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在第四禅裏面,在色界的第四禅裏面修緣起觀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。有些辟支佛,這個獨覺他得聖道的時候,也在第四禅裏面;這個阿羅漢不一樣,有的在未到地定裏面,有的在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裏面得阿羅漢道。在第四禅裏面是最殊勝。這四禅裏面都可以修禅定,都可以得到禅定的。這是這個「行毗梨耶波羅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」。當然,我們就是……
《大智度論》裏面、在《阿毗達磨論》裏面、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有詳細說這件事,有說出這件事。不知道有誰修這個禅定的?當然我們念阿彌陀佛也需要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接近禅,實在還沒有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境界。這是「行毗梨耶波羅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」。
「入四無量心」,這個四無量心是什麼呢?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這四種。這個四無量心是怎麼回事情呢?是你已經得到四禅,或者也已經成就了無色界的四空定,然後修這個四無量心。這個「無量」這句話,就是他的所緣境非常的廣大,東方無量世界有無量衆生,南、西、北,四維上下都有無量無邊的世界、無量無邊的衆生,做這位修行人的所緣境,用慈、悲、喜、舍來作觀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上的解釋,衆生雖然是無量無邊,分叁類:一類就是也不苦也不樂,有的衆生是也沒有苦惱、也沒有快樂,這是一種衆生;第二種衆生就是有苦惱,他有苦惱;第叁種衆生是有快樂。這個衆生雖然很多,就分這麼叁類。而這位得到四禅八定的人,他在禅定裏面修這個慈叁昧,修這個慈悲叁昧,這個慈用個白話來講,就是我發好心來饒益你,希望你得到利益、得到安樂,這就是慈悲心,那麼就是他在禅定裏邊,或者是在初禅裏面、在二禅裏面、或者在叁禅裏面、在四禅裏面,也可能在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,不是在非非想定,他觀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衆生能得到快樂,這也就是不苦不樂的衆生能得到快樂、得到利益、得到安樂,他在禅定裏面作如是觀,那麼這就叫慈叁昧。
這個悲叁昧,這個悲是什麼呢?對于有苦惱的衆生,他想要拔除他的痛苦,使令他沒有痛苦,就是作如是觀,在禅定裏面作如是觀,叫做悲叁昧。
喜,這個喜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他也沒有苦惱而有快樂,他在禅定裏面觀想這些人的心情快樂,而這個禅定的人隨喜他的功德,發歡喜心。那麼叫做喜叁昧。
慈、悲、喜,這個舍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舍就是修四無量叁昧的這個人,觀想這些得到快樂的人,或者是有苦惱的人,或者不苦不樂的人,觀想他們不要有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棄舍貪心、棄舍瞋心、棄舍一切的愚癡心,叫他們心清淨,就是我有很多很多的快樂,但是心裏面沒有貪、瞋、癡。我有些不如意的事情,你也不要憤怒,就是這樣觀想,觀想這些人沒有一切煩惱,那麼這叫做舍,這個舍是這樣意思,他在禅定裏作如是觀。這在《阿含經》裏面提到這件事,在禅定裏面作如是觀的人能得大福,能得廣大的福德,這是叫做「四無量心」。
「四無色定」,四無色定就是無色界天的四種禅定,就是超過了色界四禅。當然這些事情都不是有欲的人的事情。這個四無色定,第一個就是空無邊處定,第二是識無邊處定,第叁無所有處定,第四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四種定。這四種定,是什麼樣的人才能修這四無色定呢?要已經成就色界的第四禅的人,他在色界第四禅裏邊修空無邊處定。修空無邊處定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把這一切的色法都棄舍了,這個人當然是欲界的人,在欲界的人,他得到色界四禅了,他在第四禅裏面觀察這個身體逐漸地、逐漸地這個色沒有了,那怎麼修法呢?有兩個方法。譬如說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建築物,建築物的周圍都是虛空,因爲建築物這個地方有色法在這裏,就可以比較的知道旁邊這是虛空,就是緣這個虛空,以空爲所緣境,沒有色,沒有這個地水火風的色,是這樣,這是一種修法。
第二個修法呢,觀察這個身體就像那個……以前農村裏邊有那個篩子,就是那個微細的鐵絲,橫豎地組織起來,它裏面有小孔,一個孔、一個孔的,那麼觀察這個身體這個毛孔都擴大,像那篩子孔擴大,漸漸擴大、漸漸擴大,就沒有地水火風了,只是個虛空,就沒有身體了,他修成功了的時候,他一入這個定的時候,就不見有身體的存在;他自己在空無邊處定裏邊的時候,是沒有色法,沒有眼所見的色法,也沒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見的色法,就是空無所有的境界;但是別的人看見他,還是有身體在那坐著,因爲這是個果報,你不可以滅掉它的。那麼修成功了的時候,就是由色界的第四禅,進一步入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,入到這個叁昧裏邊了,就是以虛空無所有的境界爲所緣境,來破除去地水火風的色法,他這樣修,就是入于空無邊處定。
識無邊處定呢,就是成就了空無邊處定的人,久了的時候,他也不歡喜,他不歡喜這個空無邊處定,他認爲這個識才有意思,就是以識爲所緣境,識,是什麼識?就是我們的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六個識,有過去的六識、有未來的六識、有現在的六識,識也是無量無邊的,以識爲所緣境,一直地注意這個識,久了的時候,在識這裏得了定,叫做識無邊處定。
第叁個是無所有處定,色界定都是有色的,現在把色放棄了,以空爲所緣境、以識爲所緣境,現在把這些所緣境都放棄了,無所有,以無所有爲所緣境,這個時候修成功了的時候,就叫無所有處定。第四個是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個非想這句話,是非的非,思想的想,非想是什麼呢?就是沒有明利想,譬如說我們現在不睡覺的時候,在想東、想西,心裏面很明利,譬如說若是初睡覺沒睡醒的時候,也起來了,但是好像沒睡醒,這時候這個思想它不明利,你完全醒過來的時候,思想明利。現在說非想,就是沒有明利想,這個非非想,就是還有個昧劣想,沒有明利想,有個昧劣想。這個昧劣就是不明利,不是那個木頭、石頭,那是它沒有思想,他還是有想,但是不明利,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。他這個修行人呢,認爲這個境界非常的寂靜美妙,好過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,就達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,在世間的禅定裏面是最高深的了。
這個世間的禅定,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爲最高深,得到了這個四禅八定的人,他就是不修神通,他也有些特別的感覺,特別的靈感;若是在色界四禅裏面修了神通的時候,有了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有了五種神通的時候,我看我們佛教徒,如果你對經論學習得不夠,你對這個人有什麼想法?哎呀!這個人不得了,這個人是聖人了!其實按佛教的立場來看,這個人還是生死凡夫,但是他沒有世間的欲了,這種人多數在深山裏面住,他不願意到人間來,人間這些欲的境界,他不高興,他在深山裏面住。
現在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,他爲了能見第一義谛,能斷除一切煩惱,開大智慧,有廣大的神通,親近十方無量諸佛,廣度衆生的關系,他要修這個禅定,可以得神通,目的是這樣子,所以他能夠入初禅乃至第四禅,入四無量心、入四無色定,在這裏面。這個心裏面不像我們沒有禅定的人,我們這個心一天在什麼地方活動?就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,就是在欲上活動。這個得了禅定的人,他心裏面沒有欲,就比我們清淨得多了。
「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」,這個出入諸禅,他得到禅定的人,他有時候入禅,有時候出禅,有的時候入四無量心,有的時候從四無量心裏面出來,有的時候入四無色定,有的時候從四無色定裏出來,就是常常訓練自己。「而不受果報」,這個得到禅定的人,他心裏面就是有禅定的樂,再到了色界四禅以上呢,都是舍受,這個舍受也是非常微妙的境界;他並不愛著這個境界,不是愛著這個境界,所以不受這種愛著的境界,爲什麼能夠不受呢?
「何以故?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諸禅定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因爲他觀察這個禅定也是由因緣有的,由努力的修行的因緣而成就,成就色界四禅,成就四無量心,成就四無色定,加起來叫做十二門禅。爲什麼他成就了這個果報,而不愛著這個果報呢?是「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」,什麼方便力呢?「知諸禅定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因爲有這樣的智慧,他就能夠不受這個果報。
我們沒有禅定的人,沒有這個方便力的人,人家用針來刺你一下子,你就非感覺痛不可,不能說我不受這個痛,沒有這個本事;說我餓了,我就吃飯,感覺快樂,你這個樂來了,你不能不受的,苦若來了,你也非要受不可,你不能說你不受,沒有這個本事。現在菩薩可不是,菩薩成就十二門禅的時候,他可以不受,因爲他能入于第一義谛,入于諸法自性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契入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一切法都不接受,他有這個能力。
譬如說,阿羅漢他若是有這種……得了四禅、得了四無量心、得了色界的、無色界的四無色定,和得了滅盡定,得了涅槃的這種阿羅漢,他可以不受。我們凡夫表面上看他呢,他也吃飯,他也可能有病,誰罵他、誰贊歎他、誰毀辱他,也有這些表面上的事情,但是在他本身呢,可以不受這一切法,他可以不受,他能超越這個境界,他就是因爲有這個智慧,「知諸禅定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的關系,他能夠不受外邊一切境的影響,我們凡夫辦不到。人家用大糞放在你頭上,你是不高興,但是也要受;凡是好的、壞的,只要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一接觸,你非受不可,但是聖人不是這樣,聖人能夠受而不受,有這種本事,所以這是聖人,凡夫還不行的。譬如說是沒得聖道的這些得四禅、四無色定、四無量心的人,他們也是受,他們也是受的,不過比我們一般的凡夫輕一點,輕一點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