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愚癡。這個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?下面有講,就是不通達諸法實相,就叫做愚癡。這個地方是說不學習六波羅蜜。
「慢、大慢、慢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不如慢、邪慢」,這個「慢」,就是「不墮」也貫下來,不墮慢,不墮大慢,就是沒有這些錯誤的心情。這個「慢」就是高慢。這裏面有兩種情形:一種情形,這個人他不如我,我比你強,我比這個人強,這就是「慢」。這個人情形和我相等,我心情也認爲是相等,你有這樣心情,那也叫做「慢」,就是總而言之,自己的心情總是感覺自己,高舉,高舉自己,這叫做「慢」。這個「大慢」是什麼意思呢?大慢就是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,但是我認爲我高過你,這叫做大慢。或者說是,你的程度是勝過我的,但是我認爲我們兩個是平等的,這叫做「大慢」。「慢慢」,就是加一個「過」字,就是慢過慢。這個慢過慢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那個人的德行、功德是勝過我的,但是我認爲我勝過你,那叫做「慢慢」,慢過慢。這個「我慢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執著有我、我所,總感覺自己不錯,這叫做「我慢」。這個「增上慢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增上慢」是指修行人說的。修行人他修止觀,很用功修行,沒得聖道,就認爲自己得聖道了,那叫做「增上慢」。這個「不如慢」是什麼意思呢?說那個人勝過我很多很多,但是我自己感覺我有少少的不如你,那麼這就叫做「不如慢」。這個「邪慢」是什麼意思呢?自己一身的罪過,還感覺了不起,這叫做「邪慢」。現在這地方說,我們學習屍羅波羅蜜的時候,「應薩婆若念」,就是有無所得的智慧的時候,我們受持戒法清淨而不違犯,這時候不落于這麼多的煩惱,也不落于不善破道法,也不落于悭貪、破戒、亂意、愚癡,也不落于慢、大慢、慢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不如慢、邪慢,也不落于這些事情。當然這就是因爲你與無所得的境界相應的時候,才能夠達到這個程度。「若聲聞心、若辟支佛心」,也不落于聲聞心、辟支佛心,也不落于這裏。就是你有大慈悲心,你有無所得的智慧,同時于一切衆生發大悲心,你就不會落于聲聞的境界,也不會落于辟支佛的境界。
「何以故」?爲什麼這位菩薩持戒清淨達到這麼個程度呢?「是菩薩摩诃薩,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、無起相,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屍羅波羅蜜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持戒」,也「不受世間」的「果報」,「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屍羅波羅蜜」。
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方便力成就故,行見谛道、思惟道,亦不取須陀洹果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果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雖行是助道法,而過聲聞、辟支佛地。須菩提!是名菩薩無生法忍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」,「羼提」,中國話就是忍辱,也是「應薩婆若念」,也是無所得的智慧,「方便力」,就是般若的力量,「成就故,行見谛道、思惟道」。這個「見谛道」就是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能見到這個四谛,小乘佛法就是初果,大乘佛法就是初得無生法忍,見第一義谛了,是這樣意思。「思惟道」,這個見谛道,初開始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滅除了一部份的煩惱,還有些煩惱還存在的,還要繼續修學聖道,那叫做「思惟道」。就是在這個禅定裏面思惟諸法實相,所以叫做「思惟道」。「亦不取須陀洹果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果」,就是四果。就是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不會忽然間,我退大取小,我不學習大乘,我學習小乘佛法了,不會有這種事情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會這樣子呢?「是諸菩薩诃摩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所以有這種境界。這個小乘佛法,如果是學習《阿含經》去修學聖道,只是學習無我,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我不可得,但是還是有色受想行識的,有眼耳鼻舌身意,但是觀察色受想行識,眼耳鼻舌身意是無常的,無常敗壞。不像我們凡夫這麼執著,他還沒能夠像這裏說的「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小乘佛教學者還沒能達到這種程度。「雖行是助道法,而過聲聞、辟支佛地」,這位大菩薩,他修行這個觀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「助道法」,「助」者成也,能成就聖道的這個法門,超過了聲聞、辟支佛地,就是有大悲心,所以超過聲聞、辟支佛地。但是學習大乘佛法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也可能不發無上菩提心,也是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也有這個情形。那樣說呢,這個菩薩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和阿羅漢是一樣的,但是菩薩有大悲心,所以還是超過了聲聞、辟支佛地。「須菩提!是名菩薩無生法忍」,這裏面說的「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這就是菩薩的無生法忍。用這樣的智慧觀一切法,入諸法實相,心裏面不動,不會動這個貪瞋癡,有所得的分別心,「是名菩薩無生法忍」。
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,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,入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。何以故?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諸禅定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精進,不受世間果報,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毗梨耶波羅蜜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」,「毗梨耶波羅蜜」,就是精進波羅蜜。「入初禅」,修這個精進波羅蜜,入初禅就是我們若是學習奢摩他的禅定,非要精進才可以,懈怠是不行的。所以「行毗梨耶波羅蜜,入初禅」,就是由欲界定,經過未到地定入初禅,就是色界初禅,入了初禅的時候,就沒有欲心了。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的時候,還有欲,還是有欲心的,但是入初禅以後就沒有欲了。入初禅然後到二禅,二禅就是沒有覺觀了,他再不需要修不淨觀。若超越未到地定,達到初禅的時候,一定是要修不淨觀,修不淨觀才能夠破除了欲,破除了欲就得初禅了。那麼成就初禅的這位修行人,他的內心還有的時候,他還修不淨觀的,雖然沒有欲了,他還是修不淨觀,到二禅的時候就不修不淨觀了,他不修不淨觀,就是因爲沒有欲了,不需要用不淨觀來對治。所以是「入初禅」、那麼到二禅、到叁禅、到「四禅」。「入四無量心」,就是在禅裏面修慈悲喜舍的這種觀法,叫「四無量心」。「四無色定」,就是無色界有四種空定,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你修這四無色定是在色界四禅裏面,色界第四禅裏面修無色界的四空定,這個時候你成功了,但是你還是……你可能是色界天上的人,也可能是欲界裏面的人,還不是無色界天上的人。那麼死掉了的時候,這個人是生無色界天的。「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」,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的時候,他隨時可以入諸禅定,也可以從禅定裏面出來,常常做這件事的。「而不受果報」,他不會因此而生到色界天,因此而生到無色界天去受天的果報,他不會。我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沒能觀一切法空、如實相的話,我們是隨業力流轉的。你成就了色界四禅,你死掉了以後生到色界天,你成就了無色界的空定,你死掉以後你生無色界天的。但是這位菩薩不是,他還是有自在力,他可以不到色界天去,也不到無色界天,他還願意在欲界還是可以的。所以說「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」。
「何以故?」爲什麼他會有這個自在力呢?「是菩薩成就方便力故,知諸禅定是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精進,不受世間」的「果報」。「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毗梨耶波羅蜜。」他救度衆生,多數菩薩救度衆生,多數是在欲界,而不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因爲那個地方的衆生難度。他們有高深的禅定,你說話他不相信你的。欲界衆生都有欲,還容易接受菩薩的教化的,所以菩薩救度一切衆生還在欲界,「行毗梨耶波羅蜜」。
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禅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證須陀洹果,乃至不證阿羅漢果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禅那波羅蜜」,也是「應薩婆若念」,「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證須陀洹果,乃至不證阿羅漢果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。
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,學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,乃至未得一切種智,未淨佛國土,未成就衆生,于其中間應如是學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,不受果報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」,學習佛的十種智力,「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」,這都是佛的功德。佛有大慈大悲,菩薩學習佛的境界。「乃至未得一切種智」,菩薩還沒有圓滿無上菩提,所以未得一切種智。「未淨國土,未成就衆生」,就是這些功德沒有圓滿的時候,「于其中間應如是學」,應該這樣學習,學習這個方便力。
「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,不受果報」,這個「不受果報」可以有兩個意思:他有這樣的功德,他不去到色界天、到無色界去受果報。他若願意在人間,他不願意到天上去受果報,他感覺人間的衆生苦,他願意度化這苦惱的衆生,這是慈悲心的力量。他在人間,因爲原來行六波羅蜜,他在人間是個大福德人,大福德人,但是他內心裏面也不受一切法。心裏面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切境界上,心裏面是沒有取著相的,和我們凡夫可不一樣,所以是不受果報。現在我們明白什麼叫做種善根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用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空、如實相,用這樣的智慧栽培善根、利益衆生,這就叫種善根。不是用執著心去栽培善根,這是不一樣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