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愚痴。这个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?下面有讲,就是不通达诸法实相,就叫做愚痴。这个地方是说不学习六波罗蜜。
「慢、大慢、慢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不如慢、邪慢」,这个「慢」,就是「不堕」也贯下来,不堕慢,不堕大慢,就是没有这些错误的心情。这个「慢」就是高慢。这里面有两种情形:一种情形,这个人他不如我,我比你强,我比这个人强,这就是「慢」。这个人情形和我相等,我心情也认为是相等,你有这样心情,那也叫做「慢」,就是总而言之,自己的心情总是感觉自己,高举,高举自己,这叫做「慢」。这个「大慢」是什么意思呢?大慢就是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,但是我认为我高过你,这叫做大慢。或者说是,你的程度是胜过我的,但是我认为我们两个是平等的,这叫做「大慢」。「慢慢」,就是加一个「过」字,就是慢过慢。这个慢过慢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那个人的德行、功德是胜过我的,但是我认为我胜过你,那叫做「慢慢」,慢过慢。这个「我慢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执着有我、我所,总感觉自己不错,这叫做「我慢」。这个「增上慢」是什么意思呢?「增上慢」是指修行人说的。修行人他修止观,很用功修行,没得圣道,就认为自己得圣道了,那叫做「增上慢」。这个「不如慢」是什么意思呢?说那个人胜过我很多很多,但是我自己感觉我有少少的不如你,那么这就叫做「不如慢」。这个「邪慢」是什么意思呢?自己一身的罪过,还感觉了不起,这叫做「邪慢」。现在这地方说,我们学习尸罗波罗蜜的时候,「应萨婆若念」,就是有无所得的智慧的时候,我们受持戒法清净而不违犯,这时候不落于这么多的烦恼,也不落于不善破道法,也不落于悭贪、破戒、乱意、愚痴,也不落于慢、大慢、慢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不如慢、邪慢,也不落于这些事情。当然这就是因为你与无所得的境界相应的时候,才能够达到这个程度。「若声闻心、若辟支佛心」,也不落于声闻心、辟支佛心,也不落于这里。就是你有大慈悲心,你有无所得的智慧,同时于一切众生发大悲心,你就不会落于声闻的境界,也不会落于辟支佛的境界。
「何以故」?为什么这位菩萨持戒清净达到这么个程度呢?「是菩萨摩诃萨,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、无起相,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尸罗波罗蜜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持戒」,也「不受世间」的「果报」,「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尸罗波罗蜜」。
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方便力成就故,行见谛道、思惟道,亦不取须陀洹果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果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虽行是助道法,而过声闻、辟支佛地。须菩提!是名菩萨无生法忍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」,「羼提」,中国话就是忍辱,也是「应萨婆若念」,也是无所得的智慧,「方便力」,就是般若的力量,「成就故,行见谛道、思惟道」。这个「见谛道」就是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能见到这个四谛,小乘佛法就是初果,大乘佛法就是初得无生法忍,见第一义谛了,是这样意思。「思惟道」,这个见谛道,初开始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灭除了一部份的烦恼,还有些烦恼还存在的,还要继续修学圣道,那叫做「思惟道」。就是在这个禅定里面思惟诸法实相,所以叫做「思惟道」。「亦不取须陀洹果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果」,就是四果。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不会忽然间,我退大取小,我不学习大乘,我学习小乘佛法了,不会有这种事情。
「何以故?」什么原因会这样子呢?「是诸菩萨诃摩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所以有这种境界。这个小乘佛法,如果是学习《阿含经》去修学圣道,只是学习无我,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,但是还是有色受想行识的,有眼耳鼻舌身意,但是观察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是无常的,无常败坏。不像我们凡夫这么执着,他还没能够像这里说的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小乘佛教学者还没能达到这种程度。「虽行是助道法,而过声闻、辟支佛地」,这位大菩萨,他修行这个观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「助道法」,「助」者成也,能成就圣道的这个法门,超过了声闻、辟支佛地,就是有大悲心,所以超过声闻、辟支佛地。但是学习大乘佛法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也可能不发无上菩提心,也是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也有这个情形。那样说呢,这个菩萨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和阿罗汉是一样的,但是菩萨有大悲心,所以还是超过了声闻、辟支佛地。「须菩提!是名菩萨无生法忍」,这里面说的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这就是菩萨的无生法忍。用这样的智慧观一切法,入诸法实相,心里面不动,不会动这个贪瞋痴,有所得的分别心,「是名菩萨无生法忍」。
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,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,入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。何以故?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诸禅定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精进,不受世间果报,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毗梨耶波罗蜜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」,「毗梨耶波罗蜜」,就是精进波罗蜜。「入初禅」,修这个精进波罗蜜,入初禅就是我们若是学习奢摩他的禅定,非要精进才可以,懈怠是不行的。所以「行毗梨耶波罗蜜,入初禅」,就是由欲界定,经过未到地定入初禅,就是色界初禅,入了初禅的时候,就没有欲心了。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的时候,还有欲,还是有欲心的,但是入初禅以后就没有欲了。入初禅然后到二禅,二禅就是没有觉观了,他再不需要修不净观。若超越未到地定,达到初禅的时候,一定是要修不净观,修不净观才能够破除了欲,破除了欲就得初禅了。那么成就初禅的这位修行人,他的内心还有的时候,他还修不净观的,虽然没有欲了,他还是修不净观,到二禅的时候就不修不净观了,他不修不净观,就是因为没有欲了,不需要用不净观来对治。所以是「入初禅」、那么到二禅、到三禅、到「四禅」。「入四无量心」,就是在禅里面修慈悲喜舍的这种观法,叫「四无量心」。「四无色定」,就是无色界有四种空定,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、非想非非想处天。你修这四无色定是在色界四禅里面,色界第四禅里面修无色界的四空定,这个时候你成功了,但是你还是……你可能是色界天上的人,也可能是欲界里面的人,还不是无色界天上的人。那么死掉了的时候,这个人是生无色界天的。「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」,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的时候,他随时可以入诸禅定,也可以从禅定里面出来,常常做这件事的。「而不受果报」,他不会因此而生到色界天,因此而生到无色界天去受天的果报,他不会。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没能观一切法空、如实相的话,我们是随业力流转的。你成就了色界四禅,你死掉了以后生到色界天,你成就了无色界的空定,你死掉以后你生无色界天的。但是这位菩萨不是,他还是有自在力,他可以不到色界天去,也不到无色界天,他还愿意在欲界还是可以的。所以说「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」。
「何以故?」为什么他会有这个自在力呢?「是菩萨成就方便力故,知诸禅定是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精进,不受世间」的「果报」。「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毗梨耶波罗蜜。」他救度众生,多数菩萨救度众生,多数是在欲界,而不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因为那个地方的众生难度。他们有高深的禅定,你说话他不相信你的。欲界众生都有欲,还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的,所以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还在欲界,「行毗梨耶波罗蜜」。
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证须陀洹果,乃至不证阿罗汉果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那波罗蜜」,也是「应萨婆若念」,「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证须陀洹果,乃至不证阿罗汉果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。
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,学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,乃至未得一切种智,未净佛国土,未成就众生,于其中间应如是学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,不受果报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」,学习佛的十种智力,「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」,这都是佛的功德。佛有大慈大悲,菩萨学习佛的境界。「乃至未得一切种智」,菩萨还没有圆满无上菩提,所以未得一切种智。「未净国土,未成就众生」,就是这些功德没有圆满的时候,「于其中间应如是学」,应该这样学习,学习这个方便力。
「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,不受果报」,这个「不受果报」可以有两个意思:他有这样的功德,他不去到色界天、到无色界去受果报。他若愿意在人间,他不愿意到天上去受果报,他感觉人间的众生苦,他愿意度化这苦恼的众生,这是慈悲心的力量。他在人间,因为原来行六波罗蜜,他在人间是个大福德人,大福德人,但是他内心里面也不受一切法。心里面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切境界上,心里面是没有取着相的,和我们凡夫可不一样,所以是不受果报。现在我们明白什么叫做种善根?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,用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空、如实相,用这样的智慧栽培善根、利益众生,这就叫种善根。不是用执着心去栽培善根,这是不一样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