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
「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诸禅定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精进,不受世间果报」,他成就了这样的方便力,他一天做什么事情呢?他要做这件事,做这个净佛国土的事情,做成就众生的事情,他还是很精进的。「不受世间果报」,不是为了享受世间的果报,而去做这个净佛国土、成就众生的事情。「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」,就是大慈悲心,感觉众生在世界上生活很苦!他要救度他们,他要创造一个清净的佛世界来成就众生的。「行毗梨耶波罗蜜」,就修行这个精进波罗蜜。
我们讲一个得到了禅定的人的故事。这故事我以前在香港讲过,就是有一个得了禅定的仙人,当然这件事是出现在印度,而不是在我们中国。得禅定的这个人,他在深山里面过那个很简单的生活。那么这一天,我们世间上的国王带领很多人到深山里面走,看见那里有个茅蓬,有个女人,看见这个女人很美,她走路的时候,这个脚过去的时候,下面就出个莲花,这个国王就感觉这个女人这么奇怪呢,就问旁边的人说:怎么回事?旁边有人告诉他,这个女人是那个仙人的侍者,这里有一个仙人,这个女人给他做侍者的。这国王说是:仙人是修梵行的,要女人干什么?他就派人就把这个女人就俘虏了,就带回到皇宫里面去了。
那么这个时候正赶上仙人不在这里,但是他出去做什么事情,回来的时候,就不见这个女人了,不见女人,那么这个女人到什么地方去了呢?当然这个仙人是一入定就知道了,喔!叫国王俘虏去了。那么他就是来到国王这里来,向国王要这个女人,说是:这个女人是我的侍者,给我做些杂事,我还是需要这个女人的,请国王还是还给我,你有很多女人,何必要这个呢?国王因为爱这个女人!就说是:你仙人修梵行,不要女人嘛!不必了,你不要这个女人了!这个国王和仙人两个人就在争论,争论的时候,国王总是感觉自己是有无上的权威,我要这样做,你能奈我何呢?那么这个仙人也感觉到,他一直地不肯还给他,那么仙人心里面就有事情了,就对这个女人说:说是今天夜间你一直地想念我,你不可以忘掉我,一直地想念我。就说完这话,这个仙人就走了。
回到山里面去了,到夜间入定的时候,就从天上像下雨似的,这个大石头向下落,一下子把皇宫里面都变成石头山了,把国王所有的人统统都砸死了,只有这个女人在里边没事,她不受到伤害。那么这件事,这个仙人看出来,他虽然有女人做侍者,但是这个仙人还是修梵行的,怎么知道呢?因为他能现神通,就是他还是修梵行,若是他不修梵行,若有欲的话呢,这个禅定就是被破坏了,被欲破坏了。禅定也能破坏欲,欲也能破坏禅定的,若有欲,就把禅定破坏了,破坏了禅定,就不能现神通了!所以他能现神通,足见还是清净的。
这件事看出来什么呢?就是这个仙人虽然是得到了……,他最低限度得到色界四禅,但是他不知道「知诸禅定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他不知道这个。不知道这个呢,所以他非要这个女人不可,国王不给他,他心里面也就是不高兴了,也还有烦恼,也还是有烦恼。所以就有这个问题。
现在这个菩萨呢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,他行精进波罗蜜,「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、入四无量心、入四无色定,随出入诸禅,而不受果报,何以故?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,知诸禅定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。精进,不受世间果报,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」,他不会伤害一切众生的,所以就没有这个问题。
这个得到了禅定,有了神通,如果内心里还有烦恼这件事,这是危险的事情。因为他若做恶事的时候,不得了,他不像我们凡夫,做恶事要计划,要多少人帮忙,才能做出恶事来;这个有禅定的人,只是坐那里一动念就可以了。现在这个说菩萨,不是,菩萨能够观一切法自相空,见了第一义谛了,但是还有大悲心,「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,行毗梨耶波罗蜜」。有这样的功德。
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证须陀洹果,乃至不证阿罗汉果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禅那波罗蜜,应萨婆若念,入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亦不证须陀洹果,乃至不证阿罗汉果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这和前文一样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,学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种智,未净佛国土,未成就众生,于其中间应如是学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,不受果报」。
这是后边的禅波罗蜜,前边已经说到禅波罗蜜,是在精进波罗蜜里面说的。这下面说到禅波罗蜜,也是应萨婆若念,「入八背舍」,前面这个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是通于凡夫可以学习这件事。现在这里说八背舍、九次第定,这都是圣人修的法门,要三果圣人,因为这个初果、二果圣人还没得禅定,他心里面还有欲;得了三果以后,他心里面没有欲,他得到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得到灭尽定,他才能够修这个八背舍、修这个九次第定。「九次第定」就是四禅、四空,色界的四禅、无色界的四空定,这是八个,加上个灭受想定,就是九个定。「次第定」呢,就是由初禅入二禅、由二禅入三禅,就是按照这个深浅的次第,入非非想定,从非非想定入灭尽定,这叫做次第,这是由浅而深的次第。也可以从灭尽定里面出来,入非非想定,从非非想定出来,入无所有处定,无所有处定出来,入识无边处定,识无边处定入空无边处定,空无边处定出来入第四静虑,乃至入初禅,逆、顺都是按照次第而不超越。就是常常的这样入定来训练自己,这是这个圣人……
我们凡夫,有的时候把事情做完了,我休息休息,没有事情做了;若是得了圣道的时候,实在事情很多,他要常常入定,要到十方世界去见佛去,事情还是很多的,不是我们想象那种样子。
「入八背舍」,八背舍是这个内有色观外诸色背舍,背舍,中国话就是解脱的意思,八背舍就是八解脱。第二是内无色观外色解脱,第三是净背舍解脱身证具足住,是第三,第四个空无边处解脱、识无边处解脱、无所有处解脱,非非想处解脱,还有一个想受灭解脱,这是八种解脱法门。
「亦不证须陀洹果」,菩萨修这个法门,实在他也是经过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的境界,但是他不证,他不住在那里,「何以故」,为什么能够不住呢?「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他观察须陀洹不可得,乃至阿罗汉也不可得,所以他无所住。
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,学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,乃至未得一切种智,未净佛国土,未成就众生,于其中间应如是学。何以故?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,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,不受果报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般若波罗蜜,我曾经说过,这个禅波罗蜜里边有止、有观,也就是有智慧的,但是这个时候有可能是通于凡夫的智慧,闻思修的智慧是通于凡夫的,修慧里边也是通于凡夫、又通于圣人,现在这里说到般若波罗蜜,就是要比前五波罗蜜是更高深的境界。
「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」,这个般若波罗蜜也有深有浅,从初开始就学习般若波罗蜜,「初发意」我曾讲过,曾说出二个初发意:一个资粮位的初发意、一个加行位的初发意,现在再加上一个,就是初得无生法忍,也叫做「初发意」。
现在这里应该是从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算数,从这里算,「初发意行般若波罗蜜,学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」,学习佛智慧;从这文的次第来说,这个时候应该是……,若是根据《大智度论》来说呢,就从第七地开始学佛的智慧;若是从《华严经》〈十地品〉来说,是从第八地开始,从第八地开始学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种智,未净佛国土,未成就众生,于其中间应如是学,一直地学习布施波罗蜜的方便方,戒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这个方便力,一直学习这个。
「何以故」,为什么?怎么样学习法呢?「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」,我们现在是凡夫境界,我们若这样学习呢,观察我们的臭皮囊,这个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是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入诸法实相;若是已经成就圣道的菩萨,他得到了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乃至九次第定、八解脱,得到殊胜的圣人的功德的时候,他观察这些功德也是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,也是这样观察。
「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。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,不受果报」,应该这样子,菩萨从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自己学习佛法,或是广度众生,一直地用如是方便去学习圣道,而不是在有所得里面去虚妄分别。
那么这一品里面,种善根就是用这样的方便力,来去学习六波罗蜜,学习六波罗蜜就是没有学六波罗蜜,没有学,而又学习六波罗蜜,这样子栽培善根,就是由少而多、由因而果乃至到无上菩提,善根就圆满了。这里边说这个善根,乃至到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前,一直地这样学习。
我们现在是什么也没有得到,也没得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,什么功德都没有成就,但是我们也可以学习,我们也可以学习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作如是观。我们做什么功德的时候,也作如是观,使令心里面无我、无我所,就是有了圣人的气氛,虽然还不是圣人,但是有了圣人的气氛。如果我们不作如是观,不观一切法自相空、无生、无定相、无所转的话,我们就有我、我所,有我、我所,虽然是做了功德,但是被这个我、我所的执着污染了,就变成凡夫的境界了,就是没有圣人的气氛了,功德就是打了折扣,所以我们要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学习这个〈种善根品〉,使令我们做功德的时候,向于清净,由染污而清净,由众生而向于佛,由凡夫而向于圣道。我们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一样,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也可以回向阿弥陀佛国,一样可以往生的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就是《大智度论》所解释的,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这一部经的注解,藏经里面还是有的。另外在南北朝的时代,在这个陈隋之间,陈隋,到唐朝的时候,唐朝初年的时候,这位大德还在,就是嘉祥大师,他是三论宗的大德,他有一部注解也解释这部经,但是有点残缺,不具足,但是我们也可以参考。在藏经里边就是这么两部注解。若是欢喜学习,也还是可以学习的,不像其他的经,像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经》注解很多,这可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学习的人少,所以参考书也就少了。
观音寺这个发心的菩萨,把观音寺造得一年比一年的庄严,越来越广大、庄严,我们在这里能够学习佛法,要感谢,要向观音寺的菩萨加以致谢才是对的,没有这个地方,我们到什么地方讲经去呢?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的,阿弥陀佛!我就讲到这里!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1》全文阅读结束。