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,你說自相有,你說出個理由來。說出個理由來呢,那麼,我們說這樣子,我們還說這個房子,這個房子是因緣具足了,把這個房子造出來,說這個房子它是自相有,它的體相是有,那麼我的看法是這樣,如果在因緣不具足,沒有造這個房子,就有這個房子,這叫做自相有。不需要因緣,就是這個房子它自己有了,那可以名之爲「自相有」。但是佛法的意思是說,就是沒有因緣的時候,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這個房子是沒有的,所以叫做自相空。它離開了因緣,它自己是沒有的,所以叫做自相空。這麼講自相空,應該這句話說得通吧!說是不需要有因緣的時候,這個房子沒有辦法出來個房子的,這房子不能有,所以你說自相有,這句話不能成立的,不能成立的。還是得要承認自相空,它是沒有自相的。所以「觀一切法自相空」,自相空這個道理可以普遍地適用。房子是這樣子,我們人的生命體也是這樣子。我們的生命體也要因緣有,沒有因緣,這個身體不能有。所以觀那個房子是自相空,觀這個人的身體也是自相空,沒有因緣,它不能有。要有因緣它才有,它一定是依他有,一定依靠因緣它才能有,所以它不能自己有,所以叫自相空。
我們早晨起來,你就做這件事,就思惟這眼耳鼻舌身意是自相空,你就思惟,思惟以後,思惟它一分鍾也可以,思惟它五分鍾也可以,然後再修奢摩他的寂靜住。寂靜住當然要有個所緣境,安住在所緣境那裏寂靜住,住它一小時也可以,住叁十分鍾也可以,然後再思惟自相空,這樣子你思惟久了呢,你心一動,你立刻就知道,這老虎來了,立刻就知道老虎是自相空。毒蛇來了,立刻是自相空。自相空裏面,沒有老虎也沒有蛇,你立刻就熟悉這件事,立刻就會知道這件事,所以叫做「觀一切法自相空」。當然但這樣子就改變了我們原來的這種執著,有!是有老虎,是有毒蛇,我們這個想法就改變了。我們的貪瞋癡在有上起來的。有,自相有,看見什麼都是有,這個東西可恨,這東西可愛,愛和恨就從這裏出來了。現在是觀一切自相空,這愛、恨的根據地被消滅了,沒有可愛的,也沒有可恨的,改變我們原來的想法。所以觀一切法自相空。說自性空這麼說也可以,說自性空、說自性無、說無自性都可以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
「無生」,這是第二句話,怎麼叫做無生、怎麼叫做生,怎麼叫做無生呢?生還是因緣具足了,這件事才出現,生就是由無而有,就叫做生。由無而有,怎麼能有,不能自然有,一定是要靠因緣才出現的,一定是靠因緣,不然沒有這件事。沒有這件事,現在也還和前面自相空的道理一樣,怎麼會生的呢?說自然地有的?也不是,一定是靠因緣有,因緣有它就是自相空,自相空裏面生不可得,生是沒有的。說是這個房子已經造好了,造好了它還是自相空,它還是自性無,自性無裏面房子無所有,房子是沒有的。所以,生就是無生,就這樣思惟。無生這句話呢,和前面那個自相空意義是相同的,自相空也可以說自相有,我不承認自相有,我認爲是自相空,你要經過內心的思惟。前面這無生也是,無生,前面就是生,無生,否認這個生,但是否認這個生,就是否認是自相有的生,因緣具足了這件事出現了,這個還應該承認的,不能否認這件事,還是「有生」。但是它是自相空的時候,觀察這個生不能成立,在自相空裏面沒有法能現前的,所以叫做「無生」。
「無定相」這句話呢,就是定相,無定相,就是否認這個定相。我昨天也曾經說過這句話,定相是什麼意思?是決定是這樣子了,不能改變的,那就叫做「定相」。現在佛法說沒有定相、沒有決定的事情,沒有決定。這是佛法最殊勝的地方,就是一切法不是決定的。說這個人很笨也不決定。說這個人很聰明也不決定。你這個人很聰明,你常會愚弄別人,聰明人有智慧的人,他一睜開眼睛看,這些人都是笨人。我隨時可以愚弄這些人,可以做這件事。而我們這個笨人,受人家愚弄還不知道,還不知道的。所以那個聰明人愚弄了人以後,感覺很得意,他一直的做這種事情,將來這個人一定變成個笨蛋,這是因果。所以他很聰明不是決定的,你常常愚弄別人,你將來就變成個笨蛋,你也要受別人愚弄,這不是決定的。所以我們現在很笨,不決定,我們好好地學習佛法開智慧,不要愚弄別人,你將來會有智慧的。「無定相」,說現在我的相貌很醜陋,自己也不歡喜,不決定,你好好多拜佛、多贊歎佛,不要愚弄別人,慢慢你的相貌會莊嚴,會改變的。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決定的,都是可以改變的,是無定相。一切法是因緣生,它怎麼會有這件事呢?因緣生的,由因緣來決定這件事。若是我們學習佛法,能夠超越有漏的境界,不要有貪瞋癡,得了聖道以後,有了般若的智慧,從那以後再不糊塗了。再不糊塗了,永久地成爲聖人。成爲聖人的好處呢,他不會做傷害別人的事情,對別人有慈悲心。
我們說小乘的佛教學者,就是沒有大悲心,所以不是大乘佛法,他就是自己修學聖道成功了,就入無余涅槃了,就大事已畢。世界上的事情再不管了,世間上很多人還在那裏受苦,他不管了,所以說他沒有大悲心。但是我們不要誤會,像我們一般人沒有大悲心,不是那個意思,他還是有慈悲心,阿羅漢是有慈悲心,就是有時間性,入無余涅槃,再不慈悲衆生了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我們學習佛法,你學習小乘佛法也好,學習大乘佛法也好,都是有慈悲心,你要學習慈悲心。學習慈悲心,當然我昨天說過,你還要學習般若的智慧,不能只學習慈悲心,不行。慈悲裏面有愚癡,那個慈悲不是佛法所贊歎的,你若學習般若波羅蜜,現在說的是般若波羅蜜,你學習智慧的時候,當然你常常這樣修觀,修止觀。常常修止觀,你斷了內心的貪瞋癡以後,超越凡夫的境界,達到無漏無爲的境界的時候,永久不會再愚癡,那他就……而不會再墮落下來的。那和我們說一般的凡夫境界,我們凡夫,說這個人很聰明,做了皇帝了,下一生可能跑到叁惡道去了,他會有升也有降,會有這糊塗的境界。但是我們若學習佛法,它有超越,而不會再下來,不會墮落。爲什麼?就是有智慧。不再會做一些愚蠢的事情,所以它不會墮落,不會墮落這個事情。所以是「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」。這個「無定相」,在我們有漏的世界,不可有高慢心。說我現在很得意,你不要高慢,靠不住的。你要知道不是決定的,是無常的。你現在感覺很得意,但是轉眼間就變了,是「無定相」。「無定相」,因緣所生法都是這樣子,「無定相」,沒有決定的。「無定相」,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,你要好好保護它,不然的話「無定相」,隨時會有問題。我很健康,一剎那間就不對了,是「無定相」。只有得了聖道以後不退轉,不退轉于無上菩提,你得了聖道以後不再失掉了,那好一點,靠得住了。得了初果須陀洹,再不會到叁惡道去。說是我得須陀洹果之前,得無生法忍之前做過惡事,做過惡事也不會到叁惡道去,因爲你現在有正念,你得了聖道以後,你心裏面有正念,他就不會墮落。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是非常的重要,好好學習佛法,保持正念,就不會墮落。「無定相」,這些因緣所生法都靠不住的,不是決定的。
這裏面就是,我們現在還在凡夫的時候,心裏面有的時候有貪心、有瞋心、有所得、有所執著的時候,這些境界都靠不住,是「無定相」。但是這句話也表示我們有希望,不是決定這樣子,我們若好好學習戒、定、慧,我們會有更有希望的境界出現。可以生到天上去,也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,所有的我們凡夫辦不到的事情,我們都能辦得到,我們所歡喜的事情,我們都有可能會成就的。所以「無定相」這句話也可以警覺我們,但是也表示我們有希望。但是我們若不努力,不行。你天天還做那些沒有什麼用的事情,那不行。佛法告訴我們,要學習叁十七道品,要學習六波羅蜜,這樣子我們慢慢、慢慢地會高升,會能超越。我們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,那不行,你要一定常常地學習經律論,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增長智慧。這段文就是這個意思,增長了智慧,用智慧來學習六波羅蜜,那就我們有希望,我們是有希望的。
「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這無所轉什麼意思?無所轉就是有「轉」,有轉變。說我現在我由愚癡轉變成聰明了,由苦惱轉變成安樂了,但是在「觀一切自相空」上「無所轉」,沒有轉變,在轉變上就是沒有轉變。因爲觀察它自相空,自相空裏面無有少法可得,轉變什麼,所以使令心裏面沒有執著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無定相,所以就可以轉變,但是觀察它自相空,又沒有所轉變,沒有法可轉變的。我們若是學習佛法,我弘揚佛法我廣度衆生,你弘揚佛法有廣度衆生嗎?是無所轉,「觀一切法自相空」,「無定相」也「無所轉」,所以心裏還是無所得的。「入諸法實相」,你這樣子觀察的時候,你內裏面的虛妄分別心就沒有了,就契入諸法的真實相,契入到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,是離名言相的,契入到那裏。
剛才我們,譬如說我們修止觀,我們修止的時候,譬如說是我們以出入息作所緣境,我們的分別心安住在出入息這裏。那麼這就是有一個所緣境,我們的心安住在這裏不要動,就是這樣子。但是你若觀一切法自相空的時候,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色受想行識不可得,出入息也不可得,你心裏住在那裏呢?這時候無有少法可得,也就無有少法可住,這個時候就「入諸法實相」。所以初開始你修止的時候,修奢摩他止的時候,你是有所得相,你的心住在那裏,但是若觀一切法自相空的時候,就沒有法可住了,你修奢摩他的止,就不住在有所得的境界,是無所得了。不過初開始的時候,我們這般若的空、諸法空的智慧沒有成就,初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要求圓滿。你就觀一切法空,這心就住在空這裏,可以這樣做,當然這樣就是不圓滿,你就有所執著,執著空也是問題。但初開始不要緊,你可以這樣做。「入諸法實相」,由于你「觀察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你就超越了虛妄的境界,你心裏安住在那不可思議那個地方,所以叫「入諸法實相」,就契入了。時間久了,初開始當然你還是平平常常的,但是時間久了,這個煩惱就不動了。你這貪瞋癡不動,再繼續努力的時候,你心清淨。心清淨,就是貪瞋癡不動的這個境界,你心裏也不執著,那就接近到聖人的境界,會有這個事情,「入諸法實相」。什麼叫做「入諸法實相」呢?「所謂一切法無作、無起相」,這就叫「諸法實相」。這所說的一切法「無作、無起相」,這個作和起,這個起就是所起,這個作就是能作。那麼能作就是因緣,所起的就是因緣所生法。現在說「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、無起相」,因緣所生法是「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」。這個所生法是由因緣來的,因緣也是「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」。
初開始觀所生法是自相空,等到熟悉了,觀因緣也是自相空。你的所觀境慢慢地就廣大了,是這樣意思。「菩薩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」,現在說什麼是方便力?就是「觀一切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,所謂一切法無作、無起相」,這就是「方便力」。因如是的方便力,所以「不生布施想」,也不生「受者想」。也就是我供養佛的時候,觀察佛也是「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」。我供養阿羅漢、辟支佛,我供養一般的人,我去布施鬼神,也是「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」,是平等相,凡夫和聖人無差別相。我們本身,你有修行,我願意供養你,你若沒有修行,我不供養你,你這是有所得啊!若觀一切法自相空,沒有凡聖的差別,這就是有般若的智慧。有了般若的智慧,你所修行的布施是非常殊勝,無差別相。所以我們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能這樣學習,你慢慢地,慢慢地你就成爲聖人了。
我昨天說過,我聽說有一個比丘尼能把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背下來,叁十卷呀!不是少數,我把《阿彌陀經》背下來,那很容易的事情。但是叁十卷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能背下來不容易,《法華經》七卷你若能背下來不容易,你要用點力量的。現在叁十卷那可是不簡單,可是不容易。有的人能背幾百卷的經,那不可思議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