟子之一,翻成中国话,翻个空生,虚空的空,生灭的生。因为他母亲生他的时候,家里边的这些财宝都空了,以后又出现了,有这样的事情,所以叫做空生。「白佛言:世尊!」他就对佛这样说,先称佛为「世尊」。
「若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,非阿罗汉所作,非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须陀洹所作,非向道人、非得果人、非菩萨所作。云何分别有诸法异……」这个「问」里面又分成二节文,第一节文是「领前旨」,就是这一品是第八十五品,前面八十四、八十三、八十二、八十一以前诸品,就说到这件事,这里重新再把它说出来,所以叫「领前旨」。
「若诸法性无所有」,「若」这个字呢,是个假设的话,就是前边佛也是说,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;现在须菩提把佛的话重新又引来,若是一切法性都是无所有的。这个「法」这个字,它的含意是很多的,在这里,这个「法」字当个持字讲,摄持的持、受持的持;就提手加个寺院的寺,这个持,持字。这个持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每一法的体性,每一法的相貌,他昨天是这样子,今天也是这样子,明天还是这样子。譬如说我们看见我们所坐这个椅子,它自从造好以后这个相貌,它一直维持这个相貌,这个体相不变,所以就叫做持。世间上每一件事也都是这样子,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,彼此见面的时候,我昨天看见你是这样子,我今天看见你还是这样子,所以以后能认识你,那也可以名之为持。当然这样的解释,就是大略的这样说,不是微细的去说明这件事,所以叫做这个「法」就是持,就是具足了这样情形的,就名之为「法」。
「性」,性就是它的体性,也包括它的相貌:体性、体相,经论上有的时候说法性,有的时候也说法相,那么它的含意无差别。「若诸法性无所有」,就是一切法的体性是没有的,没有这件事,在我们的内心里面,接触到一切世间上的事物,事物,当然我们认为都是有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识、耳识乃至意识,这一切法都是有。但是现在佛陀呢,说这一切法的体性、体相是没有的,那这就是和我们的常情,和人的常情有点不符合,违反了人的常情。但是佛也说出来一个理由,说出个原因的,为什么说它是无所有呢?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很多的品里边有说到这件事,它说出来一个理由,就是一切法的自性空,就是这个理由,它的自性是没有的。
这个自性没有,这个自性这句话也还需要解释,什么叫做自性?这个自,就是自己的自,也是这个性,法性的性,自性。这个自性是对他性说的,有他性,所以说自性,这个他性是有,承认他性是有;但是自性是空,自性是无所有的。那么什么叫做他性呢?就是佛法说世间、出世间的一切的法都是因缘有的,这个因缘就是他,他性。那么自性指谁说的呢?就是因缘所生法,这个所生法是自性,叫自性。就是种种的因缘,所出现的这一些事情,这件事的自性是没有的,这个话也还是需要解释,自性怎么是没有呢?因为它是众多的因缘和合具足了,才出现这件事;若是没有众多的因缘,或者是不具足的时候,这件事就没有,那么这就叫做自性空,是这个意思。这样子若是我们能够深入地去思惟这件事,应该是承认这件事了。
譬如这个声音,我们说话发出来这个声音,这个声音是因缘有,你发出来声音是这样,我发出来的声音是这样,那一个人发出来声音又一样,为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?因缘不同;因缘不同,因缘所生法也就不同。若是没有因缘的时候就有这个声音,就会有这个声音,那叫做有自性,有自性;但是我们从事实上去观察的时候,没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声音是不能出现的,所以声音是无自性的。用这样的道理观察世、出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自性空的,就是它的体性是没有的,就是「若诸法性无所有」,一切法的体性,这个诸法性,就是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它的体性都是没有的。
这件事我们再多说几句,这件事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这件事没有出现,当然这叫做无所有、自性无所有。这件事的因缘具足了,这件事出现了,他还是自性无所有,因为那是因缘成就的,不是它自己有体性,不是自己就是有的,还不是自性有,所以它因缘没有和合以前,它的自性是无所有;和合以后,出现这件事,还是自性无所有。这些因缘所生法,我们世间上这些事情都是终究有一天会败坏的,又没有了,还是自性无所有,所以叫做前际空、后际空、中际亦空,常性空,无不性空时,那么这就叫做「若诸法性无所有」。没生的时候,无所有,生的时候也是自性空,无所有;败坏了以后,是因缘所生的败坏了,还不是自性有败坏了,所以也还是后际也是空的。
「若诸法性无所有」,这件事是……佛教徒想要断烦恼的话呢,你要观察,要用这个方法修止观,修止观呢,就把这些可爱的境界,它也是无所有,可憎恶的事情也是无所有;若是不可爱、不可憎的事情也是无所有,这样子观察的时候呢,常常的这样观察,就能改变自己的烦恼、改变自己的思想。所以佛法里面,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般若经》里面,品品都是说一切法空,就是这样意思。
「非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」,这上面说这个无所有,就是本来就是这样子,不是佛造作的,也不是辟支佛所造作的,也不是阿罗汉所作的。「辟支佛」翻到中国话翻个独觉,就是他成为辟支佛的时候,成为辟支佛的那一生中,他没有老师,他自己遇见这些因缘所生法,他就觉悟了无所有的道理,他也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,他就成为辟支佛了,这是圣人。「非阿罗汉所作」,「诸法性无所有」这个「无所有」,也不是阿罗汉所作的,「阿罗汉」翻个无生,就是通达证悟了无生的道理,所以翻个无生。
「非阿那含所作」,这个「阿那含」翻到中国话翻个不来,就是他得了圣道以后,他就从欲界到色界天上去了,他不再从色界天回到欲界来,所以叫做不来。若是我们没得阿那含,但是我们成就色界定了,或者我们是佛教徒、或者是非佛教徒,我们肯修禅定,成就了色界定,这个时候你还是欲界的人。欲界的人死掉了呢,这个身体老病死结束了,那么他因为成就色界定,他不在欲界,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;到了色界天,他在色界天上,他没有进一步的修无色界的定,他若在色界天上的寿命到了呢,他又回来,回到欲界来,这个是凡夫得了色界定,还是要回来的。这个佛教徒,这个圣者,他若得三果的时候,他在欲界人间或者天上,欲界天死了,他到了色界天以后,就不回来了。为什么他不回来呢?因为他没有欲,所以他不回来;若是凡夫不行,凡夫还是要回来的,所以「非阿那含所作」。说这「诸法性无所有」,也不是阿那含这位圣者所作,所造成的。
「非斯陀含」,这个「斯陀含」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一往来。就是可能他是我们人间的人,也可能他是欲界天上的人,他修学圣道,得了二果的时候,他寿命尽了、要死了,他不能到色界天上去,他不可以去,他还有欲,虽然他是圣人,但是他还是有欲,他需要再来这个欲界。假设是在天上,有可能会来到人间;如果在人间,也可能到欲界天的天上去,在这里再一往来,再一往来,他的道力进步了,没有欲界的欲了,他就到色界天上去了,那就是得三果了。现在是指二果,所以叫做「斯陀含」。
「须陀洹所作」,这个非字贯下来,「非斯陀含、非须陀洹所作」,「须陀洹」翻到中国话翻个预流;参预的预,流水的流。就是他原来是个凡夫,他在佛法里面学习,他对于佛法有信心,努力地修学四念处,断了分别我执,断了这个我的执着,他就得初果了。这个时候原来是凡夫,现在预流,参预到圣人的这一类,不是凡夫了,所以叫做「预流」。现在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若诸法性无所有」,这个「无所有」不是佛作的,也不是辟支佛、阿罗汉、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须陀洹所造的,这个「无所有」是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子,不是这些圣者所作的。
「非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1 (2002年于新庄台北医院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