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1

 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在第四禅里面,在色界的第四禅里面修缘起观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。有些辟支佛,这个独觉他得圣道的时候,也在第四禅里面;这个阿罗汉不一样,有的在未到地定里面,有的在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里面得阿罗汉道。在第四禅里面是最殊胜。这四禅里面都可以修禅定,都可以得到禅定的。这是这个「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」。当然,我们就是……

  

  《大智度论》里面、在《阿毗达磨论》里面、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有详细说这件事,有说出这件事。不知道有谁修这个禅定的?当然我们念阿弥陀佛也需要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接近禅,实在还没有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境界。这是「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」。

  

  「入四无量心」,这个四无量心是什么呢?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这四种。这个四无量心是怎么回事情呢?是你已经得到四禅,或者也已经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,然后修这个四无量心。这个「无量」这句话,就是他的所缘境非常的广大,东方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,南、西、北,四维上下都有无量无边的世界、无量无边的众生,做这位修行人的所缘境,用慈、悲、喜、舍来作观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的解释,众生虽然是无量无边,分三类:一类就是也不苦也不乐,有的众生是也没有苦恼、也没有快乐,这是一种众生;第二种众生就是有苦恼,他有苦恼;第三种众生是有快乐。这个众生虽然很多,就分这么三类。而这位得到四禅八定的人,他在禅定里面修这个慈三昧,修这个慈悲三昧,这个慈用个白话来讲,就是我发好心来饶益你,希望你得到利益、得到安乐,这就是慈悲心,那么就是他在禅定里边,或者是在初禅里面、在二禅里面、或者在三禅里面、在四禅里面,也可能在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,不是在非非想定,他观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得到快乐,这也就是不苦不乐的众生能得到快乐、得到利益、得到安乐,他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,那么这就叫慈三昧。

  

  这个悲三昧,这个悲是什么呢?对于有苦恼的众生,他想要拔除他的痛苦,使令他没有痛苦,就是作如是观,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,叫做悲三昧。

  

  喜,这个喜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他也没有苦恼而有快乐,他在禅定里面观想这些人的心情快乐,而这个禅定的人随喜他的功德,发欢喜心。那么叫做喜三昧。

  

  慈、悲、喜,这个舍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舍就是修四无量三昧的这个人,观想这些得到快乐的人,或者是有苦恼的人,或者不苦不乐的人,观想他们不要有贪、瞋、痴的烦恼,弃舍贪心、弃舍瞋心、弃舍一切的愚痴心,叫他们心清净,就是我有很多很多的快乐,但是心里面没有贪、瞋、痴。我有些不如意的事情,你也不要愤怒,就是这样观想,观想这些人没有一切烦恼,那么这叫做舍,这个舍是这样意思,他在禅定里作如是观。这在《阿含经》里面提到这件事,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的人能得大福,能得广大的福德,这是叫做「四无量心」。

  

  「四无色定」,四无色定就是无色界天的四种禅定,就是超过了色界四禅。当然这些事情都不是有欲的人的事情。这个四无色定,第一个就是空无边处定,第二是识无边处定,第三无所有处定,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四种定。这四种定,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修这四无色定呢?要已经成就色界的第四禅的人,他在色界第四禅里边修空无边处定。修空无边处定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把这一切的色法都弃舍了,这个人当然是欲界的人,在欲界的人,他得到色界四禅了,他在第四禅里面观察这个身体逐渐地、逐渐地这个色没有了,那怎么修法呢?有两个方法。譬如说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建筑物,建筑物的周围都是虚空,因为建筑物这个地方有色法在这里,就可以比较的知道旁边这是虚空,就是缘这个虚空,以空为所缘境,没有色,没有这个地水火风的色,是这样,这是一种修法。

  

  第二个修法呢,观察这个身体就像那个……以前农村里边有那个筛子,就是那个微细的铁丝,横竖地组织起来,它里面有小孔,一个孔、一个孔的,那么观察这个身体这个毛孔都扩大,像那筛子孔扩大,渐渐扩大、渐渐扩大,就没有地水火风了,只是个虚空,就没有身体了,他修成功了的时候,他一入这个定的时候,就不见有身体的存在;他自己在空无边处定里边的时候,是没有色法,没有眼所见的色法,也没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见的色法,就是空无所有的境界;但是别的人看见他,还是有身体在那坐着,因为这是个果报,你不可以灭掉它的。那么修成功了的时候,就是由色界的第四禅,进一步入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,入到这个三昧里边了,就是以虚空无所有的境界为所缘境,来破除去地水火风的色法,他这样修,就是入于空无边处定。

  

  识无边处定呢,就是成就了空无边处定的人,久了的时候,他也不欢喜,他不欢喜这个空无边处定,他认为这个识才有意思,就是以识为所缘境,识,是什么识?就是我们的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六个识,有过去的六识、有未来的六识、有现在的六识,识也是无量无边的,以识为所缘境,一直地注意这个识,久了的时候,在识这里得了定,叫做识无边处定。

  

  第三个是无所有处定,色界定都是有色的,现在把色放弃了,以空为所缘境、以识为所缘境,现在把这些所缘境都放弃了,无所有,以无所有为所缘境,这个时候修成功了的时候,就叫无所有处定。第四个是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个非想这句话,是非的非,思想的想,非想是什么呢?就是没有明利想,譬如说我们现在不睡觉的时候,在想东、想西,心里面很明利,譬如说若是初睡觉没睡醒的时候,也起来了,但是好像没睡醒,这时候这个思想它不明利,你完全醒过来的时候,思想明利。现在说非想,就是没有明利想,这个非非想,就是还有个昧劣想,没有明利想,有个昧劣想。这个昧劣就是不明利,不是那个木头、石头,那是它没有思想,他还是有想,但是不明利,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。他这个修行人呢,认为这个境界非常的寂静美妙,好过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,就达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,在世间的禅定里面是最高深的了。

  

  这个世间的禅定,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最高深,得到了这个四禅八定的人,他就是不修神通,他也有些特别的感觉,特别的灵感;若是在色界四禅里面修了神通的时候,有了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有了五种神通的时候,我看我们佛教徒,如果你对经论学习得不够,你对这个人有什么想法?哎呀!这个人不得了,这个人是圣人了!其实按佛教的立场来看,这个人还是生死凡夫,但是他没有世间的欲了,这种人多数在深山里面住,他不愿意到人间来,人间这些欲的境界,他不高兴,他在深山里面住。

  

  现在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,他为了能见第一义谛,能断除一切烦恼,开大智慧,有广大的神通,亲近十方无量诸佛,广度众生的关系,他要修这个禅定,可以得神通,目的是这样子,所以他能够入初禅乃至第四禅,入四无量心、入四无色定,在这里面。这个心里面不像我们没有禅定的人,我们这个心一天在什么地方活动?就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,就是在欲上活动。这个得了禅定的人,他心里面没有欲,就比我们清净得多了。

  

  「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」,这个出入诸禅,他得到禅定的人,他有时候入禅,有时候出禅,有的时候入四无量心,有的时候从四无量心里面出来,有的时候入四无色定,有的时候从四无色定里出来,就是常常训练自己。「而不受果报」,这个得到禅定的人,他心里面就是有禅定的乐,再到了色界四禅以上呢,都是舍受,这个舍受也是非常微妙的境界;他并不爱着这个境界,不是爱着这个境界,所以不受这种爱着的境界,为什么能够不受呢?

  

  「何以故?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诸禅定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因为他观察这个禅定也是由因缘有的,由努力的修行的因缘而成就,成就色界四禅,成就四无量心,成就四无色定,加起来叫做十二门禅。为什么他成就了这个果报,而不爱着这个果报呢?是「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」,什么方便力呢?「知诸禅定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因为有这样的智慧,他就能够不受这个果报。

  

  我们没有禅定的人,没有这个方便力的人,人家用针来刺你一下子,你就非感觉痛不可,不能说我不受这个痛,没有这个本事;说我饿了,我就吃饭,感觉快乐,你这个乐来了,你不能不受的,苦若来了,你也非要受不可,你不能说你不受,没有这个本事。现在菩萨可不是,菩萨成就十二门禅的时候,他可以不受,因为他能入于第一义谛,入于诸法自性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契入到这个境界的时候,一切法都不接受,他有这个能力。

  

  譬如说,阿罗汉他若是有这种……得了四禅、得了四无量心、得了色界的、无色界的四无色定,和得了灭尽定,得了涅槃的这种阿罗汉,他可以不受。我们凡夫表面上看他呢,他也吃饭,他也可能有病,谁骂他、谁赞叹他、谁毁辱他,也有这些表面上的事情,但是在他本身呢,可以不受这一切法,他可以不受,他能超越这个境界,他就是因为有这个智慧,「知诸禅定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的关系,他能够不受外边一切境的影响,我们凡夫办不到。人家用大粪放在你头上,你是不高兴,但是也要受;凡是好的、坏的,只要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一接触,你非受不可,但是圣人不是这样,圣人能够受而不受,有这种本事,所以这是圣人,凡夫还不行的。譬如说是没得圣道的这些得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四无量心的人,他们也是受,他们也是受的,不过比我们一般的凡夫轻一点,轻一点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