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

  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:有一個,好像是不是現在的事情,古代的時候。在四川,四川那個地方好像要獨立,就不屬于中央政府了。中央政府派一個大將軍到那裏去平反,就是這個意思。到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在抵抗中央政府的軍隊的時候,出家人,那個地方有很多出家人,也幫助那個地方政府抵抗外來的軍隊,但是戰敗了。這個大將軍就把這些出來家人都變成俘虜了,就是困在一個房子裏面,有這件事。

  

  但是這個大將軍是信佛的人,不是一般的人,他是佛教徒,他心裏還有點不安,把出家人困在那裏頭,心裏也不安,夜間他不睡覺,就來看這些出家人,來看的時候,看出一件事情來,那個時候當然是沒有電燈嘛!可能是一般的油燈也沒有點,屋子裏面都是黑的,但是他到那一看,裏面放出光明來,有一道光一道光放出光明來,他就感覺奇怪,怎麼會有這個事情。他就是把門叫開以後,到裏面一看,當然很多出家人在休息,只有一個出家人,他沒睡覺,他坐在那裏。說你在這幹什麼,他說:我在這背經,他就是背這個《般若經》,當然他背了很多經,不是叁十卷,可能是幾百卷幾千卷都背下來了,他在沒有點燈的時候他在外面看,那時候應該是沒有玻璃,但是他也看見裏面有光明,他就說是,那個時候好像是背《般若經》。他一邊背的時候就發出光明來,有這個事情。

  

  那麼這個時候他就試驗試驗他,就把他所背的經請出來,放在這裏看,他一面背,他就照本看,果然背一個字一個字,清清楚楚的背下來,然後全面所有的出家人都釋放了,你們都回廟上去好了,不當他們是俘虜了,有這麼回事情。這在《高僧傳》上看見的,所以背經這件事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的。我們若是在這上努力,我們在經、律、論這上努力,在戒、定、慧這上努力,那是非常殊勝的。而我們現在,好聽點說呢,就是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慈悲,慈悲心,天天辦法會,大家來念阿彌陀佛、天天拜大悲忏,也是好!不然的話,在家居士你讓他自己獨立地去念佛,你去拜大悲,忏恐怕不容易,就是出家人提倡呢,他肯來,就這樣子栽培善根了,這也是對的。但是我們這樣做事情呢,老是平平常常的。在黑暗裏面,我們背經的時候,能放出光明來,這個事情能做得來嗎?恐怕不行。

  

  所以是「菩薩以是方便力」,就是用這樣的般若的方便力「增益善根」。你常常這樣思惟觀察,加上奢摩他的力量,你這無所得的智慧逐漸逐漸增長,「增益善根」。這個般若波羅蜜,這是善根,我們因此而能夠用無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羅蜜。我用這無所得的智慧,用一杯水供佛,這樣子和我們有所得的這種執著心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,完全是不一樣的。所以是「增益善根」,你這個善根逐漸逐漸地增長,逐漸增長,說是老虎來了,如果你這般若波羅蜜還沒成就的時候,你不怕啊?害怕不害怕?我看會有恐怖心。但是你有般若波羅蜜無所得的智慧的時候,這個智慧成就了,老虎來的時候,你心裏不動,因爲老虎沒有來,你會這樣觀察思惟,會有這樣的智慧出現的,所以「增益善根」。

  

  「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羅蜜,淨佛國土」,因爲你這無所得的智慧,逐漸逐漸地有了力量的時候,就得無生法忍了,你就是聖人了。就是我的煩惱沒有了,我的煩惱沒有了,這個我所的煩惱也沒有了。我所的煩惱就是愛,我的煩惱就是見,愛見的煩惱爲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消除了。消除了的時候你心裏面和第一義谛相應了。這個時候不是凡夫,是聖人了,「行檀那波羅蜜」,用這般若來做布施波羅蜜,做這件事。做這件事的時候,「淨佛國土成就衆生」,那麼這個時候,這個人,「行檀那波羅蜜」這個人,他是聖者,他常常地般若波羅蜜,常修止、常修觀,他心裏清淨。不是有漏的凡夫,沒有得般若波羅蜜,只有禅定的功夫,那不算數,那個還不是聖人。現在這個人在禅定裏面有般若的智慧,這時候是清淨、是聖者,聖者他就和第一義谛相應,不是凡夫的世界了,他住的地方不是凡夫世界,就是清淨的佛世界。他也隨時地和佛菩薩來往的,他身體也是父母所生,也是這個臭皮囊,但是他心裏面有聖道,他隨時和彌勒菩薩可以見面,和觀世音菩薩可以見面,和阿彌陀佛可以見面,和藥師佛也見面,和十方諸佛隨時可以見面的,那就是佛世界,就是清淨的佛世界。他也和我們表面上是住在同一個地方,但實在不是了。他是佛的世界,是清淨的佛世界。「成就衆生」,他在教化衆生的時候,能成就衆生的聖道。因爲他不是有所得的分別心啊!他度衆生的時候,無衆生可度。觀察這衆生是自相空的,衆生無所得,是這樣子度化衆生的,不像我們執著的,這個衆生對我沒有恭敬心,他沒有這個分別心,這個衆生對我很恭敬,他沒有這個執著。但是衆生對于這個聖者你如果有輕視他,你有過失的,和一個凡夫僧你輕視他,那過失輕。若是聖人,你對他輕視,你有過失的,你是有問題。他雖然是沒有這分別,你本身可是有問題的,可是有問題的。所以他本身若同你說說話,來同你開示,他「成就衆生」,他能令你成就聖道的,不是有所得的境界,來「成就衆生」。

  

  「布施,不受世間果報」,這個聖者若布施的時候,和我們一般人布施不同,我們一般人布施是有所得的心情,有執著的心布施,你要受世間果報。就是你這個布施將來可能生天,生到四王天或者忉利天、或者夜摩天、兜率天。生天也不錯的,好過世間上很苦,世間上很苦,生到天上也不錯。到了天上去,如果我們在人間信佛,我們能夠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大智度論》是這部經的注解。在古代的時候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學習的人還是很多的。我們今天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人有幾個?我看很少。古代的人其中有一件遺憾的事情是什麼呢?叁論宗的學者,就是嘉祥大師,叁論宗非常地重視這部經的。重視這部經,他常常講,他寫一部注解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義疏》。而這部義疏到現在,大正藏裏面沒有,續藏裏面有,但是我們一看,殘缺了,有的句子完全都不對了,從這件事看出什麼事情,我們沒有人歡喜學習,不尊重這部書,所以是殘缺了。這部經,我們現在要學習這部經,只有《大智度論》,參考這部書。嘉祥大師這部著作,你現在很難用,不容易用上,這可見這部經很久以來就沒有人學習了。

  

  「布施不受世間果報」,他是用無所得的智慧去修布施波羅蜜。所以你得了這個……有這個功德,這功德是生到佛世界,清淨無漏的佛世界去的功德,不是會到凡夫的世界的,所以他不會去享用世間的果報。我們若是不學習這個「方便力」,我們用虛妄分別心去做功德,我們實在不能超越叁界,我們可能再來人間受福報,也可能是到天上去受福報,可能是這樣子。現在這裏說「布施不受世間果報」,這個聖者他做這個功德,他不受這有漏的果報,他是無漏的果報,是這樣子,「布施,不受世間的果報」。「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檀那波羅蜜。」前面這一段文說到這個聖者般若的智慧,這句話說聖者的慈悲心。他不是說,只爲了自己得聖道的事情,他感覺衆生很苦,他要救護一切衆生。「行檀波羅蜜」,救度衆生的時候,要怎麼辦呢?第一個辦法就是行布施波羅蜜來利益衆生。所以這位聖者他有慈悲心,他用般若波羅蜜行布施波羅蜜,也用慈悲心行布施波羅蜜的,是這樣子。

  

  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屍羅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持戒時不墮淫、怒、癡中,亦不墮諸煩惱纏縛及諸不善破道法,若悭貪、破戒、瞋恚、懈怠、亂意、愚癡、慢、大慢、慢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不如慢、邪慢,若聲聞心、若辟支佛心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。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屍羅波羅蜜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持戒,不受世間果報,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屍羅波羅蜜。

  

  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屍羅波羅蜜」,前面是說這個方便力行布施波羅蜜。現在說第二科,從初發意行屍羅波羅蜜。「應薩婆若念」,也同樣的用無所得的智慧來行持戒這件事。這個「屍羅」,中國話就是戒,屍羅波羅蜜。「持戒時不墮淫、怒、癡中」,這個「應薩婆若念」的相貌,下面說了,他持戒的時候,他不會心裏面有「淫、怒、癡」的這種汙染心,他沒有,不墮落在這裏。「亦不墮諸煩惱纏縛」,這個「淫、怒、癡」是重的煩惱,下面「諸煩惱纏縛」就是輕微的煩惱,沒有重的煩惱,有輕微的煩惱嗎?輕微的煩惱也沒有。「及諸不善破道法」,這個「淫、怒、癡」和「諸煩惱纏縛」是屬于煩惱。「諸不善」是業,惑業苦這個業。「諸不善」,這個「諸不善」就是我們用貪瞋癡的煩惱做種種罪過的事情,都算是不善。但是,我們雖然是凡夫,有的時候也沒有貪瞋癡,沒有貪瞋,癡是很難免的。沒有貪心、沒有瞋心,有一些好心腸去做功德。我們也可能受戒,我們不用貪心,也不用瞋心去學習戒律,那就叫做善法,而不是不善法。這個不善,有一種力量能破壞你修學聖道。若是我們沒有貪心、沒有瞋心,我們做一些善事,但是有有所得的執著,有所得的執著心,我們能夠不貪也不瞋,我們修學這善法能順道,能增上道業。這個善和不善在修學聖道上有順于道、有障道,不一樣,不是一樣的。現在這說「及諸不善破道法」,不做這些惡事。

  

  「若悭貪、破戒、瞋恚、懈怠、亂意、愚癡」,前面「不墮」這個字要貫下來,不墮淫、怒、癡中,不墮諸煩惱纏縛,不墮諸不善破道法。不墮悭貪,就是我們不能學習布施波羅蜜。破戒,就是不學習屍羅波羅蜜。瞋恚,我們就不學習忍辱波羅蜜。懈怠,我們不學習精進波羅蜜。亂意,就是我們不學習禅波羅蜜。愚癡,我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就叫做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