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空,你说自相有,你说出个理由来。说出个理由来呢,那么,我们说这样子,我们还说这个房子,这个房子是因缘具足了,把这个房子造出来,说这个房子它是自相有,它的体相是有,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,如果在因缘不具足,没有造这个房子,就有这个房子,这叫做自相有。不需要因缘,就是这个房子它自己有了,那可以名之为「自相有」。但是佛法的意思是说,就是没有因缘的时候,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这个房子是没有的,所以叫做自相空。它离开了因缘,它自己是没有的,所以叫做自相空。这么讲自相空,应该这句话说得通吧!说是不需要有因缘的时候,这个房子没有办法出来个房子的,这房子不能有,所以你说自相有,这句话不能成立的,不能成立的。还是得要承认自相空,它是没有自相的。所以「观一切法自相空」,自相空这个道理可以普遍地适用。房子是这样子,我们人的生命体也是这样子。我们的生命体也要因缘有,没有因缘,这个身体不能有。所以观那个房子是自相空,观这个人的身体也是自相空,没有因缘,它不能有。要有因缘它才有,它一定是依他有,一定依靠因缘它才能有,所以它不能自己有,所以叫自相空。

  

  我们早晨起来,你就做这件事,就思惟这眼耳鼻舌身意是自相空,你就思惟,思惟以后,思惟它一分钟也可以,思惟它五分钟也可以,然后再修奢摩他的寂静住。寂静住当然要有个所缘境,安住在所缘境那里寂静住,住它一小时也可以,住三十分钟也可以,然后再思惟自相空,这样子你思惟久了呢,你心一动,你立刻就知道,这老虎来了,立刻就知道老虎是自相空。毒蛇来了,立刻是自相空。自相空里面,没有老虎也没有蛇,你立刻就熟悉这件事,立刻就会知道这件事,所以叫做「观一切法自相空」。当然但这样子就改变了我们原来的这种执着,有!是有老虎,是有毒蛇,我们这个想法就改变了。我们的贪瞋痴在有上起来的。有,自相有,看见什么都是有,这个东西可恨,这东西可爱,爱和恨就从这里出来了。现在是观一切自相空,这爱、恨的根据地被消灭了,没有可爱的,也没有可恨的,改变我们原来的想法。所以观一切法自相空。说自性空这么说也可以,说自性空、说自性无、说无自性都可以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

  

  「无生」,这是第二句话,怎么叫做无生、怎么叫做生,怎么叫做无生呢?生还是因缘具足了,这件事才出现,生就是由无而有,就叫做生。由无而有,怎么能有,不能自然有,一定是要靠因缘才出现的,一定是靠因缘,不然没有这件事。没有这件事,现在也还和前面自相空的道理一样,怎么会生的呢?说自然地有的?也不是,一定是靠因缘有,因缘有它就是自相空,自相空里面生不可得,生是没有的。说是这个房子已经造好了,造好了它还是自相空,它还是自性无,自性无里面房子无所有,房子是没有的。所以,生就是无生,就这样思惟。无生这句话呢,和前面那个自相空意义是相同的,自相空也可以说自相有,我不承认自相有,我认为是自相空,你要经过内心的思惟。前面这无生也是,无生,前面就是生,无生,否认这个生,但是否认这个生,就是否认是自相有的生,因缘具足了这件事出现了,这个还应该承认的,不能否认这件事,还是「有生」。但是它是自相空的时候,观察这个生不能成立,在自相空里面没有法能现前的,所以叫做「无生」。

  

  「无定相」这句话呢,就是定相,无定相,就是否认这个定相。我昨天也曾经说过这句话,定相是什么意思?是决定是这样子了,不能改变的,那就叫做「定相」。现在佛法说没有定相、没有决定的事情,没有决定。这是佛法最殊胜的地方,就是一切法不是决定的。说这个人很笨也不决定。说这个人很聪明也不决定。你这个人很聪明,你常会愚弄别人,聪明人有智慧的人,他一睁开眼睛看,这些人都是笨人。我随时可以愚弄这些人,可以做这件事。而我们这个笨人,受人家愚弄还不知道,还不知道的。所以那个聪明人愚弄了人以后,感觉很得意,他一直的做这种事情,将来这个人一定变成个笨蛋,这是因果。所以他很聪明不是决定的,你常常愚弄别人,你将来就变成个笨蛋,你也要受别人愚弄,这不是决定的。所以我们现在很笨,不决定,我们好好地学习佛法开智慧,不要愚弄别人,你将来会有智慧的。「无定相」,说现在我的相貌很丑陋,自己也不欢喜,不决定,你好好多拜佛、多赞叹佛,不要愚弄别人,慢慢你的相貌会庄严,会改变的。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决定的,都是可以改变的,是无定相。一切法是因缘生,它怎么会有这件事呢?因缘生的,由因缘来决定这件事。若是我们学习佛法,能够超越有漏的境界,不要有贪瞋痴,得了圣道以后,有了般若的智慧,从那以后再不糊涂了。再不糊涂了,永久地成为圣人。成为圣人的好处呢,他不会做伤害别人的事情,对别人有慈悲心。

  

  我们说小乘的佛教学者,就是没有大悲心,所以不是大乘佛法,他就是自己修学圣道成功了,就入无余涅槃了,就大事已毕。世界上的事情再不管了,世间上很多人还在那里受苦,他不管了,所以说他没有大悲心。但是我们不要误会,像我们一般人没有大悲心,不是那个意思,他还是有慈悲心,阿罗汉是有慈悲心,就是有时间性,入无余涅槃,再不慈悲众生了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学习佛法,你学习小乘佛法也好,学习大乘佛法也好,都是有慈悲心,你要学习慈悲心。学习慈悲心,当然我昨天说过,你还要学习般若的智慧,不能只学习慈悲心,不行。慈悲里面有愚痴,那个慈悲不是佛法所赞叹的,你若学习般若波罗蜜,现在说的是般若波罗蜜,你学习智慧的时候,当然你常常这样修观,修止观。常常修止观,你断了内心的贪瞋痴以后,超越凡夫的境界,达到无漏无为的境界的时候,永久不会再愚痴,那他就……而不会再堕落下来的。那和我们说一般的凡夫境界,我们凡夫,说这个人很聪明,做了皇帝了,下一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了,他会有升也有降,会有这糊涂的境界。但是我们若学习佛法,它有超越,而不会再下来,不会堕落。为什么?就是有智慧。不再会做一些愚蠢的事情,所以它不会堕落,不会堕落这个事情。所以是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」。这个「无定相」,在我们有漏的世界,不可有高慢心。说我现在很得意,你不要高慢,靠不住的。你要知道不是决定的,是无常的。你现在感觉很得意,但是转眼间就变了,是「无定相」。「无定相」,因缘所生法都是这样子,「无定相」,没有决定的。「无定相」,我们这眼耳鼻舌身意,你要好好保护它,不然的话「无定相」,随时会有问题。我很健康,一剎那间就不对了,是「无定相」。只有得了圣道以后不退转,不退转于无上菩提,你得了圣道以后不再失掉了,那好一点,靠得住了。得了初果须陀洹,再不会到三恶道去。说是我得须陀洹果之前,得无生法忍之前做过恶事,做过恶事也不会到三恶道去,因为你现在有正念,你得了圣道以后,你心里面有正念,他就不会堕落。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是非常的重要,好好学习佛法,保持正念,就不会堕落。「无定相」,这些因缘所生法都靠不住的,不是决定的。

  

  这里面就是,我们现在还在凡夫的时候,心里面有的时候有贪心、有瞋心、有所得、有所执着的时候,这些境界都靠不住,是「无定相」。但是这句话也表示我们有希望,不是决定这样子,我们若好好学习戒、定、慧,我们会有更有希望的境界出现。可以生到天上去,也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,所有的我们凡夫办不到的事情,我们都能办得到,我们所欢喜的事情,我们都有可能会成就的。所以「无定相」这句话也可以警觉我们,但是也表示我们有希望。但是我们若不努力,不行。你天天还做那些没有什么用的事情,那不行。佛法告诉我们,要学习三十七道品,要学习六波罗蜜,这样子我们慢慢、慢慢地会高升,会能超越。我们做一些没有用的事情,那不行,你要一定常常地学习经律论,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增长智慧。这段文就是这个意思,增长了智慧,用智慧来学习六波罗蜜,那就我们有希望,我们是有希望的。

  

  「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这无所转什么意思?无所转就是有「转」,有转变。说我现在我由愚痴转变成聪明了,由苦恼转变成安乐了,但是在「观一切自相空」上「无所转」,没有转变,在转变上就是没有转变。因为观察它自相空,自相空里面无有少法可得,转变什么,所以使令心里面没有执着。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无定相,所以就可以转变,但是观察它自相空,又没有所转变,没有法可转变的。我们若是学习佛法,我弘扬佛法我广度众生,你弘扬佛法有广度众生吗?是无所转,「观一切法自相空」,「无定相」也「无所转」,所以心里还是无所得的。「入诸法实相」,你这样子观察的时候,你内里面的虚妄分别心就没有了,就契入诸法的真实相,契入到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,是离名言相的,契入到那里。

  

  刚才我们,譬如说我们修止观,我们修止的时候,譬如说是我们以出入息作所缘境,我们的分别心安住在出入息这里。那么这就是有一个所缘境,我们的心安住在这里不要动,就是这样子。但是你若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时候,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色受想行识不可得,出入息也不可得,你心里住在那里呢?这时候无有少法可得,也就无有少法可住,这个时候就「入诸法实相」。所以初开始你修止的时候,修奢摩他止的时候,你是有所得相,你的心住在那里,但是若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时候,就没有法可住了,你修奢摩他的止,就不住在有所得的境界,是无所得了。不过初开始的时候,我们这般若的空、诸法空的智慧没有成就,初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要要求圆满。你就观一切法空,这心就住在空这里,可以这样做,当然这样就是不圆满,你就有所执着,执着空也是问题。但初开始不要紧,你可以这样做。「入诸法实相」,由于你「观察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你就超越了虚妄的境界,你心里安住在那不可思议那个地方,所以叫「入诸法实相」,就契入了。时间久了,初开始当然你还是平平常常的,但是时间久了,这个烦恼就不动了。你这贪瞋痴不动,再继续努力的时候,你心清净。心清净,就是贪瞋痴不动的这个境界,你心里也不执着,那就接近到圣人的境界,会有这个事情,「入诸法实相」。什么叫做「入诸法实相」呢?「所谓一切法无作、无起相」,这就叫「诸法实相」。这所说的一切法「无作、无起相」,这个作和起,这个起就是所起,这个作就是能作。那么能作就是因缘,所起的就是因缘所生法。现在说「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、无起相」,因缘所生法是「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」。这个所生法是由因缘来的,因缘也是「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」。

  

  初开始观所生法是自相空,等到熟悉了,观因缘也是自相空。你的所观境慢慢地就广大了,是这样意思。「菩萨以是方便力故,增益善根」,现在说什么是方便力?就是「观一切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,所谓一切法无作、无起相」,这就是「方便力」。因如是的方便力,所以「不生布施想」,也不生「受者想」。也就是我供养佛的时候,观察佛也是「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」。我供养阿罗汉、辟支佛,我供养一般的人,我去布施鬼神,也是「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」,是平等相,凡夫和圣人无差别相。我们本身,你有修行,我愿意供养你,你若没有修行,我不供养你,你这是有所得啊!若观一切法自相空,没有凡圣的差别,这就是有般若的智慧。有了般若的智慧,你所修行的布施是非常殊胜,无差别相。所以我们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能这样学习,你慢慢地,慢慢地你就成为圣人了。

  

  我昨天说过,我听说有一个比丘尼能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背下来,三十卷呀!不是少数,我把《阿弥陀经》背下来,那很容易的事情。但是三十卷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能背下来不容易,《法华经》七卷你若能背下来不容易,你要用点力量的。现在三十卷那可是不简单,可是不容易。有的人能背几百卷的经,那不可思议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