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

  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:有一个,好像是不是现在的事情,古代的时候。在四川,四川那个地方好像要独立,就不属于中央政府了。中央政府派一个大将军到那里去平反,就是这个意思。到那个地方,那个地方在抵抗中央政府的军队的时候,出家人,那个地方有很多出家人,也帮助那个地方政府抵抗外来的军队,但是战败了。这个大将军就把这些出来家人都变成俘虏了,就是困在一个房子里面,有这件事。

  

  但是这个大将军是信佛的人,不是一般的人,他是佛教徒,他心里还有点不安,把出家人困在那里头,心里也不安,夜间他不睡觉,就来看这些出家人,来看的时候,看出一件事情来,那个时候当然是没有电灯嘛!可能是一般的油灯也没有点,屋子里面都是黑的,但是他到那一看,里面放出光明来,有一道光一道光放出光明来,他就感觉奇怪,怎么会有这个事情。他就是把门叫开以后,到里面一看,当然很多出家人在休息,只有一个出家人,他没睡觉,他坐在那里。说你在这干什么,他说:我在这背经,他就是背这个《般若经》,当然他背了很多经,不是三十卷,可能是几百卷几千卷都背下来了,他在没有点灯的时候他在外面看,那时候应该是没有玻璃,但是他也看见里面有光明,他就说是,那个时候好像是背《般若经》。他一边背的时候就发出光明来,有这个事情。

  

  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试验试验他,就把他所背的经请出来,放在这里看,他一面背,他就照本看,果然背一个字一个字,清清楚楚的背下来,然后全面所有的出家人都释放了,你们都回庙上去好了,不当他们是俘虏了,有这么回事情。这在《高僧传》上看见的,所以背经这件事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的。我们若是在这上努力,我们在经、律、论这上努力,在戒、定、慧这上努力,那是非常殊胜的。而我们现在,好听点说呢,就是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慈悲,慈悲心,天天办法会,大家来念阿弥陀佛、天天拜大悲忏,也是好!不然的话,在家居士你让他自己独立地去念佛,你去拜大悲,忏恐怕不容易,就是出家人提倡呢,他肯来,就这样子栽培善根了,这也是对的。但是我们这样做事情呢,老是平平常常的。在黑暗里面,我们背经的时候,能放出光明来,这个事情能做得来吗?恐怕不行。

  

  所以是「菩萨以是方便力」,就是用这样的般若的方便力「增益善根」。你常常这样思惟观察,加上奢摩他的力量,你这无所得的智慧逐渐逐渐增长,「增益善根」。这个般若波罗蜜,这是善根,我们因此而能够用无所得的智慧修六波罗蜜。我用这无所得的智慧,用一杯水供佛,这样子和我们有所得的这种执着心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,完全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是「增益善根」,你这个善根逐渐逐渐地增长,逐渐增长,说是老虎来了,如果你这般若波罗蜜还没成就的时候,你不怕啊?害怕不害怕?我看会有恐怖心。但是你有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的智慧的时候,这个智慧成就了,老虎来的时候,你心里不动,因为老虎没有来,你会这样观察思惟,会有这样的智慧出现的,所以「增益善根」。

  

  「增益善根故,行檀那波罗蜜,净佛国土」,因为你这无所得的智慧,逐渐逐渐地有了力量的时候,就得无生法忍了,你就是圣人了。就是我的烦恼没有了,我的烦恼没有了,这个我所的烦恼也没有了。我所的烦恼就是爱,我的烦恼就是见,爱见的烦恼为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消除了。消除了的时候你心里面和第一义谛相应了。这个时候不是凡夫,是圣人了,「行檀那波罗蜜」,用这般若来做布施波罗蜜,做这件事。做这件事的时候,「净佛国土成就众生」,那么这个时候,这个人,「行檀那波罗蜜」这个人,他是圣者,他常常地般若波罗蜜,常修止、常修观,他心里清净。不是有漏的凡夫,没有得般若波罗蜜,只有禅定的功夫,那不算数,那个还不是圣人。现在这个人在禅定里面有般若的智慧,这时候是清净、是圣者,圣者他就和第一义谛相应,不是凡夫的世界了,他住的地方不是凡夫世界,就是清净的佛世界。他也随时地和佛菩萨来往的,他身体也是父母所生,也是这个臭皮囊,但是他心里面有圣道,他随时和弥勒菩萨可以见面,和观世音菩萨可以见面,和阿弥陀佛可以见面,和药师佛也见面,和十方诸佛随时可以见面的,那就是佛世界,就是清净的佛世界。他也和我们表面上是住在同一个地方,但实在不是了。他是佛的世界,是清净的佛世界。「成就众生」,他在教化众生的时候,能成就众生的圣道。因为他不是有所得的分别心啊!他度众生的时候,无众生可度。观察这众生是自相空的,众生无所得,是这样子度化众生的,不像我们执着的,这个众生对我没有恭敬心,他没有这个分别心,这个众生对我很恭敬,他没有这个执着。但是众生对于这个圣者你如果有轻视他,你有过失的,和一个凡夫僧你轻视他,那过失轻。若是圣人,你对他轻视,你有过失的,你是有问题。他虽然是没有这分别,你本身可是有问题的,可是有问题的。所以他本身若同你说说话,来同你开示,他「成就众生」,他能令你成就圣道的,不是有所得的境界,来「成就众生」。

  

  「布施,不受世间果报」,这个圣者若布施的时候,和我们一般人布施不同,我们一般人布施是有所得的心情,有执着的心布施,你要受世间果报。就是你这个布施将来可能生天,生到四王天或者忉利天、或者夜摩天、兜率天。生天也不错的,好过世间上很苦,世间上很苦,生到天上也不错。到了天上去,如果我们在人间信佛,我们能够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《大智度论》是这部经的注解。在古代的时候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学习的人还是很多的。我们今天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有几个?我看很少。古代的人其中有一件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呢?三论宗的学者,就是嘉祥大师,三论宗非常地重视这部经的。重视这部经,他常常讲,他写一部注解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义疏》。而这部义疏到现在,大正藏里面没有,续藏里面有,但是我们一看,残缺了,有的句子完全都不对了,从这件事看出什么事情,我们没有人欢喜学习,不尊重这部书,所以是残缺了。这部经,我们现在要学习这部经,只有《大智度论》,参考这部书。嘉祥大师这部著作,你现在很难用,不容易用上,这可见这部经很久以来就没有人学习了。

  

  「布施不受世间果报」,他是用无所得的智慧去修布施波罗蜜。所以你得了这个……有这个功德,这功德是生到佛世界,清净无漏的佛世界去的功德,不是会到凡夫的世界的,所以他不会去享用世间的果报。我们若是不学习这个「方便力」,我们用虚妄分别心去做功德,我们实在不能超越三界,我们可能再来人间受福报,也可能是到天上去受福报,可能是这样子。现在这里说「布施不受世间果报」,这个圣者他做这个功德,他不受这有漏的果报,他是无漏的果报,是这样子,「布施,不受世间的果报」。「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檀那波罗蜜。」前面这一段文说到这个圣者般若的智慧,这句话说圣者的慈悲心。他不是说,只为了自己得圣道的事情,他感觉众生很苦,他要救护一切众生。「行檀波罗蜜」,救度众生的时候,要怎么办呢?第一个办法就是行布施波罗蜜来利益众生。所以这位圣者他有慈悲心,他用般若波罗蜜行布施波罗蜜,也用慈悲心行布施波罗蜜的,是这样子。

  

  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持戒时不堕淫、怒、痴中,亦不堕诸烦恼缠缚及诸不善破道法,若悭贪、破戒、瞋恚、懈怠、乱意、愚痴、慢、大慢、慢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不如慢、邪慢,若声闻心、若辟支佛心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。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;增益善根故,行尸罗波罗蜜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持戒,不受世间果报,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尸罗波罗蜜。

  

  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」,前面是说这个方便力行布施波罗蜜。现在说第二科,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。「应萨婆若念」,也同样的用无所得的智慧来行持戒这件事。这个「尸罗」,中国话就是戒,尸罗波罗蜜。「持戒时不堕淫、怒、痴中」,这个「应萨婆若念」的相貌,下面说了,他持戒的时候,他不会心里面有「淫、怒、痴」的这种污染心,他没有,不堕落在这里。「亦不堕诸烦恼缠缚」,这个「淫、怒、痴」是重的烦恼,下面「诸烦恼缠缚」就是轻微的烦恼,没有重的烦恼,有轻微的烦恼吗?轻微的烦恼也没有。「及诸不善破道法」,这个「淫、怒、痴」和「诸烦恼缠缚」是属于烦恼。「诸不善」是业,惑业苦这个业。「诸不善」,这个「诸不善」就是我们用贪瞋痴的烦恼做种种罪过的事情,都算是不善。但是,我们虽然是凡夫,有的时候也没有贪瞋痴,没有贪瞋,痴是很难免的。没有贪心、没有瞋心,有一些好心肠去做功德。我们也可能受戒,我们不用贪心,也不用瞋心去学习戒律,那就叫做善法,而不是不善法。这个不善,有一种力量能破坏你修学圣道。若是我们没有贪心、没有瞋心,我们做一些善事,但是有有所得的执着,有所得的执着心,我们能够不贪也不瞋,我们修学这善法能顺道,能增上道业。这个善和不善在修学圣道上有顺于道、有障道,不一样,不是一样的。现在这说「及诸不善破道法」,不做这些恶事。

  

  「若悭贪、破戒、瞋恚、懈怠、乱意、愚痴」,前面「不堕」这个字要贯下来,不堕淫、怒、痴中,不堕诸烦恼缠缚,不堕诸不善破道法。不堕悭贪,就是我们不能学习布施波罗蜜。破戒,就是不学习尸罗波罗蜜。瞋恚,我们就不学习忍辱波罗蜜。懈怠,我们不学习精进波罗蜜。乱意,就是我们不学习禅波罗蜜。愚痴,我们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就叫做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