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
「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諸禅定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精進,不受世間果報」,他成就了這樣的方便力,他一天做什麼事情呢?他要做這件事,做這個淨佛國土的事情,做成就衆生的事情,他還是很精進的。「不受世間果報」,不是爲了享受世間的果報,而去做這個淨佛國土、成就衆生的事情。「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」,就是大慈悲心,感覺衆生在世界上生活很苦!他要救度他們,他要創造一個清淨的佛世界來成就衆生的。「行毗梨耶波羅蜜」,就修行這個精進波羅蜜。
我們講一個得到了禅定的人的故事。這故事我以前在香港講過,就是有一個得了禅定的仙人,當然這件事是出現在印度,而不是在我們中國。得禅定的這個人,他在深山裏面過那個很簡單的生活。那麼這一天,我們世間上的國王帶領很多人到深山裏面走,看見那裏有個茅蓬,有個女人,看見這個女人很美,她走路的時候,這個腳過去的時候,下面就出個蓮花,這個國王就感覺這個女人這麼奇怪呢,就問旁邊的人說:怎麼回事?旁邊有人告訴他,這個女人是那個仙人的侍者,這裏有一個仙人,這個女人給他做侍者的。這國王說是:仙人是修梵行的,要女人幹什麼?他就派人就把這個女人就俘虜了,就帶回到皇宮裏面去了。
那麼這個時候正趕上仙人不在這裏,但是他出去做什麼事情,回來的時候,就不見這個女人了,不見女人,那麼這個女人到什麼地方去了呢?當然這個仙人是一入定就知道了,喔!叫國王俘虜去了。那麼他就是來到國王這裏來,向國王要這個女人,說是:這個女人是我的侍者,給我做些雜事,我還是需要這個女人的,請國王還是還給我,你有很多女人,何必要這個呢?國王因爲愛這個女人!就說是:你仙人修梵行,不要女人嘛!不必了,你不要這個女人了!這個國王和仙人兩個人就在爭論,爭論的時候,國王總是感覺自己是有無上的權威,我要這樣做,你能奈我何呢?那麼這個仙人也感覺到,他一直地不肯還給他,那麼仙人心裏面就有事情了,就對這個女人說:說是今天夜間你一直地想念我,你不可以忘掉我,一直地想念我。就說完這話,這個仙人就走了。
回到山裏面去了,到夜間入定的時候,就從天上像下雨似的,這個大石頭向下落,一下子把皇宮裏面都變成石頭山了,把國王所有的人統統都砸死了,只有這個女人在裏邊沒事,她不受到傷害。那麼這件事,這個仙人看出來,他雖然有女人做侍者,但是這個仙人還是修梵行的,怎麼知道呢?因爲他能現神通,就是他還是修梵行,若是他不修梵行,若有欲的話呢,這個禅定就是被破壞了,被欲破壞了。禅定也能破壞欲,欲也能破壞禅定的,若有欲,就把禅定破壞了,破壞了禅定,就不能現神通了!所以他能現神通,足見還是清淨的。
這件事看出來什麼呢?就是這個仙人雖然是得到了……,他最低限度得到色界四禅,但是他不知道「知諸禅定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他不知道這個。不知道這個呢,所以他非要這個女人不可,國王不給他,他心裏面也就是不高興了,也還有煩惱,也還是有煩惱。所以就有這個問題。
現在這個菩薩呢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菩薩,他行精進波羅蜜,「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、入四無量心、入四無色定,隨出入諸禅,而不受果報,何以故?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諸禅定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。精進,不受世間果報,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」,他不會傷害一切衆生的,所以就沒有這個問題。
這個得到了禅定,有了神通,如果內心裏還有煩惱這件事,這是危險的事情。因爲他若做惡事的時候,不得了,他不像我們凡夫,做惡事要計劃,要多少人幫忙,才能做出惡事來;這個有禅定的人,只是坐那裏一動念就可以了。現在這個說菩薩,不是,菩薩能夠觀一切法自相空,見了第一義谛了,但是還有大悲心,「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,行毗梨耶波羅蜜」。有這樣的功德。
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禅那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證須陀洹果,乃至不證阿羅漢果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禅那波羅蜜,應薩婆若念,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證須陀洹果,乃至不證阿羅漢果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這和前文一樣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,學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種智,未淨佛國土,未成就衆生,于其中間應如是學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,不受果報」。
這是後邊的禅波羅蜜,前邊已經說到禅波羅蜜,是在精進波羅蜜裏面說的。這下面說到禅波羅蜜,也是應薩婆若念,「入八背舍」,前面這個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是通于凡夫可以學習這件事。現在這裏說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這都是聖人修的法門,要叁果聖人,因爲這個初果、二果聖人還沒得禅定,他心裏面還有欲;得了叁果以後,他心裏面沒有欲,他得到四禅、四無色定、得到滅盡定,他才能夠修這個八背舍、修這個九次第定。「九次第定」就是四禅、四空,色界的四禅、無色界的四空定,這是八個,加上個滅受想定,就是九個定。「次第定」呢,就是由初禅入二禅、由二禅入叁禅,就是按照這個深淺的次第,入非非想定,從非非想定入滅盡定,這叫做次第,這是由淺而深的次第。也可以從滅盡定裏面出來,入非非想定,從非非想定出來,入無所有處定,無所有處定出來,入識無邊處定,識無邊處定入空無邊處定,空無邊處定出來入第四靜慮,乃至入初禅,逆、順都是按照次第而不超越。就是常常的這樣入定來訓練自己,這是這個聖人……
我們凡夫,有的時候把事情做完了,我休息休息,沒有事情做了;若是得了聖道的時候,實在事情很多,他要常常入定,要到十方世界去見佛去,事情還是很多的,不是我們想象那種樣子。
「入八背舍」,八背舍是這個內有色觀外諸色背舍,背舍,中國話就是解脫的意思,八背舍就是八解脫。第二是內無色觀外色解脫,第叁是淨背舍解脫身證具足住,是第叁,第四個空無邊處解脫、識無邊處解脫、無所有處解脫,非非想處解脫,還有一個想受滅解脫,這是八種解脫法門。
「亦不證須陀洹果」,菩薩修這個法門,實在他也是經過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的境界,但是他不證,他不住在那裏,「何以故」,爲什麼能夠不住呢?「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他觀察須陀洹不可得,乃至阿羅漢也不可得,所以他無所住。
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,學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,乃至未得一切種智,未淨佛國土,未成就衆生,于其中間應如是學。何以故?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,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,不受果報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般若波羅蜜,我曾經說過,這個禅波羅蜜裏邊有止、有觀,也就是有智慧的,但是這個時候有可能是通于凡夫的智慧,聞思修的智慧是通于凡夫的,修慧裏邊也是通于凡夫、又通于聖人,現在這裏說到般若波羅蜜,就是要比前五波羅蜜是更高深的境界。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般若波羅蜜也有深有淺,從初開始就學習般若波羅蜜,「初發意」我曾講過,曾說出二個初發意:一個資糧位的初發意、一個加行位的初發意,現在再加上一個,就是初得無生法忍,也叫做「初發意」。
現在這裏應該是從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算數,從這裏算,「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,學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」,學習佛智慧;從這文的次第來說,這個時候應該是……,若是根據《大智度論》來說呢,就從第七地開始學佛的智慧;若是從《華嚴經》〈十地品〉來說,是從第八地開始,從第八地開始學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種智,未淨佛國土,未成就衆生,于其中間應如是學,一直地學習布施波羅蜜的方便方,戒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這個方便力,一直學習這個。
「何以故」,爲什麼?怎麼樣學習法呢?「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」,我們現在是凡夫境界,我們若這樣學習呢,觀察我們的臭皮囊,這個色受想行識,眼耳鼻舌身意是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入諸法實相;若是已經成就聖道的菩薩,他得到了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乃至九次第定、八解脫,得到殊勝的聖人的功德的時候,他觀察這些功德也是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,也是這樣觀察。
「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。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,不受果報」,應該這樣子,菩薩從開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自己學習佛法,或是廣度衆生,一直地用如是方便去學習聖道,而不是在有所得裏面去虛妄分別。
那麼這一品裏面,種善根就是用這樣的方便力,來去學習六波羅蜜,學習六波羅蜜就是沒有學六波羅蜜,沒有學,而又學習六波羅蜜,這樣子栽培善根,就是由少而多、由因而果乃至到無上菩提,善根就圓滿了。這裏邊說這個善根,乃至到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前,一直地這樣學習。
我們現在是什麼也沒有得到,也沒得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什麼功德都沒有成就,但是我們也可以學習,我們也可以學習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作如是觀。我們做什麼功德的時候,也作如是觀,使令心裏面無我、無我所,就是有了聖人的氣氛,雖然還不是聖人,但是有了聖人的氣氛。如果我們不作如是觀,不觀一切法自相空、無生、無定相、無所轉的話,我們就有我、我所,有我、我所,雖然是做了功德,但是被這個我、我所的執著汙染了,就變成凡夫的境界了,就是沒有聖人的氣氛了,功德就是打了折扣,所以我們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學習這個〈種善根品〉,使令我們做功德的時候,向于清淨,由染汙而清淨,由衆生而向于佛,由凡夫而向于聖道。我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一樣,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也可以回向阿彌陀佛國,一樣可以往生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就是《大智度論》所解釋的,《大智度論》就是這一部經的注解,藏經裏面還是有的。另外在南北朝的時代,在這個陳隋之間,陳隋,到唐朝的時候,唐朝初年的時候,這位大德還在,就是嘉祥大師,他是叁論宗的大德,他有一部注解也解釋這部經,但是有點殘缺,不具足,但是我們也可以參考。在藏經裏邊就是這麼兩部注解。若是歡喜學習,也還是可以學習的,不像其他的經,像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經》注解很多,這可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學習的人少,所以參考書也就少了。
觀音寺這個發心的菩薩,把觀音寺造得一年比一年的莊嚴,越來越廣大、莊嚴,我們在這裏能夠學習佛法,要感謝,要向觀音寺的菩薩加以致謝才是對的,沒有這個地方,我們到什麼地方講經去呢?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的,阿彌陀佛!我就講到這裏!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1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